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科技创新辉煌成就
作者:秦全胜 冯琬婧时间:2019-10-28 10:34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编者按: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助力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依据国家统计局、部分省市统计局等网站发布的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报告,本文对系列报告中的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屡创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亿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长14.1%。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2.44万家和2.42万家,分别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570亿元和1062亿元,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大幅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专利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5.7%,比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8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737.1万件,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体系商标申请量排名世界第三;全年著作权登记量突破345.7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35.2万件和110.5万件。

3.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原始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是1995年的62倍,1996~2018年年均增长19.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领域硕果频传。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

科创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考船、JF12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01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

4.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1.8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5.9万户。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1.1亿户,越来越多的创客、爱好者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各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达到1.35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6.5%。据对74.9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调查,有29.8万家当年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达39.9%。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480家。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数量已由1990年的27个发展到2018年的168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家增加到11.7万家,实现了与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互补、互联互通。此外,上海、北京两个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将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外又一区域创新的典范。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活跃了技术市场交易,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转化。2018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41.2万项,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成交总金额达17697亿元,是1991年的186倍。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组织如雨后春笋。截至2018年底,经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达1952家,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800家,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融通合作的平台。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达39.7万人,是2009年的1.6倍。

2.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持续保持高位

201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9.7亿元,与1996年相比,年均增长18.9%;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4%,比1996年提高3.32个百分点。

3.专利产出成果丰硕

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1.7万件,是1985年的156.1倍,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9%上升至2018年的55.7%。2018年末,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1.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

(信息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天津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增强。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62%,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天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分别由1986年的475件和162件,增加到2018年的99038件和54680件,30年间增长了207.5倍和336.5倍。2018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0.75%,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38家,科技领军企业达55家。

2.创新载体加快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平稳发展。2014年,天津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挂牌,截至2018年,注册企业总数将近1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99家,营业收入1.96万亿元,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

众创空间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滨海新区首批“众创空间”举行授牌仪式,截至2018年,市级众创空间总数达179家,聚集创业团队6400多个、孵化创业企业4600多家。

3.突破性成果彰显创新实力

津产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测试系统应用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自主研发主动反射面液压促进器成为“中国天眼”核心部件,着陆器压紧释放装置等技术装备助力探月工程,“天河三号”百亿亿次超算原型机研制成功,12英寸半导体硅单晶体打破国际垄断,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再创新高。

(信息来源:天津市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河北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研发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6.9万人(初步数),按折合全时当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10.3万人年,是1991年的8.7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8.7%;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实现新提升。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499.7亿元(初步数),是2000年的19.0倍,2001~2018年年均增长18.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39%,比2000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2.创新主体培育实现新突破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2018年,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22.9亿元,是2000年的23.7倍,2001~2018年年均增长20.5%;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84.6%,比2000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2013年启动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和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从2014年的8923家增加到2018年的6.7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685家增长到2018年的5099家,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220家、超10亿元的115家、超50亿元的17家。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5%,比2011年提高9.0个百分点。

3.创新平台建设质量提升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到2018年底,省级以上重点试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224家。

高新区活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省高新区总数达到3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值大幅度增长。

4.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省各种专利申请量达8.4万件,是1986年的204.4倍,年均增长19.4%;专利授权量5.2万件,是1986年的730.9倍,年均增长22.9%。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种专利申请量累计达45.2万件,各种专利授权量累计28.3万件。

技术市场交易活跃。2018年全省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505.0亿元,是2000年的53.7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快速提升。

“双创”效果日趋凸显。到2018年底,全省80%以上的县建立了科技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达151家,其中国家级26家,在孵企业4923家,累计毕业企业2585家,挂牌上市企业83家;全省共有众创空间385家,其中国家级86家,入驻创业团队和初始企业1.2万个。

(信息来源:河北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山西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研发经费持续增加

2018年,全省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75.8亿元,是1998年的25.6倍,年均增长17.6%,总体呈现出趋稳上升的态势。R&D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GDP为初步核算数)为1.05%,比1998年提高0.62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分别为9.5亿元及21.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5.7倍和11.6倍。科学研究经费占全部经费的比重为17.5%。

2.专利事业快速发展

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为27106件,是1990年的42.4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395件,是1990年的81.7倍;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达34.7%,比1990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全省每万人拥有专利数由1990年的0.2件提升至2018年的7.3件。全省专利授权数为15060件,是1990年的39.4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84件,是1990年的95.2倍;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为15.2%,比1990年提高8.9个百分点。

3.知识创新能力增强

2016年全省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53件。全省收录SCI、EI、CPCI-S的科技论文篇数分别为2906、2499和352篇,SCI、EI篇数分别是1994年的90.8倍、69.4倍;2017年,全省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达25件,授权12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申请3件。

4.科研主体实力增强

2018年全省企业R&D经费投入为145.2亿元,是2000年的22.1倍,年均增长18.8%;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比重达82.6%,比2000年提高16.3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的R&D经费投入分别为17.7亿元、12.1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7.4倍和19.8倍,年均增长分别达11.8%、18.1%。

5.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

2017年,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11家,是1994年的7.7倍;实现收入2339.3亿元,是1994年的386.5倍,年均增长29.6%。

(信息来源:山西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江苏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截至2018年,全省研发人员达到79.41万人,是2010年的1.96倍,年均增长8.7%;折合全时当量人员56.03万人,是2010年的1.77倍,年均增长7.4%。其中,科研机构研发人员达到2.88万人,是2010年的1.43倍,年均增长4.6%;折合全时当量人员2.64万人,是2010年的1.61倍,年均增长6.1%。

2018年高等院校研发人员达到6.93 万人,是2010年的1.94倍,年均增长8.6%,折合全时当量人员2.79万人,是2010年的1.59倍,年均增长6.0%;企业研发人员达到67.99万人,是2010年的2.01倍,年均增长9.1%;折合全时当量人员49.67万人,是2010年的1.80倍,年均增长7.6%。2018年全省研发人员中共有研究人员30.69万人,占研发人员的比重为38.6%,比2010 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118人年,比2010年增加了52人年。

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加大,全省研发经费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2504.43亿元,是1995年的96.3 倍,年均增速为22.0%,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 年的0.51% 提升到2018年的2.70%,占比提高2.19个百分点;全省科研机构投入研发经费169.14亿元,是2010的2.15倍,年均增长10.0%;高等院校投入研发经费126.44亿元,是2010年的2.27倍,年均增长10.8%;企业投入研发经费2192.22亿元,是2010年的3.05倍,年均增长15.0%。

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506.5亿元,是1978年的7000多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4.3%。截至2018年末,“苏科贷”累计发放贷款475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000家;大力推进“苏科投”,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300亿元,扩大“苏科保”合作范围,为800多家企业分担创新风险400多亿元。

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加大,机构建有率进一步提升。2018年末,全省建立各类研究机构2.47万个,比2010年增加1.81万个,是2010年的3.70倍,年均增长17.8%。其中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0.12万个,比2010年增加0.06万个,是2010年的2.11倍,年均增长9.8%;企业建立研究机构2.32万个,是 2010年的3.96倍,年均增长18.8%;各类机构拥有研发人员52.43万人,是2010 年的3.33 倍,年均增长16.2%;研究机构拥有博士学历人员2.52万人,是2010年的2.88 倍;硕士以上学历人员9.10 万人,是2010年的3.21 倍;研发机构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机构研发人员的17.4%,其中科研机构占比为61.4%,高等学校占比为88.2%,企业占比为11.3%。截至2018年末,全省各类机构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2272.97亿元,是2010年的5.81倍,年均增长24.6%。

2.科技成果丰硕,创新产出大幅增加

基础研究投入继续加大,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为68.48亿元,是2010年的3.04倍,年均增长14.9%;其中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54.32亿元和10.29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81倍和3.73倍,分别年均增长13.8%和17.9%。2018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2.73%,比2010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其中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占科研机构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为6.08%,比2010年提高了2.58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占高等学校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为42.96%,比2010年提高了8.29个百分点。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高,专利申请量质齐增。2018年全省共申请专利60.03万件,是1990年的221.84倍,年均增长2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9.88万件,是1990年的517.71倍,年均增长25.0%。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部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36.4%,比1990年提高了18.9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专利授权数为30.70万件,是1990年的211.00倍,年均增长21.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4.20万件,是1990年的608.97倍,年均增长25.7%。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部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13.7%,比1990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在专利申请与授权中,由企业申请的专利43.76万件,占全省申请专利数的72.9%,比1990年提高了53.6个百分点;授权专利中企业授权专利23.66 万件,占全省申请专利数的77.1%,比1990年提高了56.7个百分点,全省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多项指标排名均在全国前列。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新产品产值率大幅提升。2018年全省规上企业新产品开发80921万项,是2011年的2.13倍,年均增长11.4%;投入新产品开发费用2468.09亿元,是2011年的2.09倍,年均增长11.1%;新产品产值达到2.88万亿元,是2011年的2.09倍,年均增长11.1%;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值达到2.84万亿元,是2010年的1.92%,年均增长9.7%,其中新产品出口交货值0.64万亿元,是2011年的1.45倍,年均增长5.4%。新产品销售额占全部规上工业销售额的比重22.1%,比2011年提高了9.9个百分点;新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27.6%,比2011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2.7%,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增长,经济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63万亿元,是2005年的7.10倍,年均增长16.3%。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3万亿元,是2005年的4.80倍,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55.4%,年均增长7.6%。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为0.91万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62.0%, 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率13.4%,高出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4.2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的43.77%,比2005年提高了19.5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

(信息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投入显著增加

2018年,上海有R&D活动的单位2923家,科技活动人员50万人左右。

2018年,上海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59.2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6%,而197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有1.32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48%。

2.科技成果明显增多

2018年,上海专利申请量超过15万件,专利授权量9.25万件,而1985年则分别仅有806件和2件。

2018年,上海科技成果1618项,比1978年增加924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有399项,增加325项。

3.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不断攀升

上海技术合同项目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每年2万项以上的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在2018年达到1303.20亿元。

(信息来源:上海市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浙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结构日趋优化

2018年,浙江高校在校学生110.2万人(含研究生),是1949年0.31万人的355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为1286万人,比2003年增长3倍。其中,经营管理人才353.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55.8万人,高技能人才271.4万人,三者合计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30.8%,比重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人才资源占从业人员的33.5%,比重比2003年提高23.8个百分点。从人才资源产业构成看,一、二、三产人才资源比例从2015年的9.8∶50.1∶40.1调整为2018年的8.5∶47.0∶44.5。 

2.科技创新投入显著增加

2018年,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379.7亿元,是1990年的253.1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1.87%提升至2018年4.40%,提升2.53个百分点。R&D投入经费达1445.7亿元,比1990年增长707.7倍以上,R&D经费相当于GDP比重为2.57%;R&D人员投入45.8万人年,比1990年增长36.2倍,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R&D人员由1990年的4.8人年提升至2018年的119.4人年。 

3.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018年,全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占90.4%,比2000年提升10.0个百分点,企业建立的研究机构11246个,占全部研发机构的91.9%。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539家,累计5089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62家,累计14586家, 其中,仍在有效期的高新技术企业11931家。 

4.科技创新产出成果丰硕

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发新产品项目8.7万个,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3万亿元,是2003年的18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4.3和3.3万件,分别比1990年增长557.8和756.0倍;共成交技术输出合同16142项,总成交金额539.4亿元,是1990年的396.6倍。

(信息来源:浙江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安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研发经费投入由1985年294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64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09%提高到2.16%、居全国第8位。

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1995年的152件、18件增加到2018年的10.88万件和1.48万件,居全国第5位和第7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3件、居全国第9位。

2.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突飞猛进

截至2018年底,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6个,省重点实验室152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1家;建设各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众创空间42家。

3.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

截至2018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5403家,居全国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4%,比201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信息来源: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福建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实力稳步提升

2018年,福建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620.00亿元,是1990年的378倍,年均增长23.6%;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0.31%提高到1.73%;企业R&D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132.5亿元,同比增长54.4%,惠及企业4279家。专利授权量从1990年的276件发展到2018年的10.26万件,年均增长23.5%;共争取获得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新立项科技项目1069项,资助经费10.6亿元;7个项目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8年福建省共有重点实验室22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含企业类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16家(含企业类66家)。已设立98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5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创新驱动动力强劲

依托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福建省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国字号”研发机构建设,启动建设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储能电池等领域省级实验室,尽早实现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从“庆大霉素”粉碎西方国家对各种重要抗生素的垄断和封锁,到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工业化开世界之先河;从“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戊型乙肝疫苗,到航天水稻育种接连刷新世界单产纪录;从全球首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解码芯片,到全球最先进的快充动力电池……福建省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1999年由福建省率先推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至今共派出科技特派员16348人次,乡镇覆盖率达93.8%,服务领域涵盖了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并向二、三产业延伸。

(信息来源:东南网、福建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江西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

江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78年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6.4万人,1991年突破50万人,达到53.5万人,2018年末达到74.1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46人增加到2018年的160人。2018年全省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到12.3万人,是1985年的十倍多。

科技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内部结构得到优化。2018年末,全省研发人员中研究人员5.6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7.2万人,占研发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45.7%和58.5%。至2018年末,全省拥有两院院士3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共2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省学术学科带头人312人,国家级创新团队3个,省级创新团队136个,建立了首个“千人计划”人才产业园。

2.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R&D经费比重稳步提高

1951年,全省财政总支出中用于科学事业的支出仅有13万元,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达144.4亿元,1978~2018年间的年均增长31.7%,占财政支出的2.5%,比1978年增加2.2个百分点。

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R&D)投入总量达到3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比2001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24.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自2015年首次突破1%,达到1.04%后,2018年达到1.41%,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

3.专利事业飞速发展,科技产出成果丰硕

1985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仅为164件,授权量仅有2件。2018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6001件和52819件。1985~2018年间,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36.6万件,累计授权量20.5万件。

科技成果大量涌现。1980~2017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201项,省级科技奖励成果4299项(不含2018年)。

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引领支撑作用凸显

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2946家,比2009年末增加168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出口交货值10096亿元、691亿元和952亿元,是2009年的5.3倍、6.1倍和3.3倍,年均增长20.5%、22.2%和14.3%。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8%,比2009年增加12.2个百分点。

(信息来源:江西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河南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

2018年,河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671.52亿元,是1991年的1033.1倍,年均增长2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

2.创新载体平台日益完善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等一批“国字号”创新载体平台落户河南,郑州、洛阳、南阳3市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省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65家,实现省辖市全覆盖,省级创新平台突破3200家。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5.44万件、8.23万件,分别是1986年的306.3倍、1470.0倍。“植物油菜素内酯等受体激酶的结构及功能研究”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矮抗58”“浚单20”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涌现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超硬材料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占40%以上,盾构装备占30%以上,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加速转变。

(信息来源:河南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广东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研发队伍迅速壮大。2018年,全省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达102.31万人,比2012年增加39.40万人,是2000年的14倍多。博士毕业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加。2018年,广东博士毕业R&D人员增加到39856人,占全部R&D人员比重达3.90%,比2012年提高0.97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64.38万人,是1978年的7倍多。

研发经费投入快速提高。2018年,全省R&D经费支出再创新高,达2704.70亿元,比2012年增长118.8%,是1995年的255倍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研发强度明显提高。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78%,比2012年提升0.65个百分点,比1995年提升2.60个百分点。1998年,全省R&D经费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仅为8.99亿元;2012年增加到32.45亿元,2018年增加到115.18亿元,是1998年的12倍。

2.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达2413.30亿元,占全部经费的89.23%,是2000年的25.35倍,年均增长19.67%。2018年共有90.88万人年的企业研发人员投入研发活动,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7.05%,企业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比例达88.83%,为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截至2018年底,广东孵化器、众创空间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孵化器企业达110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71家,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437个,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融通合作的平台。截至2018年底,广东已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28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45家。

3.科技创新产出量质齐升,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

重大科技专项频传捷报。1980~2018年,广东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835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28742项,省级科技奖励成果8424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广东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重大科技奖项的获得,极大的提升了我省科技影响力。

专利事业取得飞跃发展。1985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仅为286件,授权量仅有1件,2018年分别达到79.38万和47.81万件。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底,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已突破20万件,达24.85万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2018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1.90件。2018年,广东《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53万件,连续17年领跑全国,占全国比重达48.67%;在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量全球20强中,有3家企业来自广东。

技术市场健康发展。2018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已达到2.39万项,较2012年增长21.70%,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387.00亿元,较2012年增长275.11%,平均每项合同成交金额为579.6万元,是2000年的6倍多。

(信息来源:广东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壮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有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约0.4万人。2018年,湖南省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

2.科技投入稳步增加

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每年政府科研投入约1000万元至2000万元,省级科技事业费为500万元。2018年,湖南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达129.94亿元,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0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0%。近10年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57个,投入资金11.7亿元。

3.标志性成果彰显湖湘创新力量

1954年,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研制成功。1956年,陈国达院士开创“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年表。1973年,袁隆平院士开启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世界上率先获得成功。上世纪70年代末,钟掘院士提出的铝箔轧机单辊驱动理论突破国际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韶山4型大功率重载货运电力机车、东风8型内燃机车、大炮孔牙轮钻机问世;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及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培育出三倍体鲫、鲤和“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新品种。进入21世纪,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C/C航空制动材料等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大口径隧道掘进装备(盾构机)、“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等尖端产品持续涌现。2016年至2018年获国家科技奖励56项。全省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4.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完善

新中国成立前夕,湖南省仅有3个研究性机构。目前,全省拥有省属以上科研院所67个,普通高校109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长沙天仪研究院、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省级研发服务平台达589个。

(信息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陕西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人才蓬勃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17年,陕西拥有两院院士 66 人,国家“万人计划”、省“千人计划”人选 99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832 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1059 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115 个、青年科技新星 821 人。

2017年,全省 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98188 人年,较 2000 年增加 34061 人年,增长 53.1% 。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 52923 人年、 30190 人年和 12066 人年,分别比 2000 年增加 25744 人年、 2386 人年和 4503 人年,增长 94.7% 、 8.6% 和 59.6% 。

2.研发经费持续增长,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2017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460.94亿元,较2000年增长8.3倍,保持年均增长14.0%的较高增速。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0%,排名全国第八位,位居全国前列。

2017 年,各类企业 R&D 经费支出 236.54 亿元,较 2000 年增长 11.5 倍,占全社会 R&D 经费的比重为 51.3% ,较 2000 年提高了 13.1 个百分点,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连续两年超过五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研机构 R&D 经费支出 183.28 亿元,较 2000 年增长 6.3 倍,占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比重为 39.8% ;高等学校 R&D 经费支出 37.60 亿元,较 2000 年增长 7.5 倍,占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比重为 8.2% 。

3.知识创新全国领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陕西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76512件和41479件,分别是1985年的253.4倍和8295.8倍,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30888件和8884件,分别是1985年的210.1倍和4442.0倍。至2018年末,陕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315件,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

科技成果硕果累累。2018年,全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3152项,33项主持和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三大奖授奖总数的11.87%,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数量居全国第5位,充分彰显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研用合作成效。

创新辐射效果明显。2018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125.28亿元,是2001年的136倍;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7952份,是2001年的6.3倍,稳居全国前列。

(信息来源:陕西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四川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实力显著增强

研发人员逐年增加。2018年,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5.4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15.9万人年,是1996年的2.3倍;拥有两院院士60人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3个,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28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9万人。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保持西部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720亿元,是1996年的24.4倍,年均增长16.4%,投入总量保持西部第一,为我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重大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建国以来,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逐步提高,2018年达到1.77%,比1996年提高0.86个百分点。

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2018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47.9亿元,是1997年的27.3倍,年均增长17.1%;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52%,创近15年的新高。近年来,基层政府更加重视对科技的支持力度,2018年市(州)和区(市、县)财政科技支出达128.7亿元,占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的87%,比1997年提高30.1个百分点。 

2.科技产出量质齐升,重大成果令人瞩目

重大成果不断涌现。1978年以来,我省共获得各类国家科技奖励12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5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88项。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为40.1亿元,是1996年74.9倍,年均增长21.7%。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计划项目1503项,总经费6.7亿元,居全国第9位,是2001年的19.7倍;2001年以来,获得总经费超过58亿元。在基础研究项目和经费的支持下,全省在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药物、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固相力化学加工、强流脉冲加速器技术、高能激光技术攻关等领域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科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代表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发表科技论文8.3万篇,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2.3万篇,分别是2000年的5.3倍和3.5倍。2013~2017年,科研单位发表SCI论文7.4万篇,占全国的4.9%,共覆盖了208个Web of Science学科类别;SCI论文占全国比例逐年提升,从2013年的4.6%上升到2017年的5.2%。 

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5.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4万件,分别是1987年的141.8倍和245.7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35.2%,比1987年高14.9个百分点;全省境内专利授权数为8.7万件,是1987年的306.6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万件,是1987年的1949.5倍,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为13.4%,比1987年高11.3个百分点。全省发明专利占比持续提高,专利结构不断优化,呈现量质齐升局面。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能力也取得长足进步。

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2018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1.5万项,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成交总金额达1004.2亿元,是2000年的96.4倍,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61万元,是2000年的21.8倍。

(信息来源:四川省统计局网站)



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甘肃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1.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到2017年底,甘肃省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发展到58.07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90倍。

2.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2017年,甘肃省财政科技支出和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5.83亿元和88.41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21倍和15倍。

3.科技成果丰硕

2017年,甘肃省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4448件,较1985年增长了181倍;专利年授权量为9672件,较1986年增长了110倍。

甘肃省在冰川冻土、地质勘探、重离子物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制品、军工装备、航天航空、旱作农业等领域研究及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