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人民绿水青山——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列宇
作者:李 钊 田家君 刘 蕊时间:2019-08-22 16:48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人物简介:

张列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河湖水环境治理与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的研究,主持开展了单户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系统构建和技术集成示范、基于短程硝化微纳米曝气技术强化人工湿地脱氮机理等多个科研课题,在相关领域发表了文章70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项,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1项等。


人前,他是“再造河山”的环境科学家,还以人民绿水青山;人后,他是孩子眼中的好父亲,家长们育儿求经的楷模。他,就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环境保护部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张列宇。而在张列宇本人眼中,自己不过是不忘初心,坚持科研为人民服务,做了一名科研人员份内的事而已。那他做科研的初心是什么?张列宇的回答是“科研的人民性”,这是他从一线环境治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响应国家号召,投入乡村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广大人民的根本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张列宇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农村,将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重,刻不容缓。全国农村每年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90%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污水与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减少分散农户向环境外排污染物,是解决分散型农户污染的最佳方法。农村庭院主要以沼气为纽带的生产生活循环方式,有效解决了庭院有机废物循环利用的问题,但这种循环方式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在能源流动方面,资源利用途径单一,资源化利用率也低;在物质流动方面,缺少营养盐回收与利用技术,以及分散型污水与再生回用
技术。

针对农村建设面临的这些难题,张列宇研发了多项核心技术,构建了以再生水、种植、沼气为核心的三维立体循环方式,形成了新型的立体生态庭院。如针对农村地区固体废物转运运输成本高,农村庭院空间相对有限,有机废物产生种类多、数量少,且易腐、臭味大等问题,张列宇研发了农村分散型多源废物混合发酵、有机物清洁产能、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技术与装备,获得了17项发明专利。针对传统庭院生态系统水资源及营养物循环利用率低、种植养殖过程中化肥使用量高、缺少低廉的高品质有机肥等问题,张列宇创新研发了庭院生产生活污染控制系统及营养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获得了24项发明专利。针对缺乏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技术,导致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张列宇研发了基于能源自供给与庭院生态系统空间扩展的立体生态农房构建技术,扩展了庭院立体种植空间,提高庭院空间利用率,改善了房间宜居性。

 

什么样的荣誉和酬劳,都抵不上老百姓的一声“谢谢”

张列宇硕士毕业后就一直从事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十几年来,先后参与了上百条河流的修复工作。有一次,他和导师为了治理上海杨浦区的一条4.5公里的受污染河流,在河边整整待了两年时间,天天吃在河边,睡在河畔,风吹日晒,恶臭扑鼻,做了无数的实践调研和净化实验,最终成功地治理好了这条河。

几年前的一个周末,张列宇和爱人再去上海故地重游,回到这条河畔的时候,一下子就被一位上海老阿姨认出来了。她上前拉着张列宇的手说:“小伙子,谢谢你呀。是你治好了这条河。”张列宇感到很诧异,他并不认识这位阿姨,就问她怎么知道是自己治好的这条河。老阿姨高兴地说:“你们在这条河边跑了两年多,我们这些老街坊谁不知道,就是你们救了这条河,让我们有今天的好环境呀!谢谢你们吆!”那一刹那,张列宇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是科研的人民性。他觉得,无论什么样的荣誉和酬劳,都抵不上老百姓真心实意的一句“谢谢”。

还有一次,他在内蒙古包头研究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育种,发现了一套方法,一下子将沙漠藻(一种可以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培育的植被)成活率从15%提高到50%以上,给沙化土地成功地铺上一层“生物地毯”。这时,张列宇又想到了环境更为恶劣、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的新疆吐鲁番,那里的人民饱受风沙、缺水之苦,远比内蒙古包头更甚。那里的人民所期待的,不正是像张列宇这样懂环境保护的专业科研人员去还他们一片祖国的绿水蓝天。

说干就干,他马上带着团队,转战新疆。又是几个月的辛勤试验与研究,终于成功地在极度干旱地区培育了沙漠藻,为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

 

践行发展新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张列宇特别强调科研中的“知行合一”,他说回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科研项目不涉及应用,空在实验室里高谈阔论,不去真正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永远都想不出真问题,更谈不上去解决真问题。

张列宇研究的重点方向是“黑臭水体”,过去一贯的治理理念就是“治差水,保好水,着重治理重污染河流”。现在更强调“保好水”,因为水体一旦污染了,再想治理回来,要花费百倍、千倍努力。

除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尤其是农村土壤污染。如何治理农村的分散污水,实际上不缺技术,缺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相关各方都能接受的模式。

以设计费为例,设计师在城市设计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拿到100万设计费,而同样甚至更多的精力,在农村却只能拿到3000元,如此对比落差下,很难吸引到优秀设计师。“农村的水、城市的水最后都排进相同的江河湖海,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啊。”说到这,张列宇不免忧心忡忡。

“技术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除了技术,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的理念和更高的精神觉悟,知道何为轻,何为重。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污染问题少,可那会儿是低端的绿水青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改革开放后,金山银山逐渐侵占了绿水青山的空间,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目前我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现在的绿水青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金山银山,平衡、协调、可持续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张列宇非常清楚污染治理工作在新时代的意义。

 

播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收获自主学习的能力

近年来,环境保护在国内非常火热,这也引发了众多学子们的簇拥,纷纷报考环境方向的专业。张列宇所在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每年都有许多学子报考,竞争激烈。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张列宇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

谈到培养学生,张列宇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向他请教问题,如果是询问答案或者建议,他一般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引导性的启发学生思考。相对于结果,张列宇更看重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学生刚开学时,张列宇就会询问他们的就业意向。如果学生意向毕业后进入高校,张列宇就会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如果学生意向毕业后进入公司,张列宇就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法体现了张列宇对学生的一片苦心。

此外,环境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们必须深入一线,实地调研,这样才能出成果。张列宇的学生是必须到野外去考察的,他本人也是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湖泊,最北曾经到过零下四十度的呼伦湖,湖上的冰一凿开,湖里的鱼捞上来扑腾了几秒便冻住了,这比在实验室做研究更多了一份艰辛。

张列宇将个人在工作上的思考也带入家庭教育、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他认为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是低龄学前教育的核心,孩子才是学习中的主体。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张列宇从不舍本逐末。张列宇的孩子今年6岁,才上幼儿园大班,却已经能够独自阅读原版英文《哈利波特》。

张列宇不鼓励孩子看科普、教育类电视节目。他说,孩子虽然会因为看科普类视频节目而对科学产生兴趣,但他认为电视是一种过于简易获得知识的途径,如果孩子依赖电视去获取知识,那他就会失去通过自主查询书籍来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违背了学前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初心。

有一次,张列宇陪孩子看火山的纪录片,孩子问了一堆关于火山的问题,张列宇故意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启发孩子:“你可以自己去查与火山有关的书籍。”回到北京后,张列宇带着孩子把所有能找到关于火山的儿童书籍都买了个遍。孩子也连续几周沉浸在自己的火山小世界里不能自拔,现在俨然一名火山小专家。

现在,张列宇的孩子一遇到什么不懂不会的问题,就会自觉地去找书查阅。这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张列宇有意为之培养起来的。

 

张列宇多年来一直在一线从事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与他打交道的不是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设备器材,而是满是污垢和臭气的水沟河道。他不畏艰辛,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将毕生所学的知识浇灌在华夏大地,坚持科研为人民,收获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