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到创业
作者:李白薇时间:2015-04-29 14:4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本次两会上,创新创业话题引爆科技圈,且创业占据了与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除了老生常谈的“企业是创新主体”,“众创空间”“草根创新”等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人们已经能够清晰感觉到,中国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已然到来。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个体走上创业道路,今年的两会再次丰富了创新的含义。

企业何时成为真正创新主体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就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式开启了企业向创新主体攀行的旅程。

十年后,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话题依旧在强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已成为共识,却也说明这种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 

全国政协委员、隆平高科董事长伍跃时今年的提案便关注如何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伍跃时认为,就现实国情而言,企业创新基础弱、创新投入少、发展能力低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自身打破千难万难,无形的手已经失灵,政府需要将其“扶上马”。通过科研扶持资金直接投向企业、发挥研发合同激励作用、建立研发后补制度等方式,让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在看重如何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同时,今年的两会提案也更加注重企业的创新质量。伍跃时在提案中写道:“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创新的生命线,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无异于与虎谋皮。”这种担忧在其他提案中并不鲜见。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企业创新 助力中国创造》中指出:“要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必须充分保护知识产权。”

九三学社中央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经营、踊跃创新的理念;二是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环境;三是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产业化。伍跃时也提出知识产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从科研材料、侵权行为、侵权后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要加大维权执法力度,为企业提供有力的维权支持,可以考虑对行业龙头企业或者重大侵权案件提供公诉支持,要针对侵权内容科学地评估侵权损失。

挖掘中小企业创新富矿

除了体量庞大的科技企业,中小微科技创业企业近年来的崛起也日益受到瞩目。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认为,我国不乏优秀的中小企业:广东东菱凯琴电热水壶全球产量第一,是小家电行业的“隐形冠军”;最近上市的珠江钢琴的产销量全球第一;深圳大族激光的产品以激光信息标记为主,涉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及信息技术等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

如今,中小型企业在创新创造上带给人们的惊喜已经引起多方注意,他们在管理模式上更加灵活,创新内在动力更强。在3月7日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科技组别的一次讨论会上,一位高铁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我国高铁闸片以前都是进口,每片8000元,每年消耗很大。国家立项做了多年攻关,都由一些大院大所承担,按部就班,却离应用差得很远。后来,一家民营企业从2009年开始做高铁闸片,科研条件很差,却没用几年就成功了,最终将8000元的闸片降到2000元。这位高铁专家不无感慨地说:“他们不按常理出牌,走创新之路,大院大所很难做到。”

虽然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是一座颇被看好的富矿,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却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毛蕴诗指出,不少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还没意识到“做专做精再做强”的方式,往往着眼于“做大”,盲目扩张,为了产销量目标,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甚至牺牲质量也在所不惜;缺乏持续创新的观念、动力,因为产品研发和改造往往需要较大的时间与资金投入,难以在短期内产生成效;一些中小企业则单纯以上市为目标,扩大规模,上市之后高管走人。

毛蕴诗走访台湾中小型企业,总结其成功经验,建议我国中小企业改变贪大求全的观念,树立做精做强的意识;政府提供研发退税补贴等政策扶持,鼓励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含量、拓广应用领域;提供利率优惠等贷款支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引导环保技术开发,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中小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参与国际认证,实行精细化管理。

中小企业在承担创新使命同时,也是时下科技人员创业的主力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徐旭东在提案中指出,我国科技人才成功创业比例不高,一是由于在政策上的不利因素,二是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企业生产过程。“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当进一步转变观念,鼓励一部分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让他们从中学习和理解从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成果、投入批量生产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完整过程。这种合作不仅导致双方共赢,还会大大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参与其中的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其中一些人可能因此流向企业或创办企业。”

高校转型需认清方向

在企业日益成为创业黄埔军校的今天,高校教育也在寻求转型。北大校长林建华会间聊起在浙大看到的学生创业情景印象深刻:“大学生创业并不依靠政府的支持,比如,我看到有位同学租了个小房子,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楼下干活,晚上睡阁楼,非常投入,把潜力充分调动了起来。”但同时他也指出,浙大学子的创新创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上,从技术层面讲,互联网创业的门槛不高,只要找到需求即可。而从国家层面讲,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仅靠互联网创新创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领域有大量原始创新的能力。

徐旭东也提醒正在转型的高等教育注意创业导向,“鼓励创新创业是国家的发展大计,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缺口的应急之需”。他建议,既要允许一部分学生边读书边创业或休学创业,更要让大多数人在大学期间安心读书,构筑好人生的知识底蕴,打好创新创业的基础。要引导年轻一代不仅靠劳动致富,还要靠创意致富,靠发明致富。他说:“创业不应该仅仅是开一家网店,创新也远不止是编一个软件。在基础教育和大学阶段建立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是创新创业的不竭动力。世上偶有天才辍学而能成就大业,但这不能成为教育的模式,更不能作为产业创新的希望所在。”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氛围尚待改善。他建议,全国人大应尽快将《创业促进法》列入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立法调研,为促进创业,特别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保障。他还提出,推进“创业学”学科建设和“创业型大学”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扶持政策引导建立“创业型大学”对外的长效互动机制,引入更多的创新创业源头活水,让创新创业教育走出单靠高校“自循环”完成的封闭状态,形成一个大学、政府、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完整体系。

呵护创客情怀

2015年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深圳柴火创客空间,评价说:“创客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2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

今年两会,“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创客时代的到来为创新驱动发展再添薪火,但同时创客群体与创客文化也有待孵化和培育。致公党中央提出的几个问题,反映了当前发展创客面临的种种困难:一是多数创客群体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创客空间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多数创客的科研条件有限,且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待遇,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三是多数创客空间发展仍以公益性为主,创新产品及服务层次不高,创新活力不强,特别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的商业模式探索仍不足;四是在创客文化培育方面,目前国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业生态环境仍不适合创客群体的进一步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国内青年初次创业成功率不足10%,而创客们的创业成功率则可能更低。很多创客死于研发失败,但更多人死于缺钱。因为缺钱,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好项目都在等待中死去了。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打算每年帮助支持80~100个创客的新项目。他清楚地知道,“这些项目最后有一大半会失败”,但投资界乃至政府为创客“输血”,却是培育创客环境的必经之举。全国人大代表刘群说:“事实上,缺钱的背后,是缺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是缺对好创意的筛选和发现能力。鼓励创客,不是光撒点胡椒面、设个基金、出台个扶持政策就可以的。”

更多人认为,创客是一群一心想改变世界而淡泊名利的人,真正驱动创客发展的并非资金与政策的扶持,而更应是呵护创客情怀。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着意指出,应将创客空间引进高等院校乃至中小学,培养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与俞敏洪的观点不谋而合:“很多有创意的孩子,经常是学习成绩中等甚至不太好的。”俞敏洪建议,从小学开始加入创意课程,改变“寻找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 

而无论是增加政策扶持力度还是呵护情怀,委员们都一致认为,给创客们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宽容失败,才是支持创客发展的根本。

 

 

 

 

 

 


本期目录 2015年03月号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Special Topic ︳专题•两会观察
Special Topic ︳专题•两会观察
Special Topic ︳专题•两会观察
Special Topic ︳专题•两会观察
Overseas ︳海外 • 硅谷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