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五个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黄 维时间:2019-08-29 11:17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打造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参与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集聚全球人才已经成为中国全球化的新趋势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国际国内大势,立足我国国情,围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选人、聚人、用人、育人等进行新的阐释,意蕴深厚、内涵丰富、导向鲜明,是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针。我们要做到“五个坚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第一,坚持牢固树立人才意识,以人才引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基本、最革命的要素,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观,发现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不断增强人才意识,注重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市场配置、素质提升与结构优化、竞争国际化的观念转变,努力打造各类人才荟萃、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高地。

笔者在任职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期间,聚焦“人才引育、协同创新、文化引领、全球拓展”发展主线,打造“一心一地”(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外人才缓冲基地)改革试验田,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42名,提前实现了上任伊始确定的“5030”阶段性发展目标;工科位列世界大学学科领域全球百强高校;自然指数位居中国内地高校前30名,缔造了备受业界和社会瞩目的“南工现象”。南工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持续攀升,快速接近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各项排名显示,南工成为近年来增幅最快的大陆高校之一。领衔IAM(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管理)团队创立的“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取得了常态化产生《自然》杂志系列文章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总被引次数等科研指标对南京工业大学的贡献度均排名第一,占40%以上,也成为由一个团队带动一所高校全面发展、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第二,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新标准。“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多年来,笔者一直怀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忠诚担当。作为国际上最早从事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是中国有机光电子、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门的第一时间向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报到并接转党组织关系;世纪之交,带领科研团队放弃海外事业基础和平台,毅然决然归国服务。在自身成长进步的同时,注重提携青年才俊,先后培养了包括7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青”、5名“973”首席科学家、6名“优青”和1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在内的100余位博士、硕士和博士后。2017年4月,在上级组织安排下,交流到位于陕西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义无反顾地支援祖国西部建设。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的常务副校长、党委常委,除日常行政工作协调之外,还提出:开放全球选人视野,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发挥独特后发优势,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用汉唐古都千年的积淀和胸怀来包容和吸纳全世界的人才”,为国防建设和西部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作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国人才资源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资源的短板。领军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了领军人才,才能够使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使资源更充分地发挥效能。西北工业大学提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健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深化“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的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大幅提升,“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夺得第二届“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冠军。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70%以上的就业学生进入国防和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毕业生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优秀品质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第四,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实施有利于他们潜心研究和尖端创新的政策,围绕“高精尖缺”,加快形成以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是当前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性课题。要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比如:西北工业大学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端引领、引育并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以“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全球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学校不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先后举办五届“翱翔青年学者论坛”,精心布局海外人才引进网络。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化学制造研究院、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等单位拓展了新的学科方向,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积极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分系列、准长聘、责权利、AB轨”的总体思路,严格执行分类考核制度,探索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以全员岗位责任制和薪酬分配改革为基础,充分调动教师、管理、实验技术等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坚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优化柔性引才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紧紧抓住环境聚才、统筹培养、以用为本这些关键点,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增强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阻碍人才流动主要包括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地区差别、宏观环境等因素。各个地区和单位都希望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引进其他单位的高层次人才,而不希望自己的人才“流动”到其他单位。柔性引才管理机制不成熟(服务落后、管理弱化、考核缺位、评价脱节等)、柔性引才的无序竞争环境(一人多聘)、地方支持政策落实跟进缓慢(如签证、落户、人才资助等)、国际人才交流限制与封锁,都制约了人才的流动。同时,相关单位对柔性引才精力投入的不确定、对柔性引才工作开展期望与实际效果差距的担忧,人才对不熟悉工作环境和管理机制下开展工作的适应性和融入性及作用发挥程度的顾虑等,都是影响人才柔性流动的主要原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柔性引才用才,早在正定工作时就提出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使用人才。用柔性管理的理念来设计人才引进工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是践行科学人才成长观的切入点。一方面,人才引进单位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快速引才,缩减人才引进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给人才最灵活的施展空间,充分发掘利用人才的优势资源,有助于自身拓展更多发展资源和机遇。另一方面,人才借助较为弹性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发挥出更大人才实效。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