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以创新机制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时间:2020-02-28 18:42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7年获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来,认真总结以往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上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契机,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 “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双一流学科建设方针,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努力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的航空航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机制措施

1.注重思想建设

北航始终注重思想建设,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培养科技人才爱国主义情怀。

长期以来,北航都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一代代北航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21世纪以来学校共获1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书写了北航人永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篇章。学校党委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强化科技人才的政治思想建设,努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使科技人才深刻领悟“空天报国”的北航精神,传承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践行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特别是针对海外引进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创立了“海外青年人才党建工作站”,旨在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工作站已在海外青年人才中很好地发挥了“三种角色”的作用:“主旋律的领唱团”——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成果的创新池”——促进青年人才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争创一流学术成果;“育英才的先锋队”——走进课堂言传身教,走近学生多元启发。通过党建工作站的建设,不仅提高了青年人才的政治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还产出了一批创新成果,很好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构建发展体系

北航全力构建发展体系,探索建立分系列发展评价体系,打破“五唯”评价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制约教师队伍分系列发展与评价的突出问题,遵循各系列岗位特点和各类科技人才发展规律,彻底破除“五唯”,系统推进分系列发展评价,出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队伍分系列发展与评价总体方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职称评审办法(试行)》。一是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建立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构建教研、教学、研究、实验技术和管理服务五大发展系列;二是科学评价,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指标,切实做到“干什么、评什么”,突出“质量、贡献、影响”,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三是强化责任,设置责任岗位,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履职情况,将考核机制落到实处,构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机制;四是人尽其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布局,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核心能力、发展潜力,让每一位北航教师都成就精彩事业。

3.精准引进人才

北航注重精准引进人才,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围绕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和“高精尖缺”人才,北航在海外一流大学人才聚集地设立海外联络员,常态化宣传北航人才引进的政策,吸引“心系祖国、胸怀寰宇”的青年科技人才回国服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海外引才工作方式,通过定期组团赴海外招聘和举办国际青年学者唯实论坛等方式,全方位构建北航人才引进的精选网络。配合国家人才计划,学校设立卓越百人计划,积极吸引从事科学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以及在企业院所从事集成电路等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难题的国家急需紧缺的工程型人才,实行直评制度,实现精准引进。实施海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设立短期流动岗位,聘用包括诺奖获得者和院士在内的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4.精心培育人才

北航长期精心培育人才,坚持高端引领,重点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围绕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核心问题,为鼓励青年人才潜心研究,学校设立“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通过校内外领域知名专家遴选,选拔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创新能力卓越、学术业绩突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种子,采用专项经费、院士导师指导等多种方式重点培养,补足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上的某些短板,提高创新成果质量。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团队培育计划,瞄准航空、航天、信息领域的基础前沿问题,强化学科交叉,通过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平台建设、青年教师引进、博士生指标倾斜等方式,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面向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组建团队,形成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5.建设创新特区

北航倾心建设创新特区,建立创新研究院,探索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催生重大创新成果。

面向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北航在2012年成立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通过国际化的聘任、考核、晋升和激励机制,打造海外优秀人才汇聚和发展的新高地。通过七年多建设,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赵巍胜、赵立东、刘明杰、孙艳明、张瑜等一批杰出人才。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不但使海外人才落地生根,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学科交叉平台上开花结果,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展望未来,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将继续面向基础、前沿、交叉科学,凝聚空天智能、新能源、认知科学等国际学术前沿研究方向,汇聚人才发展的各类资源,持续探索构建以基础科学问题为引导,以学科交叉和人才汇聚双轮驱动,打造国际化聘任、强交叉研究、生态化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和孵化器,催生基础交叉领域具有世界影响的创新成果。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充分发挥高端平台和重大团队科研优势,北航在2017年设立了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以建设技术创新特区为目标,聚焦量子信息、航空动力、先进材料等优势重点方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设立若干分院,从人才引育、学科交叉、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激发活力。研究院实行首席科学家(PS)负责制,建立专职科研队伍,给予一定的设岗、选聘、考核自主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产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获得一批国家科技一等奖,孵化一批以院士集群为标志的高端人才集聚的创新团队。

6.优化服务机制

北航创新优化服务机制,成立高层次人才中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营造科技人才创新的良好生态。

以服务科技人才为核心,成立高层次人才中心,积极营造开放、包容、严谨、活泼的学术生态,促进各类人才的发展。全面做好各类科技人才办公实验环境优化、社保、住房、落户、签证、经费、子女教育等系列服务工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保证科技人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定期举办青年科技人才“零一”学术沙龙,搭建学术思想自由碰撞的平台,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围绕前沿科技问题不断创新;实行科技人才聘期管理,针对不同学科分类延长聘期考核期限,鼓励潜心研究,注重实际贡献;制定外籍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积极引进外籍人才,构建一支国际化的学术人才队伍。依托科研、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将科研“放管服”理念融入科研管理服务的工作中,初步建立一套从项目立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结题管理等科研项目资金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

强化立德树人导向,逐步健全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制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预防与处理办法(试行)》,建立师德失范行为教育预防机制,注重宣贯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把关纠正相结合;将师德考核监督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对教师师德状况进行全面核查,不合格者,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7. 坚持服务地方

北航坚持服务地方,建立地方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结合的校市协同创新体系。

为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航先后与杭州市、苏州市、宁波市、青岛市和合肥市等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创新研究院。创新研究院的建立是在充分发挥地方在区位资源、经济生态、创新要素聚集等方面优势和北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支撑、国际交流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汇聚高端人才和前沿技术,搭建交叉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引进与孵化以及研究型人才培养,致力于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努力建设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与创新高地。以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各地研究院,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与地方政府开展密切合作,目前已经建成增材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北斗导航、先进功能材料、先进机载设备、人工智能等创新中心30余个,激活了区域科技创新,有力地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另外,北航在苏州高新区与苏州市政府共同打造北斗丝路特色小镇,全面引入北斗导航产业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供应商入驻,引导先进卫星导航技术及配套产业链在苏州聚集,共同推动形成国际一流的卫星导航产业基地。

 

二、基地建设成效

北航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持续推进基地建设。自2017年以来,学校在人才队伍、科研项目、平台建设和科技奖励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7—2019年新当选院士8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四青”人才共计96人,青年人才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15人次,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在科研项目方面,在承担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项目的数量及经费上不断突破,特别是2019年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负责课题68项,国拨经费合计4.2亿元,牵头项目数列全国高校第4,牵头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项、课题9项,项目数列居全国高校第2,牵头工业互联网相关专项1项,参与10项,经费超亿元。2019年科研经费总量突破40亿元。

在平台建设方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工信部共同支持下建立“两机”基础科学中心。聚焦量子精密测量国际前沿方向,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科研教学单位联合创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成功获批教育部临空飞艇集成攻关大平台、超循环气动与燃烧前沿科学中心,新增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在科研奖励方面,以无人机、电磁兼容、北斗导航和飞行校验等为代表的2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项目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三、未来的建设任务

北航面向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量身打造了下一步建设任务。

一是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研系列、研究系列、教学系列和实验系列的岗位设置,量化在引进、晋升、考核评价、激励上的学术标准,强化政治思想意识和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以学术业绩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二是推动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建设。以实质贡献为基础,逐步优化KPI绩效激励机制,构建以实质贡献为基础的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向教学和基础研究倾斜,提高教学系列和教研系列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薪酬;向青年人才倾斜,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激励,根据工作任务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加大激励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向重大创新和原始创新倾斜,优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建立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馈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

三是构建科技人才服务新模式。建设若干校级公共实验平台(如分析测试中心、微纳加工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强化综合保障,打造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特区。加强科研与财务数据融合,建立科研、财务、学院和项目负责人协同管理模式,打造科研项目与资金协调管理的新模式,实现项目开题、预算调整、结题等多部门线上协同办理,形成全流程、全方位、全自助的服务平台,实现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