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人才政策信息
2025年第6期
科技部人才中心 2025年6月30日
◆6月3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染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发挥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培育一批复合型、专业型人才。推动完善染整产业人才评价机制,鼓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支持染整企业建立新型学徒制,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打造染整产业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队伍。(来源: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https://gxt.fujian.gov.cn/zwgk/zfxxgk/fdzdgknr/gfxwj/202506/t20250603_6920990.htm
◆6月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天津市持续打造亲商安商优质服务环境若干措施》。《措施》提出,优化“海河英才”卡服务,为持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优质服务。实施领军人才、卓越制造人才等人才引进和培养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实际需要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认定新一批天津市人才公寓,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多渠道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安居需求。高标准组织实施“春风行动”,更好满足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tj.gov.cn/zwgk/szfwj/tjsrmzfbgt/202506/t20250604_6946313.html
◆6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构建矩阵式医联体 推进分级诊疗落地见效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深入实施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领军人才项目、青年人才项目(卫生健康类),加大项目经费支持力度,推行项目经费“包干+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先遴选卫生健康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建设项目的团队带头人。培养一批潜力突出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将45岁以下青年人才领衔卫生科研项目的比例逐步提升至60%。建立青年人才“成长导师”制度,为优秀青年人才聘请相应学科领域的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作为带培导师。5年内从省外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卫生健康人才,推动实现国家级人才增量。(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hunan.gov.cn/hnszf/xxgk/wjk/szfbgt/202506/t20250609_33702389.html
◆6月4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四川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规划》提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创新人才灵活服务机制。依托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团队的主动对接,吸引复合型人才及高层次创新型团队。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团队、职业院校等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推行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双导师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氢能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氢能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端技术及高端科研人才,为四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网站)
https://jxt.sc.gov.cn/scjxt/qtwj/2025/6/4/84e967729ced416a877b9eaa245a41d4.shtml
◆6月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5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积极引进国内外设计领域领军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大师工作室,建设一批“时尚硅谷”产教融合基地,打通“课堂—实验室—产业”全链条。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推广“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来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网站)
https://jxj.beijing.gov.cn/zwgk/2024zcwj/202506/t20250609_4109180.html
◆6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云南省专精特新企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搭建人才对接平台,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效能。加大科技副总及专家人才产业服务团的支持力度,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短板精准施策,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申报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推荐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招募“银龄工程师”。由省工商联牵头,依托各级党政培训机构、省内外高校等,加强对全省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yn.gov.cn/zwgk/zcwj/zxwj/202506/t20250610_314113.html
◆6月1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强化“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人才自主培养,赋予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优化完善“兴辽英才计划”,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鼓励校企联动建设研究院、实训基地等。(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ln.gov.cn/web/zwgkx/zfwj/szfbgtwj/2025n/2025061116302953701/index.shtml
◆6月11日,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发布《海南省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吸引一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等领域急缺的高技能专业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加强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推进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院校合作开展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建设,开发相关培养项目,造就一支跨学科、复合型、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来源: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https://iitb.hainan.gov.cn/iitb/bmwjjj/202506/0108ad4a09ad4a68ad327b3127280024.shtml?ddtab=true
◆6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提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构筑“校院谷”联动、科教产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引育载体,创优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打造国际一流种业创新人才高地。
围绕现代种业紧缺人才,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重点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PI(首席科学家)团队。拓宽海外招才引智渠道,在果蔬、畜禽等领域加大美国、德国、荷兰等领先国家专家引进力度。到2027年,新引进种业领域院士3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PI团队10个以上。
建立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培育一批种业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与国内种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实施青年科学家项目,发现和培育战略科学家后备人才。组建科教产融合联盟,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壮大种业科研后备力量。到2027年,新培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5名以上、青年人才200名以上,入选“神农英才”计划5人。
制定多样化薪酬、股权激励制度,赋予科研人员(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收入分配权。建立海外归国人才、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予以支持保障。(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henan.gov.cn/2025/06-13/3169256.html
◆6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推动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出,在人才引进、住房保障等方面为总部企业提供高效、便利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支持总部企业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外籍创新创业人才,及其配偶和子女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对总部企业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科研辅助人员、来京进行商务访问的总部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外籍员工等提供签证便利。优化总部企业外籍员工来京体检服务。(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506/t20250618_4116551.html
◆6月18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支持和保障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辟“绿色通道”,采取考核方式直接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技人才,可直评特聘到二级专业技术岗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国家引才计划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可直接聘任到三级专业技术岗位,不受岗位比例限制。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退休返聘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在我省参加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审,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可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为相应级别职称。
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开设人工智能领域新的职称评审专业,并制订相应评审标准,有效扩宽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渠道。依托沈阳、大连人工智能企业集聚优势,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展自主评审,对于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技术人员较为密集企业,适当提高评审通过比例。建立企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举荐制”,对于技术赋能硬核基础、带动产业生态创新、成果转化效益明显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由企业技术路线总负责人直接推荐评定高级职称。
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国家专家辽宁行活动。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人工智能国家和省级引智基地。开展外国人才服务保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打造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人工智能领域外国专家参评“辽宁友谊奖”。选派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和管理人才赴国(境)外培训,提升国际化视野和专业素质能力。(来源: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
https://rst.ln.gov.cn/rst/zfxx/fdzdgknr/lzyj/rstgfxwj/lrs/2025061210512978365/index.shtml
◆6月18日,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吉林省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科技攻关实施方案(2025-2029)》。《方案》提出,建立柔性引进机制,鼓励顶尖人才和团队以兼职顾问、参与项目等形式为我省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励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来我省创新创业。
支持省内高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布局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加强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来源: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http://kjt.jl.gov.cn/xwzx/tztg/202506/t20250616_9257237.html
◆6月18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黑龙江省“技耀龙江 照亮前程”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采取“揭榜领题”、“赛马”等方式,组建“技师+工程师”团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支持团队核心高技能领军人才参评表彰项目、领办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攻关团队、创新技艺技能、开发示教课程。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等用人单位可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的上述经历与技能评价、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等挂钩,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能力、认定专业课教师资格的依据。
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革新、发明、创造奖励机制,支持参加创新成果评选、展示和创新创业活动。挖掘高技能领军人才和省级以上竞赛获奖选手的产业价值,打造技能项目产业化培育平台。
支持用人单位结合岗位需要,采取灵活方式引进高技能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企业与高技能人才依法约定服务期、订立竞业限制协议,吸引稳定高技能人才。对工作中急需、退休后将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可推迟办理退休。
建立省级领导牵头的技能人才培养与黑龙江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指导各地将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运用“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制推进落实。国资、工业和信息化、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各类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监测,文化和旅游、民政、商务、住房城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做好行业领域技能人才需求监测,建设全省技能人才信息库、需求库和储备库,促进供需对接快速响应。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支持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建立技工教育合理投入机制,支持技工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允许技工院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办学经费自主安排使用。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激励引导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hlj.gov.cn/hlj/c108381/202506/c00_31850484.shtml
◆6月26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发布《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提出,将机器人领域人才纳入《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计划》。面向全球引进机器人战略人才、青年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在住房、教育、落户等方面通过“一事一议”给予灵活配套政策支持。围绕产业所需、企业所求,优化提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加大对机器人行业的倾斜力度,高质量举办“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拓展省外海外办赛机制,吸引海内外机器人领域高层次人才来鲁创新创业。
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支持高校院所完善有关学科设置、专业建设和技能认证体系,推进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教联合体。打造机器人教学实训平台,建设实训和联合科研场所。健全人才选拔机制,支持举办机器人职业技能大赛,组织机器人应用技能和创新创意竞赛,选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征集场景应用新构想新创意。支持机器人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参与“创客中国”等赛事。(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
http://gxt.shandong.gov.cn/art/2025/6/26/art_103863_10350925.html
◆6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建立紧缺农业科技人才数据库,精准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对企业全职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对全职聘用和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等取酬方式,给予股权、期权、分红等长期激励。
赋予襄阳农高区人才编制使用、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大自主权。对落户的“高精尖缺”人才量身定制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保障政策。支持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支持农业技术专家开展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成果转化、科普宣传等活动。鼓励省直相关部门与襄阳农高区上下交流挂职。(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hubei.gov.cn/zfwj/ezf/202506/t20250627_5708001.shtml
◆6月27日,湖北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才聚荆楚 共建支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措施》提出,依托“轻舟行”等载体,面向全球每年全职引进800名优秀青年人才来鄂创新创业。发挥“楚天英才计划”牵引作用,每年支持不少于200名卓越工程师、200名青年拔尖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每年支持50个工程硕博士在企实践项目。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比例不低于50%,担任省级技术创新计划负责人的比例不低于30%。按规定赋予青年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允许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持续实施省创新型企业家项目,每年培育支持100名左右领军型中青年企业家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青年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创新创业、离岗创业、挂职合作创新,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健全校企共引共用人才机制,吸引人才向重点产业中小企业集聚。优化实施“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智慧之光”活动,选派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进园、入企提供服务。
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构建与青年人才发展相适宜的产业体系,打造沉浸体验、剧本娱乐、线上演播、非遗文创等消费新场景,创设轻松、时尚、多元交友新空间。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畅游荆楚”活动,增强青年人才归属感。开展“湖北省就业护航·招聘清朗”专项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畅通线上线下维权渠道,依法打击“培训贷”“兼职贷”“校园贷”、付费实习、虚假招聘、泄露隐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合法就业权益。建立青年人才需求快速响应、及时办理机制,高效落实各项人才和就业补贴等政策。加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典型选树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包容、关爱青年人才的浓厚氛围。(来源: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
https://rst.hubei.gov.cn/zfxxgk/zc/qtzdgkwj/202506/t20250627_5708186.shtml
◆6月3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加大专业人才招引培育力度,支持高等院校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人才培育基地。开展人才实践技能培训,培育服务型制造领域卓越工程师。完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称评定机制。(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ah.gov.cn/public/1681/565433021.html
科技部人才中心四处 联系电话:6859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