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和疫后科技创新的机遇
作者:郭铁成时间:2020-04-30 12:23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二战以来人类最严重的全球性灾难,它使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

当疫情袭来、尚在全球蔓延之时,人们直接感受到的是疾苦和死亡,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停滞、经济衰退、创新减缓,这是非常自然的。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看到苦难的同时,还应该抬起头,看到苦难从另一个方面提供的新机遇。就我国的科技实力来看,在疫期及疫后时期,科技创新出现了五大新
机遇。

 

一、挑战性技术创新的机遇

所谓挑战性技术,就是应对社会、环境、生命和全球性挑战的技术。挑战性技术一般分布在社会公益领域,包括医疗、健康、食品、环境、安全等方面,以及全球性问题领域,直接关系人类生存底线和生活质量。长期以来,挑战性技术创新多存在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主要致力于经济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没有能力进行挑战性技术创新。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在跟踪模仿阶段,主要关注的也是经济领域的支撑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而对社会领域和全球范围的挑战性技术,重视不够。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人民美好生活的挑战性技术也愈来愈重要。

这次疫情,把挑战性技术首先推到了中国面前,也推到了所有国家面前。新冠病毒的来源、结构、性质、演化规律、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都直接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危及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破解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性问题,人类就能更好地生存;反之,人类的存续就会遭受重创。这次疫情启示我们,只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不解决社会挑战性问题,人们的福利和生存就无法保障,最后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疫情扩大了挑战性技术创新的机会窗口,倒逼我们必须把挑战性技术置顶。

举一反三,同新冠病毒一样,在社会、环境、生命领域和全球范围还有一系列挑战性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这些挑战性问题涵盖生命健康、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核安全、重大灾害风险,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风险等领域。因此在研发布局上,要调高挑战性技术的优先等级和投入比重;从国际实践来看,政府在挑战性领域的研发投入,至少要占政府研发总投入的一半以上。

 

二、变轨性科技创新的机遇

所谓变轨性科技创新,不是沿着主流的科学范式或技术路线开展创新,而是开辟新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路线进行创新。自从自然科学诞生以来,科学研究的范式主要有三个支柱,即观察实验、逻辑推理、自由探索。但是这个范式受到了新冠病毒的挑战,出现了科学范式探索的新空间。当我们观察实验时,这个前所未有的病毒显示出超级狡黠性,进入宿主后迅速变异,其不确定性很像“薛定谔的猫”,使研究者难以建立稳定的模型;还原论逻辑也遭遇挑战,即把疫病降维处理,还原为病毒,然后再消灭病毒的逻辑似不流畅,病毒是否长期存在尚不确定。未来解决的办法也许是非还原论的,即不是杀灭病毒,而是治理病毒,把病毒限制在不危害人类健康的范围之内。这就涉及科学研究范式的变轨,即不是进行降维处理,把研究对象还原为单元;而是进行升维处理,把研究对象嵌入整体并归集到整体关系之中。与还原论相对应,笔者把这种科学研究范式称之为归元论。

从技术范式来看,变轨创新的机会也出现了。因为挑战性问题发展中国家没有解决,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没有主导的技术轨道,因此不存在技术路径依赖,也不存在技术路径锁定。面对挑战性问题,人类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必沿着旧的技术轨道跟踪模仿,可以同时沿着多种技术轨道平行创新,这就是变轨创新的机遇。比如,在这次新冠疫苗科研攻关时,我国就布局了病毒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目前已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各种技术路线都可以探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最后由实践检验,谁的疗效好谁的技术路线就确立了主导地位。

当然,所谓同一条起跑线,是有形式上的起跑线、实质性的起跑线之分的。如果运动员一个是世界冠军,一个是业余选手,即使田径场形式上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实质性的起跑线也是不同的。从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科研基础来看,在若干领域我们与其他国家处于实质性的同一条起跑线,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变轨创新的机遇必将越来越多。

 

三、粮食技术创新的机遇

这次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人类是物质存在,需要能量交换。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吃的问题,其核心是粮食问题。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但从全球来看,此次疫情也带来了粮食短缺的风险,有的国家甚至有可能出现饥荒。有的国家开始囤积粮食,限制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出预警,认为全球有可能面临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即使没有饥荒,一些国家的粮食、农产品也需要进口,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33个国家能够保障粮食自给自足。

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不仅有责任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而且有责任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促进人类共同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全球粮食供给,为粮食技术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加强动植物育种技术、农机技术、土壤技术、肥料技术、灌溉技术等重大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实现智慧农业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同时,通过技术贸易和技术援助,造福缺粮少粮国家、中低产田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四、供应链重组的创新机遇

这次疫情打乱了全球供应链,使全球产业链进入调整和重组时期。我国是全球制造业体量最大的国家,根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数据,我国中间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70%以上,占全球总需求的五分之一以上,国际订单的减少为我国企业造成了严重困难,使大量企业生产和创新陷于停顿状态。

要从困境中翻身,必须抓住危难中的创新机遇。

一种情况是,虽然大部分中间产品我国都可以制造,但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比如呼吸机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仍然需要进口。因此,在关键材料、装备、零部件、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和技术方面,我国不少企业面临国外企业的断供。这首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机遇,倒逼我们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彻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培育和发展壮大创新产品市场。长安汽车公司与人工智能企业地平线公司,就率先抓住了机遇。在疫情冲击最惨重的时刻,3月5日,长安汽车新款SUV实现了突破性创新,成为首款搭载中国车规级AI芯片的汽车。这款具备4万亿次计算能力的芯片,就是由长安汽车公司与地平线公司联合开发的。地平线公司通过“芯片+算法+云”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国际国内顶级汽车企业提供了赋能技术和赋能产品。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国家采取干预市场的政策,鼓励在华企业回流母国。这些政策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是无法战胜市场力量的,但也必然产生一定效果,对市场造成扭曲,程度不同地破坏原有的供应链。如果有些企业因此而退出在华供应链,虽然短期看不是好事,但它们腾出的经济空间,对我国企业又是一个创新机遇。对此我们要有所准备,要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力量加快创新,建立本土供应链,填补回流企业退出的市场和供应链空间。

第三种情况是,很多国外企业由于供应链断裂,急于寻找新的供应商。由于中国制造业体量居世界之首,产业门类完整,国际社会对我国制造的终端产品具有强劲的需求,与中国企业有供求关联的国外企业达数百万家,这为我国创新提供了国际市场机遇。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40.6万家,是第一大外贸主体。应引导这些企业抢抓机遇,转型升级,通过国际市场拉动技术创新,为国际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中国产品。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红外体温计、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呼吸机、中药等已经进入国际市场,还应进一步扩大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创新,克服某些国家非市场手段的干扰,全面修复国际供应链,建立全球创新链。

 

五、新兴产业的创新机遇

这次疫情,给疫区各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创伤最重的还是传统经济,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性倒闭,很多行业则恢复缓慢。新兴产业也受到冲击,增长速度下降,但基本面还能维持平稳,倒闭的企业相对较少;有的新兴技术企业甚至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比如综合外媒报道,欧洲燃油汽车生产全面停摆,但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却依然坚挺,3月份西欧电动车的销量逆势增长,奥迪、保时捷、特斯拉等电动车卖得都很好,特别是特斯拉,其第一季度产量和交付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40%以上。这说明,未来增长动力来自新兴产业,新兴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创业面临重大机遇。

所谓新兴产业,不是依靠传统物质生产要素实现增长的产业,而是依靠创新性资产,即人力资本、智权资本、数据资本实现增长的产业。在疫情中和疫情后,凡是基于人力资本、智权资本、数据资本发展的产业,其技术创新、创业的机会都增大了,数字经济、智能社会、绿色环保、生命健康、新兴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知识服务等领域或产业,将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创新的多发地。在这次疫情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网上购物、在线办公等新细分业态,已经充分显示出新兴技术创新的活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