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既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资源”,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两院院士大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等多种场合,就我国人才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诸多创新观点和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才篇章”。习近平关于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推进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需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其理论逻辑和核心要义。
一、人才发展使命
打造人才“梦之队”。习近平以宽广的历史视野、立足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发展的历史使命——打造我国人才“梦之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也得益于以各行各业人才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反之,如果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我们的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和伟大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
二、人才发展理念
人才是“第一资源”。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资源,既包括自然物质资源,也包括以人才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兴则国家强、民族兴。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发展资源的配置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抓住了人才、谁拥有更多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能够赢得未来。可以说,“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同时,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驱动来实现,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可以说,当前人才的“第一资源”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为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新发展,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造就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人才发展战略
1.人才强国战略
在党的文献中,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布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则进一步明确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十分重视“人才强国战略”,先后将其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三大基本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将“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并列为我国发展的“七大战略”。实践中,通过“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力推进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2.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障和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习近平十分重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调“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人才开放战略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实施,我国人才发展需要放到更加宏大的国际格局中谋划,统筹国际和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开放战略”。实施“人才开放战略”,就是要继续加大我国人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力度,加大人才发展的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全球“人才共同体”。实践中,我国201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增设了“人才签证”,2017年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开始全面推广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
四、人才发展目标
1.人人成长和人尽其才
习近平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出发,始终坚持“群众人才观”和“大人才观”。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就提出要树立人才的“群体观”,搞好多向深层人才开发。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曾提出,“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此有诸多精彩论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2.造就高素质宏大人才队伍
造就一支高素质宏大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中央提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习近平指出:“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为此,要“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此外,习近平还就理论家、教师、文艺和网络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论述。
3.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为更好地“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中央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2019年以来,习近平两次亲自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青年干部成长和中青年干部培养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
五、人才发展路径
1.学习成才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从组织整体来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人才个体来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打牢知识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习近平勉励广大青年“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勉励留学人员“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拓宽眼界和视野,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希望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教育育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培养人才其根本要依靠教育,可以说,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实践中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习近平强调“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强调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3.实践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出能力,实践的锻炼对干部和人才的成长十分重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各类人才要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在业务工作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的品质,越能提高人的能力。为此,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和人才“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
4.体系带才
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发挥人才自身的能动性,更要注重团队的带动作用,“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系带才,就是要发挥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言传身教和铺路搭桥的作用,发挥他们在提携后学的领路人作用。体系带才,就是要“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各方面优秀互补的人才队伍。体系带才,就是要统筹国内国外和各行各业人才开发,实现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体系带才,还要十分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真正培养出靠得住、过得硬的各类人才。
5.竞争活才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只有放入市场竞争的大潮,其配置才能更有效率。竞争活才,就是要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前提下,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真正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的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习近平曾将人才成长的过程,描述为“一个相互竞赛、比学赶超、拼搏前进的竞争过程”。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使人才“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
6.向外引才
全球化时代要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人才配置上,要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我们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国家人才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要“引导国外机构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支持海南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允许外籍高端人才和优秀留学生在我国就业创业、永久居留的政策措施。
六、人才发展关键环节
1.识别人才
识别人才,其实就是确定人才标准和进行人才评价。评价人才的标准,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德才兼备”。“德”首先体现为爱国爱民,习近平指出,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同时,各类人才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才”就是才华和能力,这是人才区别于一般人员的本质属性。对“才”,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架,“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2018年7月,《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指出,人才评价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
2.爱惜人才
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引用“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等名言警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强调“爱才的诚意”“爱才惜才”的重要性。爱惜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对院士,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和“当好后勤部长”;对知识分子,“要切实尊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努力为他们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更好条件”;对文艺人才,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对留学人员,要“为他们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的重要方针,其中,最关键在于尊重人才。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才发挥作用的规律。习近平指出:“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减少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尊重人才,还要特别注重扬长避短,看人、用人所长。习近平认为:“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即使有些人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毛病,也不能求全责备,使其一技之长得不到发挥。
4.用好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才的目的是“用才”。为此,要把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用好人才,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用好人才的关键在于用当其时、用其所长。“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同时,用好人才要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来择人、人岗相适应。“选人用人,要坚持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不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
七、人才发展保障措施
1.政治保障:党管人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在人才领域具体体现为“党管人才”。“党管人才”既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人才发展的根本保障。2012年,党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对“党管人才”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当然,“党管人才”并不是要求用“行政化思维”去管理人才,而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不是由党去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具体事务,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制度保障:体制机制创新
习近平指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为此,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领域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此有更加详细地论述:“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模式。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充分活跃起来。”
3.政策保障:人才政策创新
做好人才工作、推进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要有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早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提出了“人才聚集以及技术专门人才积极性的调动靠什么”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只有靠政策,一个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动力的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保障,让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更好建功立业”,“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作者系管理学博士,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