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18.10
更多
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甘肃)工作经验交流
时间:2018-10-17 11:09

一、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甘肃)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解决甘肃省产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增强甘肃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2017年7月,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甘肃)(以下简称“中心”)在兰州揭牌启动。中心依托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科技部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共同建设,是我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新平台。中心旨在围绕甘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重点需求,动员和组织国家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撑与服务,建立人才高效使用及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机制,着力破解制约企业创新的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全省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成立以来,主要完成了四项重要工作:一是组织召开甘肃科技人才工作座谈会。为了深入了解甘肃人才工作情况,掌握人才的流动和使用现状,摸清高层次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引才留才具体措施做法,进一步挖掘甘肃产业创新技术需求与高层次人才需求,有效地为甘肃创新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17年7月,中心策划组织了甘肃科技人才工作座谈会。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参加了此次活动。二是人才实地调研。为进一步摸清我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工作情况,中心重点走访调研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高新区和白银高新区个别企业和研究院,并与各单位相关负责人就单位人才需求、人才使用情况、人才流动、招才引才等方面的做法作了充分的交流。三是“高端人才甘肃行”对接活动。201711月,由中心策划组织的首次“高端人才甘肃行”对接活动在兰石集团成功举办。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汽嘉庆(重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神州卓越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的6位高端人才入兰石集团授课对接,到企业“送服务”“撒种子”,为兰石“开良方”“解疑难”,有效促进国家高层次人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和成果落地。四是“高端人才陇南市康县行对接活动”。为进一步对接国家高层次智力资源,扎实推进甘肃精准扶贫和脱贫工作,增强科技对脱贫攻坚的支撑能力,破解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制约瓶颈,2018423-26日,中心在康县成功举办了“高端人才陇南市康县行”对接活动。

2018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确定2018年专家服务基层工作项目和基地的通知》(人社厅函〔2018117号),我所(院)依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甘肃)等申报的专家服务基地成功获批,成为甘肃省第二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二、甘肃科技人才工作座谈会

为了深入了解甘肃人才工作情况,掌握人才流动、使用现状,摸清高层次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引才留才具体措施做法,进一步挖掘甘肃产业创新技术需求与高层次人才需求,有效地为甘肃创新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17年7月,人才中心策划组织了甘肃科技人才工作座谈会和实地走访调研活动。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参加了此次活动。首先座谈会针对我省人才流动问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相关问题及地方政府引才留才的做法和措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甘肃)建设、运行与管理,甘肃省重点人才需求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广泛讨论和意见建议征询。 

(一)全省人才大数据现状摸底

(1)科技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全省R&D人员总量由2010年的3.0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08万人,增长了34.65%,科研人力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全省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2010年的50.6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6.92万人,增长了12.33%。其中,事业单位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分别占比9.43%33.1%54.91%,其他占比2.56%,人才结构基本达到1:3:6,逐步趋于合理。

(2)高层次人才分布渐趋集中。全省拥有两院院士18人,高层次人才4900人,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核技术应用、马铃薯业、制种业、草业、荒漠化治理、干旱农业、重离子物理、冰川冻土、高原气象等领域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全国居领先或先进地位。

(3)高技能人才初具规模。全省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数量由2010年的23.4万人、100万人、21.1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6万人、130万人、33万人,分别增长了54%30%56%

(4)人才政策相对完善。2007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人才促进工程的意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甘肃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人才发展政策制度,各市(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百余项配套制度。从政策层面来讲,甘肃在全国并不落后,有些甚至比沿海城市更具有创新性。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难点与需求

(1)人才总体供给量不足,重点产业缺口较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尤其是那些能够把握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才。从全省来看,急需紧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煤电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城市规划、农产品深加工、农作物育(制)种、金融服务、资本运作等产业领域方面的人才。

(2)人才分布不合理,基层、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匮乏。一是人才分布结构失衡。77%以上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基层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二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失衡。有的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32.68%56岁以上的占近60%,老化与稚嫩并存,缺乏中坚力量。

(3)科研投入不足,人才利用率不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0年的1.01%提高到2015年的1.22%,远低于全国2.07%的平均水平。企业各类研发资源投入依然不足,全省51%的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企业总数的10.2%,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0.13%,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5%。究其原因,很多企业不愿培养人才,认为人才培养起来就跳槽,不如拿来主义,结果就是人人都不培养,人人都没人才用。

(4)人才成长环境不完善,流失严重。甘肃科技人才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科研基础设施以及科研条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科技人才的外流现象严重。一是政策落实难。近年来,出台了一批人才政策,但是叠加的政策效应不仅没有形成“磁铁效应”,还出现互相“打架”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很难具体落实。二是创新创业平台较少。我省78.76%的重点实验室、50%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在兰州,嘉峪关、武威、平凉、庆阳、陇南、临夏、甘南等7个市州尚未建立重点实验室,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均衡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省内人才的外流。

(三)建言献策共筑人才“蓄水池”

(1)建设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理顺并推动落实引进、发现、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依托建设创新驱动中心(甘肃),汇集科技信息发布、企业需求集成、成果推介展示、对接活动组织、创新方法培训等一站式科技服务,建设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和专家库,利用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培育、引进甘肃籍及国内外的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甘肃创业。

(2)实现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以企业需求为引导,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人才链,统筹集成全省优势资源与创新要素,组织国家高层次人才持续开展系列化企业技术指导、重大项目选择、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产业升级等重大咨询策划,实现企业需求与专家“一对一”精准对接,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3)用“柔性”机制引“高精尖”人才。一方面,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通过创新驱动中心建设,打破原有“从引进到培养”的方式,尝试“柔性”引才机制,帮助地方解决重大创新问题和技术瓶颈,比如建立短期聘用等灵活方式。另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通过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育本土化创新创业人才梯队,建立“人才池”,增强甘肃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劲。 

三、人才实地调研

为进一步摸清我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工作情况,掌握人才流动、使用现状,及高层次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引才留才具体措施做法,调研组重点走访调研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高新区和白银高新区个别企业和研究院。各单位相关负责人就单位人才需求、人才使用情况、人才流动、招才引才等方面的做法与调研组作了充分的汇报交流,特别提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研组认真听取各单位有关情况,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对人才培养、引进、稳定方面的机制、渠道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一些方法对策和引导建议。科技部人才中心专家指出:刚刚落地建成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甘肃)” 实际上最直接、最主要的是面向甘肃,特别是兰白区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希望大家后续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技术需求方提出切实的人才需求,组织者策划高效的服务活动,开展专家有效对接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人才工作中心的组织引导作用。

(一)科研院所以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例

(1)引才留才主要措施。设青年人才基金,如“所人才基金”择优资助青年人才。盘活存量,用好科研奖励资金,激励人才脱颖而出。

(2)主要困难问题。待遇低。在职人员平均工资达不到中科院平均水平。离退休人员工资属地化,远低于发达地区。环境差。公共资源不足,整体环境落后,不利长远发展。压力大。工资40%靠项目承担,项目申报压力增大。且近些年项目申报的非正常竞争,使区域特色领域研究优势渐失。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东部等发达地区的强力竞争和内部人事调整,部分人才抱团流走。人才流失相对严重,包括“百人计划”和“杰出青年”人才团队。

(3)对策建议。研究所自身的研究人员需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提高科研竞争力。做好科研服务管理支撑。吃透政策、规范管理、跟踪服务,多措并举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内部生态环境。营造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科研学术氛围,建立客观公正、科学长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政府层面建议实施对西部倾斜的人才计划政策,如设立“西部人才计划”等,加强对西部人才培育的长期连续支持。打造特色平台。整合资源、打造平台、突出特色,尤其要重视打造特色领域研究野外台站的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实现基础研究到原始创新的螺旋上升。推进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全面就地转化。

(二)高校—以兰州大学为例

(1)引才留才主要措施。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创新团队,不断完善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机制。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重点研究平台,促进人才不断聚集。如围绕气候变化、大气辐射与遥感学科发展,引入“长江学者”,建成“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创新机制,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不论资排辈,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开放合作,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措施。发扬“兰大精神”—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传承“骆驼精神”、“胡杨精神”。

(2)主要困难问题。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增长缓慢,与东部差距比较大,尤其是部分学科带头人才缺乏,对学科长远发展支撑不够。青年英才储备困难,培养稳定压力大。青年人才培养时间长,且流失机会多,培养代价大、稳定的压力更大。人才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东部地区整体环境和待遇的吸引造成人才靠拢,甚至有些地区花大代价来西部挖掘人才。收入明显偏低。尤其是与历史工资水平相比,甘肃工资水平下降严重,对比显著,造成人才心理失衡。

(3)对策建议。高校自身需不断创新学校引人用人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多措并举,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如聘请外籍教师、外聘高级人员、招收师资博士后等。强化要求,完善师德师风业绩考评标准,促进人才向规划方向发展,形成正向循环。用活资金,加大激励力度,稳步提高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待遇。提升理念,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氛围。不断优化软环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保障良好政策环境。政府层面建议设立西部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支持西部人才培育。从战略决策和纵深布局考虑,加大政策倾斜调控力度,调整整体待遇水平。

(三)企业人才情况分析

(1)引才留才主要措施。提升发展理念,打造优势创新平台。如甘肃万维公司相继在北京、上海、杭州成立研发中心,在省内设立13个分公司;兰州海默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共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加强企业宣传介绍和政策宣讲,积极选拔各类人才。

(2)主要困难问题。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不足,不能指导把脉企业转型发展的创新需求。人才引进渠道单一,企业引才周期较长,成本较高,政府引才作用发挥不明显。人才资源培养力度不够,培训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和适用性,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3)对策建议。企业自身需多措并举,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设立外地研发中心,补齐技术短板。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宣介,聚集人才,扩大市场。政府层面需强化人才工作服务宏观指导,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多渠道交流对接平台。提供人才订制培养服务,实行人才普惠奖励制度。

四、“高端人才甘肃行”对接活动

(一)专题授课活动

“高端人才甘肃行”专家授课活动请到了中南大学范景莲教授和北汽嘉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詹文章院长两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高性能钨基复合材料特性及其在石油钻探中的发展前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专题讲座。两位专家分别就其研究领域展开了非常专业且前瞻的分析报告,报告结束后与台下听众积极互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分析,使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受益匪浅。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报告内容针对性强,且具有极大的启发引导性。讲座活动不仅为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专业课,而更重要的是为大家以后的学习交流之路开启了更大的平台和渠道。 

(二)入企对接活动

11月初,由人才中心策划组织的首次“高端人才甘肃行”对接活动在兰石集团成功举办。通过前期的精心策划筹备,我们在全面征求、充分挖掘兰石集团各个子公司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集团企业技术需求列表。根据不同领域技术需求方向,积极与国家人才中心沟通交流,最终匹配到6名相关领域专家,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汽嘉庆(重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神州卓越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的6位高端人才。

现场对接活动主要采取了实地调研和供需双方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在专家实地考察各个子公司研发生产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汇报说明,最后开展面对面的具体交流对接。根据企业研发生产领域和专家研究领域情况,此次对接重点针对兰石集团的三大块业务方向分组展开,即石油装备、材料研发、农机及新能源汽车。具体对接活动是不同领域技术负责人与具体专家分头交流讨论。 

此次对接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兰石集团企业负责人表示:对接活动能邀请到能源装备行业内一流专家到企业“送服务”“撒种子”,实时、实效地把技术、智力、管理等信息引入地方,为兰石“开良方”“解疑难”,有效促进国家高层次人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和成果落地,也破解了企业“请人难、用人难”的难题。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和省科技厅相关同志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对此次活动的开展表示充分的肯定、赞赏,他们一致认为这样“接地气”的活动在我省是非常需要和可行的,希望“开好头”的同时做好后期的深入对接合作,在“实施、实事”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企业和人才的长效对接和深入联系,真正做到“实效”。

五、“高端人才陇南市康县行”对接活动

本次活动汇聚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高层次智力资源,邀请来自北京、兰州、天水等地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康县人才基本情况,通过考察调研、专家讲座、实地指导、对接交流的形式,打造了一个高层次人才与康县有关部门、产业发展交流对接的平台。康县县委人才办、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当地医疗机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40余家机构参加了本次活动,组织了近300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技术人员、医护人员、企业经营人员、领导干部参加了培训和讲座。

(一)专家讲座

1、区域经济与城乡规划领域

中国科技财富杂志执行总编王仕涛做了题为“21世纪创新与县域经济”的专题讲座。从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思想、建设创新型县域、发展规划的逻辑等方面,为康县住建系统负责城乡规划相关人员介绍了在新时代如何贯彻发展理念、县域创新的重点、制定规划应避免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希柏做了题为“关于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的专题讲座。从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乡村振兴谁唱主角、振兴乡村路在何方、迎接挑战共创美好明天等方面,为部分乡镇领导及基层工作人员介绍了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浙江安吉余村和南京溧水区白马镇的成功经验、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康县乡村振兴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迎接挑战,共创乡村振兴美好明天。 

2、医疗卫生领域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昝香怡做了题为“肺栓塞的识别和治疗”的专题讲座。从肺栓塞的基本概念、急性肺栓塞的特点、肺栓塞的诱发因素、症状和临床体征、检查手段、治疗方法等方面,为康县县卫计局、县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各乡镇卫生院负责人系统讲解了肺栓塞的识别与治疗关键内容。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主任药师闵光宁做了题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的专题讲座。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什么是合理用药、呼吸系统常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合理用药等方面,为康县医疗系统工作人员介绍了如何避免药物滥用以及常见药物的使用条件。 

3、作物种植领域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垣做了题为“康县适宜发展的中药材”的专题讲座。重点为康县农牧局、林业局、部分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了适宜康县种植的18种中药材品种和板蓝根栽培技术。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刘小勇做了题为“甘肃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专题讲座。从核桃生产现状、主要问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参会人员介绍了康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建议。

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呼丽萍做了题为“大樱桃栽培技术”的专题讲座。用生动形象的例子,通俗易懂地向种植农户讲解了大樱桃的修剪、嫁接、果园日常管理灯技术。 

(二)现场调研和指导

专家一行在康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岸门口镇卫生院考察调研中,参观了急诊科、中医科、重症监护室、核磁室等相关科室,听取了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岸门口镇卫生院目前运营情况、存在困难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介绍,结合当地实际对全县医疗技术、合理用药、人才培养、科室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做了工作指导。

在甘肃桃源饮品有限公司、康县兴源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独一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长坝镇樱桃种植基地等考察调研中,专家一行对康县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依托特色农特产品龙头企业,提高土特产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助力精准脱贫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特产品附加值、扩大樱桃产业规模化种植等进行了现场指导。

在长坝镇花桥村、岸门口镇朱家沟社、王坝镇何家庄村,专家一行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等方式,对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精准扶贫和电子商务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康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依托“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品牌优势,创新“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赞同。 

(三)座谈暨专家意见反馈会

康县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县政府办、县人才办、县住建局、县卫计局、县农牧局、县林业局、县科技局分别向专家一行汇报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专家一行为康县脱贫攻坚、产业富民、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强健康县农村发展的“骨骼”和“血肉”,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专家们提出,康县要在美丽乡村等发展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和品牌策划,加强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形成康县特色的优质品牌。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认为,人才是一个闭环结构,人才是发展的载体,平台是人才的载体,项目是平台的载体,人才又是项目的载体。要认识到“每个专家后面都有一个很大的平台和团队,也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人脉”,专家们也愿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要加快建立高端人才智力转化机制,通过高端人才对接活动,为贫困地区探索一条科技特派员基础之上的、新的科技人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模式。康县与会代表认为,专家提出的意见站位高、思考远,符合康县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康县产业发展,特别是人才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康县将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研究,尽快的把专家的意见落到实处。 

目前,脱贫攻坚已到关键时期。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缩影,能否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省份,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康县作为秦巴山特困连片地区的典型,如何让“贫困山村”变身“美丽乡村”,成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本次活动为康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多领域、广范围、零距离的人才对接服务,有力助推了地方富民增收、产业提档升级、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为康县精准扶贫、产业和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的引擎,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藏区等特困地区探索了一条科技特派员基础之上的、新的科技人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