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03年成功发射首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后,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从“神舟6号”到“神舟11号”,载人飞船一次次翱翔太空,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如今“神州12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成功发射指日可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能取得这样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凝结着几代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攻坚克难精神。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林励吾就是他们队伍中的一员,他受命带领课题组研制的“肼分解催化剂”,对精确控制飞船升空后飞行轨道和姿态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神舟飞船”之“舵”。
说到林励吾,在中国乃至全球化学界他可是位响当当的人物,他曾在我国石油极其匮乏的年代临危担当重任,通过人工合成方式制取航空煤油,确保我空军“战鹰”能腾飞保卫祖国领空安全;他曾为我国工业生产研制出一系列关键性催化剂,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他曾呕心沥血培养出40多位博士生,为中国物理化学事业造就了一批高级人才;他曾因成就卓著当选为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云集了世界各国顶尖化学家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正因为在催化研究领域功勋卓著、硕果累累,林励吾赢得了“中国催化剂大师”的美誉。
粤东学子,刻苦读书奔赴东北报效祖国
林励吾192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自幼聪颖睿智,父母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因此一到读书年龄便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当时年幼的林励吾虽然对父母的良苦用心不甚了解,但对学习非常感兴趣,学习上的事从来不用父母操心。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正当林励吾努力学习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很快日本侵略者对华南沿海地区展开封锁,并伺机对汕头发起攻击,灾难临头,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生,林励吾一家也和大多数汕头市民一样,成为逃难大军中的一员。离开汕头后,林励吾与家人先后辗转于香港、上海等地。但不管到哪里,父母都尽最大努力让他继续读书。渐渐长大的林励吾深知自己能读书不易,因此学习非常用功,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在艰难的求学过程中,林励吾目睹了民族的苦难、饱受了颠沛流离之苦,于是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用知识救国、报国。1949年,林励吾终于不负父母厚望和自己的决心,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林励吾顾不得欣赏古都风貌、天下美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林励吾上大学不久,新中国成立了,听到这一喜讯,林励吾高兴之余想到,从战火中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要建设和发展,一定需要大批人才。想到此,他萌生了早点完成学业,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林励吾学习更加刻苦,每天除了认真上好专业课外,其余时间全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的读书、记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跑去请教老师,最终硬是用3年时间学完了4年的课程,于1952年提前一年毕业。
当时,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制定完成,即将实施,各行各业都急需专业人才,因此,全国各地可供林励吾选择的地方很多,其中不乏家乡广东和南方一些大城市。就在林励吾把目光瞄向南方城市时,一天,学校向化工系毕业生发出紧急号召:为了加快与工业建设紧密相关的石油、化工方面的研究、开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当时叫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急需一批化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希望大家积极报名。林励吾听到号召后,第一反应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马上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家人及一些亲友知道林励吾的决定后,纷纷劝他:“你从小在广东长大,后来一直也没离开南方,一下跑到北方能适应吗?天冷先不说,没有大米,天天吃玉米面就够你呛的,你能受得了吗!”林励吾知道亲朋都是为自己好,谢过大家后,诚恳地说:“我是学化工的,现在国家需要我,我就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个人习惯与国家需要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可以慢慢适应!”就这样,20刚出头的林励吾义无反顾的北上,来到了大连(当时叫旅大)。
临危受命,炼出航空煤油确保祖国领空安全
进入研究所后,林励吾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努力钻研业务,因此他继续保持着勤奋好学的劲头,白天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他会马上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晚上回到宿舍则会把白天学到的东西认真回忆一遍,做好笔记。到了休息日,很多同龄人都出去玩了,他依然在埋头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林励吾的工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成为同一时期进所大学生中的佼佼者,能够独立工作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产量很低,每年仅10万吨左右,不到全国需求量的1/10,大部分石油产品依赖从前苏联进口。后来中苏关系出现裂痕,苏联突然大量削减了对我国的出口,一时间我国出现了全国性油荒,不仅工业生产受到影响,而且许多汽车不得不用煤气做燃料,整天背着个大气包满街跑,最严重的是,航空煤油出现短缺,空军战斗机因缺油无法正常起飞执行任务,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决定——自力更生解决“油荒”。很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接到指令,尽快研究出制取航空煤油的方法。研究所接到任务后,高度重视,所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已是业务骨干的林励吾,专业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强,堪当重任。所领导征求林励吾意见时,林励吾非常清楚这项任务的难度,但更清楚国家面临的困难,二话没说就表了态:“我一定努力完成任务!”就这样,年轻的林励吾接下了他科研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人工合成制取液体燃料的方式,制取航空煤油。
人工合成制取液体燃料的研究、开发,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传统做法是,在200至300个大气压的高压下通过对煤或煤焦油的化学处理,制造人造液体燃料。这种方法,不但过程复杂、极易发生事故,而且费用高昂,按照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即便制取成功也很难实现工业化。林励吾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出路只有一条——另辟蹊径,找到新方法。为了找到这种方法,林励吾开始大量查阅资料,寻找突破点,整天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满脑子都是航空煤油,经常工作到深夜,无数次熬夜实在累了,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经过一段时间不懈努力,林励吾终于有了突破,形成了一个改进催化剂,在70个大气压下,通过煤焦油加氢裂化制取人造液体燃料的设想。他的这个设想一提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因为这种方法当时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先例,可谓极其大胆与超前。一位前苏联人造液体燃料专家听说了林励吾设想后,轻蔑地说:“要在70个大气压下进行煤焦油加氢,真是异想天开”。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对林励吾的设想持怀疑态度。
林励吾是那种有自己的思想,又勇于开拓的科研人员,他没有被权威和专家们的怀疑吓倒,他秉持实践第一的科研态度,坚持要用实验说话。值得庆幸的是,他得到了所领导和所里催化剂研究专家何学纶的大力支持,这令林励吾信心倍增,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经过连续奋战,不断攻坚克难,最终林励吾终于在何学纶先生的指导和课题组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设想,从煤焦油中制取了航空煤油,为确保祖国领空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赞扬。
刚刚而立之年就取得如此成就,林励吾很快在国内外催化剂研究领域声名鹊起,成为令人瞩目的佼佼者,就在林励吾决心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时,而大庆油田的发现,为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由于林励吾在人工制取航空煤油中表现出了不俗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大庆油田出油后,领导马上把负责研发从大庆原油中提取航空煤油、汽油及各种化工原料的新催化剂的任务交给了他。接受任务后林励吾与同事张馥良等一起组成课题组,迅速开始攻关。为了科研他们经常往返于从大连与千里之外大庆之间,很多时候是出了实验室就上火车,饿了车上吃一口,困了车上打个盹,下了车就工作,最终凭着一股拼搏精神攻下道道难关,用不到两年时间,与另一个课题组联合研究出了我国第一代“加氢异构裂化催化剂”,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当时已近1964年春节,林励吾顾不得和家人团聚,马上和全组同志一起吃住在实验室,不分昼夜三班倒,历时2000个小时完成了新催化剂的寿命实验,从大庆重油中制出了合格的航空煤油!
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领导得到消息后常高兴,马上决定用这一科研成果,在大庆石化总厂建设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的加氢异构裂化装置,并点名指派林励吾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负责装置从中试到投产全过程的科学技术工作。1967年元旦,这套装置正式建成投产,生产出了国家急需的高品质低凝固点航空煤油,从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内航空煤油紧张的局面。后来,这项科研成果荣获了中国科技最高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也奠定了林励吾在我国催化剂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情系航天,呕心沥血为神舟飞船造“舵”
作为我国催化剂研发的领军人物,林励吾的科研工作可谓硕果累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制造合成洗涤剂原料“烷基苯”的生产装置,是从美国引进的,其中,“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是关键技术之一,如果我们不掌握,不但得花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还要受制于人。于是在组织安排下,林励吾开始与轻工业部山西日化所一起合作攻关,研制出了新型催化剂,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从此,我国的这种催化剂实现了全部国产化,而且性能优于当时引进的外国催化剂。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林励吾走上了研究所“多相催化研究室”主任的领导岗位,上任后他马上非常有前瞻性的抓了石油化工、煤炭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同时组织了“炼厂干气烷基化制乙苯”“人造卫星姿态控制催化剂”等多项国家“七五”“八五”计划攻关课题,并最终取得成果,很多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其中最著名的是1986年南京烷基苯厂用他牵头发明的新型催化剂进行工业试验一举成功,投产后获利颇丰。
在林励吾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为“神舟飞船”造“舵”。
上世纪60年代末,林励吾接到了组建课题组为国家航天事业研制“肼分解催化剂”的任务。“肼分解催化剂”堪称“神舟飞船”之“舵”,其作用是精确控制飞船升空后飞行轨道和姿态的调整,对返回舱返回地面时的姿态也有关键性的调整和控制作用。
研制初期,由于实验环境简陋,每次做实验时,都会产生犹如战斗机起飞时的巨大声响,置身其中,一般人都会有恶心、五脏六腑被掏出来的感觉,而且研制过程中不仅要接触毒性很大的肼及肼类化合物,还有时刻有发生爆炸和燃烧的危险。对这些林励吾从不顾及,每天全力以赴的研制“肼分解催化剂”。课题组的同事们看他太累,纷纷劝他注意休息,每每他都会微笑着回答:“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个人累点没什么!”他有一句名言——祖国的需要,是我永远不竭的工作动力!后来林励吾担任了研究室主任,但研制“肼分解催化剂”的课题组仍归他领导,他依然与同志们一起开展研究,共同攻关,一直为圆满完成光荣而艰巨的“肼分解催化剂”研制任务尽心竭力、呕心沥血。2003年10月15日,凝结着林励吾心血的我国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5号”升空了,看着飞船升空的画面,他高兴的不断鼓掌庆贺。10月16日当“神舟5号”要返回时,清晨5点,他便早早坐到电视机前静候着,当亲眼目睹了“神舟5号”成功着陆的那一刻,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此后根据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当年的课题组扩展为“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林励吾依然不断为新课题出谋划策,研究室的人员都十分敬重他,大家说:“在研制肼分解催化剂的历史上,应该永远记住林励吾的名字,记住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淡泊名利,主动让贤为培祖国栋梁之才尽心竭力
1989年,林励吾的人生之路走过了一个甲子,整整60岁的他到了退休的年龄。当时研究所并没有让他从研究室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打算,他却主动找到研究所领导,要求退下来,理由就一条:“把位置让给年轻人。”很多人听说林励吾主动辞官,都说他“傻”:“组织上没让你‘下岗’你干吗凭着有权有势的研究室主任不当,非要退下来,脑子里哪根筋打错了?”面对大家的议论,林励吾回答:“我做研究室主任,从来没想过权势。心里只有工作、科研。现在年龄大了,把位置让给年轻人,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让年轻人早些担大任,早些接受锻炼,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科研事业,都有百利无一害!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心意已决的林励吾,多次找到研究所领导表达自己的意愿,领导对他主动让贤的举动甚为感动,数度挽留无果后答应了他的请求。组织正式同意他退下来的那一天,他向领导表示:“职务退位,心不会退,一定继续为科研工作做贡献,尤其要为培养年轻一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林励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申请到美国西北大学进修,有人问他:“你一个堂堂博士生导师,干嘛花甲之年要走进课堂做学生”。林励吾回答:“科学研究的真谛在于创新,要保持旺盛的研究能力,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接受新事物,唯此才能跟上科学进步的步伐!”
半年进修结束一回国,林励吾的身影又出现在科研一线,一如既往的忙碌起来,或参与重大课题讨论,或通过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们的论文,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关注点一刻也没离开从事了几十年的催化剂领域,始终走在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沿。退休后的20多年间,他先后在催化剂制备科学、烃类转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概念,在催化基础研究方面和学生们一起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其中“甲烷无氧芳构化制苯及氢气新催化剂”研究成果,荣获了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林励吾不仅科研上成果丰硕,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无限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建树,还应该为这一领域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基于这种认识,作为我国恢复博士生制度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的林励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便精心带研究生,尤其是1989年从研究室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培养年轻人身上,经过多年辛勤耕耘,他生前先后带出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10多名。曾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承玉研究员是林励吾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他说“林老师对研究生的挑选非常严格,而且为了保证质量,每届只带两三个,不仅精心授课,还亲自陪学生做实验;教学生做人、做一名优秀科研人员之道。”如今每当谈到林励吾,王承玉都会动情地说:“导师给了我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两把金钥匙。能够跟随这样的好导师,是我一生的福气!”
在几十年的科教生涯中,林励吾无论在科研还是育人方面,都取得里巨大成就,1979年他当选为全国劳模;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21次获国家、部委级大奖,被誉为“中国催化剂大师”。2008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鉴于林励吾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将他选为“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立于1841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化学学会,其“会士”均为世界各国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林励吾能入选,他在国际化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2014年12月10日,林励吾因病医治无效在大连逝世,享年85岁。斯人虽然已去,但他毕生淡泊名利,献身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国科学史册中。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