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策略初探
作者:余仲华时间:2020-04-30 12:27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我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接近六成,其中健康事业和产业发展显示出广阔的前景与迫切的需求,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慢性疾病患者多,术后调理和运动康复需求大,健康咨询指导、健康服务事业和健康产业需求很大、发展很快;健康运动人才需求大,但存量小、教育培养不足,宏观管理和行业规范跟不上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卫生和体育等部门长期处于两个行政部门管理的不同领域,导致同时拥有卫生医疗和健康运动两个领域的职业或执业标准欠缺、体医融合人才奇缺。要促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推进疾病预防与疫情防控,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亟须推进体医融合发展,积极有效地培养复合型的体医融合人才,拓展人才就业的新领域与新途径,为就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渠道与新天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甲类管理的传染性疾病,确诊患者都在定点医院统一进行救治,故对重症和危重症的住院患者主要是以挽救生命的疾病救治为主,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在病情稳定阶段,越早期介入康复对预后越是有利。据2020年2月的有关报道,武汉的江夏方舱医院,是由几家中医院联合派出医护人员接管和负责治疗的,在治疗过程中就引导患者练习太极拳和八段锦的健康运动项目来抗击疫情。

疫情初期以控制传染、治疗病人为主,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治愈人数越来越多,愈后的康复治疗工作也应该被重视。在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面,可将患者分为轻症患者和重症患者。其中:轻症患者更多地是要居家康复或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康复;重症患者出院后需要由专门的康复医疗机构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康复治疗。

据报道,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主任谢欲晓给出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治疗意见:一是进行规范的肺功能或全身功能的康复评估;二是制定个性化方案,心肺功能训练+有氧功能训练+力量训练+日常功能训练;三是开展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也是此时抗击疫情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据报道,术康公司免费提供肺炎康复方案,术康成立跨团队合作小组,由医师、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在内的专家组成,通过线上“术康医生问诊——心肺功能、肌力测试评估——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计划——在家跟着运动处方安全、有效运动”,为患者免费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计划,进行居家网上康复训练。另据报道,湖北省、武汉市不断加大力度,提升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参与度。目前,在武汉市中医药参与度为89.96%。中医药不仅覆盖新冠肺炎治疗的全流程,而且还开展康复服务门诊。湖北首家新冠康复门诊在湖北省中医院正式挂牌,用中医药为康复患者进行后期护理。

抗击疫情中的治疗与康复都呼唤体医融合发展。所谓融合,其实就是把两件或多件不同却有某种内在关联的事情,内在地、有机地、有目的地在一个主题下联系起来,在系统思考和科学谋划的基础上,从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组织发展和保障条件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实现整体、有序、协同推进,取得最优绩效与最大成效。因此,体医融合人才培养需要在发展理念、体医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或执业资格建立、编制和岗位管理、医疗保障和保险安排等制度与政策进行融合安排。

现就我国体医融合人才发展培养尝试提出应对的基本策略与措施,其基本思路是:凝聚共识,双向融合;互培互学,共促就业。而具体的对策措施建议如下:

1.统一组织领导,凝塑发展共识。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精神,按照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的文件精神和人才培养要求,统一组织领导,积极凝聚共识,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确立人才融合、互培、互认、共享的整体理念,构建体医融合人才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有效推进体医融合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工作,积极拓展就业发展新领域与新渠道。

2.建立联系机制,定期磋商沟通。医疗机构和健康运动机构要在发改委、卫生健康、体育、民政、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和人才管理等多部门的协调下,建立顺畅的沟通联系机制和融合发展机制,定期就有关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事项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工作协调,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或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和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要有效加强组织领导和及时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健康运动就业发展,保障健康中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3.制定学科标准,编撰教培教材。患者接受健康运动,有时会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对健康运动制定必要的学科标准,或者说必须确立必要的基本要求,从学科建设的源头上确保健康运动的发展质量与安全标准。在健康运动方面,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学科建设标准与发展框架。当然,这种建设框架与标准以后还可以根据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而逐步加以修订和完善。根据建设框架与标准,确定不同层级的体医融合教育培训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基本课程和辅助课程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课程等,并组织力量编撰相应的教育培训教材和学习指导书目。

4.确立执业资格,发展融合人才。健康运动的指导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运动指导员、运动指导师、运动处方师。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格确认制度。运动指导员主要是指为一般公众提供健康运动的专业指导人员,以掌握健康运动的基本技能为准,故需要掌握必要的卫生医疗常识。运动指导师是指导患者进行健康运动的专业人员,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健康运动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专业病种的医疗处置办法与护理特点以及运动的数量、质量、种类的界限。运动处方师是执业医师+运动指导师。

因涉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规定的内容:“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健康运动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应当属于执业资格范畴。

健康运动指导人员的执业资格确定,大致可以从专业教育经历(如接受专业教育时间和学历层次)、职业培训经历(如培训时间和专业类别)、专业从业经历(如从业时间和临床时间、临床经历)等三个方面来规定。例如,对运动指导师资格的初步考虑是:

(1)必须是运动医学或与之相关的体育或医学专业毕业,经过一定时间(如6-12个月)的体医融合理论和实践培训;

(2)一定时间(如1-6个月)的体育医学培训;

(3)一定时间(如3、6、12个月)的临床转科实习。

近些年来,我国有些三甲医院或体育研究机构、康复机构,已经在推进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实践。最初的体医融合发展实践,主要是在尝试体医融合的三甲医院里开展,具体办法是: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心脏病康复、呼吸病康复、糖尿病康复、肌骨关节病康复。经过考核认证,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体育医学分会联合颁发培训结业证书。一些康复机构,在借鉴国际运动医学或体育医学的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内独立或合作开展一些健康运动方面的工作,多数人的资格来源于国际相关机构的认可。

例如,运动处方师,是和科学运动指导师合作的医生,需要有医师执业资格,可以开具运动处方,需要接受体育医学的专业培训,把运动处方、药物处方、营养处方、睡眠处方、戒烟处方整合为健康处方。其培训周期为2周。

一般来说,经过一定时间(如3个月或6个月)的健康运动资格培训和工作实践,就可以获得运动指导员的从业资格。经过培训,只是一般性的入门,可以为健康的大众提供运动指导。至于运动指导师可以考虑分为四级,主要是在资格的基础上强调实际的从业经验积累和行业认可。

(1)服务患者至少达到一定数量(如5-10人),且得到上级指导人员和患者的认可,算一级。可以在上级指导下在医疗机构开展运动指导工作。

(2)服务患者不少于一定数量(如不少于10人),且得到上级指导人员和患者的认可,算二级。可以在医疗机构独立开展运动指导工作。

(3)服务患者不少于一定数量(如不少于20人),且得到上级指导人员和患者的认可,算三级。可以在上级指导下在非医疗机构开展运动指导工作。

(4)服务患者不少于一定数量(如不少于30人),且得到上级指导人员和患者的认可,算四级。

在获得职业资格和从业要求后,运动指导员就可以在非医疗机构独立开展运动指导工作,而运动指导师和运动处方师,就可以在设立运动指导门诊和运动指导实验室,并且挂牌:体医融合教学医院。开展运动指导师培训的三甲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尽早把体医融合人才纳入健康指导职业体系当中。医院要积极开展运动指导门诊,养老机构应当配备科学运动指导师和健康运动场地,其中健康运动场地应按照安全标准设计。

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健康运动指导人员的宏观管理工作,从促进就业发展、完善编制管理、推进岗位设置、建立职业通道、实施薪酬福利、确保社会保障、防范风险管理等方面,为运动指导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有能力从事体育医学、健康运动教学的医学院、护理学院、体育学院等机构,要做好体医融合的学科建设工作和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工作。

5.坚持双向融合,实现互培互学。在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界和体育界要坚持双向融合,互培互学,具体的办法是:定点一些卫生医疗机构,对体育运动方面的人才进行为期半年的医疗卫生基本理论、职业技能的培训;定点一些体育运动机构,对医生进行为期一周或两周或数月的健康运动基本理论、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体医融合的发展需要,定点的卫生医疗机构和健康运动机构应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渠道,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弥补各自的短板,既要把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又要注重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医学院、护理学院和体育学院,则要注意积极开设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培养体医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从源头上解决体医融合人才短缺的问题。

6.推进行动学习,开展继续教育。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医学、体育和健康运动相分离的旧格局,按照行动学习的理论,促使体医融合人才一边学习与研究、一边临床与运动,在行动中推进学习,在学习中推进融合,在市场竞争与技术服务中实现大健康产业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双丰收。行动学习理论创设人为英国的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其精髓与要领是:每个参与者均提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被交换到不同于自己原有专业特长的题目下,组成学习团队,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团队里的成员,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实现团队成长与人才培养。其核心方式是团队学习+实践提升。

7.积极推进合作,广泛分享经验。健康运动在我国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需要医疗卫生机构、体育运动机构、基层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包括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经验分享、项目合作。要鼓励建立合作协作平台与合作协作机制。通过广泛和有效的合作,既能推进健康运动发展,又能培养健康运动和体医融合人才。当然,经验共享分享的方式有很多,除实际的合作外,还有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术刊物、网络及新媒体(社交平台或网络社群、博客、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直播平台)等。

8.确立行业管理,组织技术竞赛。健康运动涉及一定的生命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建立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所谓行业监管,一是要制定行业规则,如法律、法规、政策、行业规范、行业标准等,设定技术规范和就业门槛;二是要组织行业活动,可以行业协会或学会,组织体医融合人才的学术研讨、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以及健康运动指导人员职业竞赛,借此推进健康运动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普及。我国各行业或各技术领域,经常有职业技术大赛或技术竞研竞赛的做法。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这种职业技能大赛或技术竞赛,通常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新技术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提升职业技能,促进技能、技术人才开发。健康运动,虽然是新领域新技术,国家标准目前还在制定过程之中,但仍然可以仿照职业技术大赛的做法,积极推进技术比赛或技术竞赛一类的技术竞研竞赛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组织健康运动技术人才比赛,通过技能、技术比赛,掀起学习和应用健康运动的群众热潮,提升健康运动的影响面和普及度,促进健康运动人才的培育工作和开发工作,使得体医融合人才脱颖而出。

9.创新方式方法,分层推进培训。面对新时代和现代通讯技术、培训技术的快速发展,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涉及多部门和多层级,一方面要积极创新体医融合人才培训、培养的方式方法,除课堂讲授、现场示范、专家指导等教学培训外,还要积极引入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训练的新方式、新方法,如自助式培训、互动式培训、咨询式培训、教练技术、MOOC培训、“学习岛”培训、微课学习、新型学徒制等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按照省、地、县分层有序地推进和延伸,直至基层社区,开展体医融合人才培训,扩张和拓展基层健康运动人才培养方式与教育训练渠道。

10.认真调查研究,系统总结经验。健康运动或体医融合,都是新生事物,既要尽快开展体医融合发展的试点工作,并在获得有效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又要认真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体医融合人才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把准体医融合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为构建体医融合人才技能培训和人才职业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体医融合人才发展的政策建议。各地在健康运动和体医融合方面均有一定的实践,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总结既有的实践经验和试点中新的工作经验,并将其逐步上升为理论和行业规范或标准,反过来用于指导健康运动的实践。在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再逐步按照有关的规定程序,把健康运动成熟的职业或执业资格与技术岗位,纳入国家的职业大典。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