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3年6月,是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工作基地,也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位。
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健康浙江”“医药强省”建设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为己任,充分发挥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优势,紧紧围绕中医药领域重大科技关键问题,努力打造成中医药重大科技创新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特区、国家中医药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
一、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学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协调各类人才政策和人才工程的实施。改进人才管理服务方式,建立人才和团队建设的目标责任制,搭建人才和团队建设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实施分层分类开发计划,加强继续教育和国际化培养,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区分人员类别、区分岗位特点”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和科技奖励办法,每年安排600万专项资金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通过刚柔并举、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等方式,建立产业、行业和领域内科技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通过建立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进一步做好人才团结、引领和服务工作。
二、构筑协同创新载体,促进人才创新发展
发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技部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免疫性疾病中医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作用,建立了以高校为龙头、研究所为平台、医院(企业)为基地、科技项目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科研人员互聘”“科研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赋予协同创新中心在人事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聚集协同创新要素,形成协同创新优势。建立五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校校协同,通过“三互”( 导师互聘、学者互访、学分互认),“三共”( 共享课程、共用实验室、共同承担项目)等,共同搭建创新发展大平台;二是校所协同,依托科研院所开展相关研究,实现导师、项目和平台的无缝对接;三是校企协同,实现校企之间双向交流、资源共享、人员互派和互惠互利,推进“两段式-双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四是校院协同,通过教师与医生互访、互派和互学,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与从事临床诊疗的医生加强协作;五是国际协同,与国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合作,通过教师访学研修、学生联合培养等开展国际合作。
三、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紧紧围绕中医学、中药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全面实施“5151远志人才工程”,通过“远志特聘教授引进计划”“远志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远志青年学者培养计划”“远志名医培养计划”“远志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子计划予以实施。通过“名老中医传承计划”“青年医生三鹰计划”和“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分步落实“远志名医计划”。同时,通过《高层次人才遴选与培养办法》,建立校内“人才清单”,落实具体培养措施。制定《中青年学术骨干公派出国研修办法》支持青年骨干国(境)外访学研修。
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人才成长文化
为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利用学术沙龙、大讲堂等形式,汇聚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各类青年学者进行交流切磋;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将科学道德作为人才和团队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进修深造和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人才智库功能,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围绕卫生事业管理、医药产业经济、健康管理研究等领域,设立研究机构,成立新型智库,参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决策咨询。选派专家参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起草、制订;成立“浙江中医药健康服务研究指导中心”,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需求和发展战略”等项目研究;发挥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成人培训教育,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
六、发挥人才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发展
依托中医临床基础、省一流学科(A类)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建设,建立了完整的中药“全创新链”——从种质选育、栽培种植、加工炮制到制剂生产、成药研发,服务支撑中药的“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水平。例如,学校李大鹏院士团队的“抗癌中药注射液康莱特”在美国FDA获准3期临床试验,成为我国第1个在美国开展3期临床研究的中药注射液产品;发挥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核心成员作用,制订的“铁皮石斛药材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组建专家团队支持磐安县建设“江南药镇”,建立健全集中药材种植基地、深加工、市场贸易、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中医药大健康养生产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协同攻关、集成突破,为浙江省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中医药大学供稿,陈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