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肿瘤医学路上走出精彩——记广西医科大学纳米抗体研究中心主任卢小玲
作者:田家君时间:2019-08-23 16:35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人物简介:

卢小玲,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纳米抗体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纳米抗体和细胞治疗研究。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纳米抗体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广西免疫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一朝悬壶济世,背后十年寒窗。20年从医路,有过鲜花盛开,也有过荆棘羁绊,但在卢小玲脸上,洋溢着一名满怀朝气的青年科技人才的自信与从容。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傍晚,卢小玲与我们分享了她对免疫学行业发展的期待,乃至整个中国健康事业的憧憬。

 

扎根广西

时间转回到2009年的一天。刚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不久的卢小玲,正准备动身前往美国,选择在海外继续自己的研究生涯。当时正值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各地引进人才,以推动广西全方位发展。广西政府机关向正准备踏出国门的卢小玲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加入并共同组建广西医科大学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留学的机会或许还有,而将个人发展结合区域发展的好的平台机会却不常有,才三十来岁、意气风发的卢小玲,毅然放弃赴美留学计划,来到了广西。但她没想到这一脚踏入广西,便是十年扎根。

时隔十年,已经担任广西医科大学纳米抗体研究中心主任的卢小玲回忆起当年往事,依然笑言感谢当年的自己的决定。“为医者最重要的就是恒心与爱心。”一方面,广西当地各个方面都积极欢迎外地人才,这让卢小玲深感安心;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广西当地肝癌多发,而高新医疗人才又紧缺、难以摆脱癌症高发的困境,促使卢小玲下定决心,一定要留下来与癌症斗争到底。

因为爱心,所以十年恒心。因为恒心,才能再塑生命。一位医学研究者,竭力让黯淡生命再次点亮奇迹。

 

“零”的突破

2011年,卢小玲的团队刚刚组建不久,就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答辩现场上,获得了由院士等顶尖科学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的一致肯定,以及医界同仁们由衷掌声。

卢小玲回忆:“当时别的申报团队多是由院士牵头,而我们的团队没有院士。”但她为这场答辩做足了精心准备和反复演练。团队有着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广西高发疾病案例充足、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长期探索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特色研究的技术优势、以及自主建立的特色技术研究体系,这些因素赢得了评审专家组和同仁们的信任,带回了发展“原发性肝癌生物靶向诊治”的机会,也实现了广西“零”的突破。

 

协作创新与科研转化

作为团队带头人,卢主任认为,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营造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埋沙一丈,非三日之曝。科研成果都是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患难与共,在一次又一次碰壁、失败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卢小玲回忆,当时在对传统融合细胞疫苗技术做改进尝试时,失败了无数次,但所有人都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再思考、再学习、再优化,反复验证,最终,卢小玲及其团队发现I型胶原蛋白可以优化传统融合细胞疫苗的融合效率和抗肿瘤活性,让实验得到了重大突破,从而使得一种新的融合细胞杂交疫苗技术应运
而生。

但与此同时,卢小玲指出,作为医学工作者,切忌“纸上谈兵”,实验室里医学科研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临床应用的话,那终究是空谈。而从实验室里医学科研到临床医用,确实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传统医学研究多以单因素为主,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无法有效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叉、整合、协作的日益成熟,转化医学开始受到基础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的共同关注。而且“不仅仅是实验台的研究成果能转化为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应该反馈到实验台上去。“二者之间不是一个‘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通有无’。”卢小玲说。

 

授人以渔

卢小玲认为,医学研究应该着眼于当下,立足于民众,服务于国家。医学研究,是有它内在的层次性,不能一蹴而就。想要一下就达到想要的成果和目标,是不可能的。肿瘤生物靶向诊治,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地界”,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共同参与,少不了同事们的相互配合。而卢小玲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不仅仅是“授之以渔”,而且也有互帮互助的关系融入其中。

牛顿曾言,科学就像一片浩瀚的大海,而自己只是海边的拾贝人。而对于卢小玲而言,在免疫学这片“海域”里,最令她欣喜的,莫过于“肿瘤生物靶向诊治”。

 

不忘初心

卢小玲表示,医学研究应立足于民众,才能回归到自己作为一名医者的初心。她踏上从医这条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老百姓的诉求。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癌症仍位列中国人死亡原因之首。而卢小玲所在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地处广西这一我国肝癌高发区,寻找出治疗肝癌的新技术、新方法尤为
迫切。

以传统的肿瘤处理方法手术切割为例,肿瘤的切割必须非常精细,如果切除少了,肿瘤组织有残留,容易复发。切除多了,容易影响患者身体机能,降低患者往后生活质量。而“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就是充满着革新性质的一项研究,卢小玲充满信心地表示,它将颠覆传统的肿瘤治疗思路。

“肿瘤生物靶向诊治”,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靶向肿瘤载体,将细胞、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肿瘤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这种治疗方法的核心技术之一即“纳米抗体治疗技术”。让肿瘤治疗“有的放矢”。

如何既能有效地抗击引发肿瘤的癌细胞,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人体本有机能,成为了各医疗强国争先恐后的研究课题。国际上,纳米抗体治疗技术研发近年来发展迅速,已迅速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之一。在国家的重视与扶持之下,我国纳米抗体技术日新月著地发展起来。

作为一名当代高新技术科研工作者,卢小玲认为,围绕着国家运转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研究的,也要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围绕其微调自己的一些科学研究方向,想办法怎么用科技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直到现在,我国许多抗体技术都来源于美国,而“做纳米抗体技术研究,就是为了能够生产出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再受制于人!”

 

恒心与热情

恒心与热情,成为卢小玲及其科研团队的核心品质,也正因为此,让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2014年,卢小玲带领的科研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其团队实验室更是升格为目前广西首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而她本人则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尽管如此,卢小玲从未放下探索的目光,无论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求知欲,还是国家与老百姓的诉求,都在她心中,推动着她走向更远。

鉴于纳米抗体治疗技术在近几年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得以飞速发展,且其在肿瘤方面应用前景巨大,卢小玲及其团队投入到了纳米抗体治疗技术的研究当中,以利用纳米抗体来调动人体机体免疫系统“自防御”性地抵抗肿瘤,并据此来自我建立了一套研究体系,研制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抗体免疫溶瘤药和新型细胞溶瘤疫苗。

卢小玲介绍,在研究之际,整个团队都想了很多办法,反复奔走于各大资料库之间,反复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探索优化,不断寻找、筛选合适的肿瘤靶向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

最终,尽管经历了多次失败,但在不断思考、研究、综合、验证之下,很多免疫学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如免疫检查点(PD-1/PD-L1)纳米抗体、纳米抗体CAR-T疗法等。它们的作用是实现增强自身免疫力、清除微小病灶、避免肿瘤细胞的复发和转移,进而提高肿瘤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多个目标。这让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

基于以上已有认知和研究成果,卢小玲及其团队在纳米抗体免疫溶瘤药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卢小玲认为,药品不应该长时间浮于科研机构的“高层楼阁”,应注重于降低产品成本,让它们尽快进入寻常百姓家,科学研究尤其是医学,应以造福百姓为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