新加坡发挥大学作用吸引国际人才的做法及启示
作者:杨善友时间:2020-10-27 20:14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新加坡一直将人才视为立国之本,不仅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同时面向全球吸引国际人才。大学是新加坡吸引国际人才的一张“亮丽名片”,其大学建设历程不长、数量不多,但短期内实现了质的跃升,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严格控制总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新加坡大学既需要提高本国教育质量以提升国民素质,又需要持续保持吸引力发挥国外人才作用,因此在国际人才的吸引方面采取“柔性吸引+移民固化”的总体策略,以达到人才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政府人才战略与大学引才计划双向互动,不断扩大国际人才“蓄水池”

新加坡政府通过实施国际人才战略,并在大学层面设置长远发展计划,确立一流大学发展目标,持续吸引全球人才。

1.政府主导,通过实施“人才立国”战略统筹吸引国际人才

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新加坡建立了充分体现新加坡精神的人才吸引战略,先后出台了“新加坡的21愿景”“新加坡工业21计划”“科技创业21举措”“人力21蓝图”等文件来提升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政府国际人才管理与服务机构,具体执行部门为“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办公室,为有意在新加坡探索就业和教育机会的全球精英和留学生提供专门咨询服务,并在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中国、印度等地设有12个跨国办事处。“联系新加坡”既扮演了“宣传窗口”的角色,又发挥了充实人才库、构建人才网络的作用。

2.多元办学,大学实施“双翼发展”计划吸引外国人才和留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计划。1997年,新加坡制定了“东方波士顿计划”,提出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此,要求这两所学校全方位地向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并邀请国际知名高校的专家针对高校录取标准、教学科研环境、本科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等问题提供咨询和
建议。

从1998年起,新加坡开始实施大学“双翼发展”计划。一翼是“十所顶级大学计划”,即用10年时间吸引10所世界顶尖高校与新加坡高校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此举旨在以最高的起点、最快的速度,提高本国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该计划实施后效果明显,佐治亚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参与合作。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计划实施后几年间新加坡共引进2000多名科研人员,包括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这使得新加坡迅速成为亚洲生物医药
中心。

另一翼是“环球校园计划”,旨在吸引众多国外名校和世界高端人才加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枢纽”。通过计划实施,新加坡意图实现以下目标:一方面,到2015年,计划吸引15万国际付费留学生到新加坡留学,以获取预计2.2万亿美元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收益。另一方面,提高新加坡高等教育对本国经济的贡献率,使其对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3%提高到2015年的5%。为保证计划有效实施,新加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比如为在新加坡优质私立教育机构学习的留学生提供“绿色通道”,缩短签证申请时间。留学生不仅不需要再另外缴纳保证金,而且毕业后还可以获得一个月的时间留在新加坡找工作或寻找继续求学的机会。宜居的环境、较低廉的留学费用、签证更容易申请等留学优势,使新加坡提供的教育服务更具吸引力,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显示,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新加坡教育服务业总收入从2009年的30亿新元增加到2013年的47亿新元。新加坡国际学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7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23万人。


二、大学实施国际人才教育与培养战略,有效保证国际人才“愿意留”

通过建设薪酬评价与人事制度的国际化体系,切实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教师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实践,新加坡各大学以打造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目标,招募并留住国际优秀人才,推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1.薪酬评价与人事制度的国际化体系

面向全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聘体系,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待遇和发展机制,是新加坡大学吸引并留住国际人才的重要战略内容。

一是政府给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让其依据实际需要引进国际人才。宏观层面,新政府于2005年5月正式确定改革议案,使大学拥有完全自主权,自主的内容包括重组大学理事会、自行分配经费、自主制定学费、自行制定招生条件、自行调度各院系招生人数、全权处理人事招聘/晋升和薪金分配等内容。同时,政府仍保持对各大学约75%比例的发展经费支持力度。微观层面,大学进一步下放自主权,比如南洋理工大学在其财政投入上,将每年的人才运作经费的50%~60%分配给二级学院进行自主全球招聘。每五年进行一次国际同行评估,检验国际化引才成果。

二是大学现行的内部薪酬一般分两套体系,行政人员薪酬参照政府公务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标准确定,教研人员薪酬参照国际标准。其教师的薪酬高于英国和澳大利亚一般大学的水平,和美国中等大学基本持平,具有极强吸引力。

三是大学普遍实行终身教职制度,具有非升即走、高淘汰率、强流动性的显著特征。比如南洋理工大学在教研人员的招聘、职务晋升中,直接引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教师实行合同管理,首个合同期一般为3年,期满考核合格可续签3年的第二个合同期,其间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价,最长不超过9年,如评价后不能获得副教授职务,则必须离开学校,一般终身教职的淘汰率在20%左右。教师职务晋升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学术评价,学术标准一般参照排名接近或稍前的美国大学教师晋升标准,且评审专家一般为本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

四是给人才匹配优厚的启动资金,提供良好的子女教育津贴,如“带薪休假制度、子女教育资助以及住房补贴等”。

2.教育培养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实践

以优厚奖学金资助并注重培育留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国际化的学术发展路径,是新加坡大学留住国际人才的又一重要手段。

一是除了吸引自费的外籍学生外,新加坡政府为外国留学生提供许多资助,比如政府津贴、低息贷款、奖学金和其他特别资助计划等。此外,根据新加坡政府与外籍学生签订的合同,所有受资助外国学生大学毕业后必须在新至少生活和工作三年(或六年),这种激励与约束的做法增加了人才选择留在新加坡的概率。在学生教育阶段,新加坡大学普遍将最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输送到全球创新创业中心,通过在全球高科技企业中实习、参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利用国外优质学术资源参与前沿研究工作等方式培养青年人才的全球化思维、科学素养及社会网络的整合能力。

二是坚持国际化的学术发展路径进一步留住国际人才。新加坡大学一以贯之放眼世界,采取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办学院、共同开设课程、合作进行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多种手段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比如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200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伙伴开展了700多个科研合作项目,与全球顶级工业界伙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科研实验室等。设立高等研究所来推动科研发展,聘请诺奖得主级别的顶级人才出任研究所顾问。还通过国际网络和联盟与全球顶尖大学进行大型研究合作。比如2009年4月该校成立了全球科技大学联盟,3大洲9所知名大学加入,集中各成员科研优势,进一步增进跨学科和跨国界科学研究合作。大学与学院均大力资助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研人才,积极提升科研成果。


三、启示与借鉴

1.由外而内明确大学长远发展目标

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这所大学在学校、学院、系的不同层面都有明确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作为目标参照,并且各具针对性。国内大学也需真正明确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目标,厘清学校发展的脉络,真正明确“我是谁”“学习谁”和“成为谁”,不断做实做细,形成聚才爱才的氛围和环境,让国外人才和留学生“愿意来”,有针对性地吸引国际人才为我所用。

2.给予大学引才自主权

给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是新加坡引进国外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效果十分突出。建议国家推动大学自主化改革试点,政府给予大学充分的人事和薪酬自主权,明确“选什么人、给多少钱,都能自己做主”,鼓励大学内部将自主权充分下放到二级学院(系),按需分配一定比例的人才使用经费。

3.大学应坚决引入国际同行评估制度

在国际人才引进上,应始终坚持具有国际标准的稳定的招聘程序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设定三至五年的周期,期间进行一次国际同行评估,检验国际化引才成果。在国际人才的使用上,将国际同行评议制度贯穿于晋升以及终生教职评定的全过程。

4.坚持国际化的人才学术发展路径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与世界级大学合作开办学院、共同开设课程、合作进行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实施面向全球的教育培养计划,为学生充分创造赴世界知名大学和企业学习、实习、进修机会,以符合国际标准的优厚奖学金吸引大批高质量外国留学生。

(作者工作单位:科技部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