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新时代国防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体系设计和实践
作者:高贤伟 向志军 余承龙 陈攀懿时间:2020-08-20 15:0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简称“29所”)1965年始建于四川省都江堰市,1993年科研和生产主体迁至成都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业从事电子信息控制研究、装备型号研制和生产的系统工程研究所,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国家重大基础、国家重大安全等工程任务,为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1000多项科技成果。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防和军队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时代背景下,29所作为电子信息控制行业的领头羊,进一步深耕电磁空间安全领域,正在向建设成为“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整体解决方案与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运营及服务商目标迈进。

 

一、面向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国防科技人才梯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并且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和实施,破除人才发展中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形成人才竞相发展的格局,业已成为29所深入研究的课题。同时,面向习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新时代强军目标,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提升装备实战化水平迫在眉睫。国防科技人才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持力量、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骨干力量,建设高质量、全面稳定的人才梯队,储备数量充足和结构优良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对于全面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防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防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29所积极贯彻习主席新时代强军目标,围绕业务发展落实国家、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先行先试“新时代国防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初步形成了国防科技人才梯队建设的新格局。由此也陆续获得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的肯定,先后被授予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经四川省申报的前四家入选单位、中国电科集团首批)、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四川省某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四川省首批)、成都市金牛区创新人才工作站(首批)。

 

二、新时代国防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体系

(一)以端到端能力管理体系和面向全员的岗位管理体系确立人才梯队

1. 建立端到端的能力管理体系

29所构建了端到端的人才能力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三个端到端:一是组织战略-员工能力管理-组织战略达成。“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实现从战略到能力再到战略达成的“端到端”。员工能力管理作为联系组织与员工发展的纽带,把组织战略及转型需求变成员工能力要求,再将员工个人能力提升聚合为组织能力,从而达成组织目标。二是人才能力要求-标准、认证、盘点、培养-人才能力提升满足要求。人才能力管理体系包括“四个环节”,实现从人才能力要求到人才能力提升满足要求的“端到端”。标准是树立目标,分解组织战略,结合国防科技典型项目特征和军工管理流程梳理情况,落实到员工能力要求(即任职资格),主要由任职资格标准承载;认证是找差距,通过任职资格认证,明确员工面向能力要求需要的差距和重点提升方向;盘点是摸家底,通过员工能力盘点了解组织或重点群体的能力水平;培养是谋提升,通过系统策划、多元方式从组织级提供资源帮助员工提升能力。三是业务-能力提升-业务。夯实人才能力管理体系“两层基础”,实现“端到端”运转。人才能力管理体系要良性运转,还需要相应的抓手驱动和支撑,不能凭空一套,必须和业务工作及分类分层的岗位体系相结合,实现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与人才日常工作紧密融合。

 

2. 建立面向全员的岗位管理体系

29所的岗位管理体系通过能力评价结果,与业绩考核、成果贡献、行业影响等维度共同作为岗位晋升、调整的输入维度(如图2所示),突破了传统事业单位职务职级体系,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也实现了“能上能下”的机制。岗位的分类分层,也有利于加强分类培养力度,更加贴近业务工作,切实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29所内部以业务规划定业务架构、以业务架构定岗位架构,以岗位架构定岗位设置,实现从战略到业务规划再到岗位设置的有效衔接。岗位横向分类,包括职类、职种;岗位纵向分层,并通过多维度形成岗位升降评价,联动单位业绩评价。

 

3.以岗位管理体系为基础确立人才梯队

以岗位体系为基础输入,结合岗位价值、业务情况、员工业绩情况等维度,可以划分出人才梯队中的具体人员和所属业务方向,并随人员的岗位、业绩、个人影响力等情况变化,对所处业务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由此,从顶层业务战略,到人才梯队的构建、梯队中的具体人选,有了相对紧密的链接,业务要求能够传达到各人才梯队(如图3所示)。


(二)构建外部人才平台和内部科技创新平台协同的模式

如图4所示,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业务发展,通过具体的业务对各梯队人才进行经历丰富、能力培养与提升。然而,仅靠科技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自发性以及内循环,很难将人才培养的成果进行显性化的表征,实现与同行业人员的接轨对标。因此,争取被外部授予人才平台,依托国家和省市地方的政策,发挥国防科技单位的优势,将较好地弥补科技创新平台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政策短板。

1.内外部平台的定位

内部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人才承载的“物理平台”,聚焦业务发展,通过具体的业务对各梯队人才进行经历丰富、能力培养与提升。

外部授予的人才平台:作为人才作用发挥的“倍增器”,侧重特殊政策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等应用,国家和地方将给予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人才政策的机会,给予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的更多渠道和绿色通道。

内部科技创新平台和外部人才平台的协同模式如图5所示。

2.协同促进模式

一方面,通过外部人才政策的支持,梯队人才在“物理平台”上的历练成果得到外化,实现与同行业人员的接轨对标,获得外部的政策支持、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和成长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外部人才平台,可以为实现平台中人群的集体或个人诉求,依托人才平台提出相对成熟的全套方案,如员工支持计划奉行的理念——“组织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解决组织的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员工双赢”,从而有利于人才在科技创新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同时,充分挖掘创造和利用全国、地方各类人才支持政策,协同科技创新平台已有的支持,为吸引和激励高层次人才提供扎实的基础,为培养人才提供丰富的机会和可能,为人才与单位和谐共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从纵向、横向、深度三个角度立体化地针对人才梯队实施差异化培养

1.人才梯队建设设计的“魔方图”

在根据企业整体人才现状,对比总体目标和行业标杆,进行差距分析后,具体工作可针对不同的群体,按照人才成长机制与人才动力机制涉及的各个人力资源模块,开展培养方案设计。设置人才梯队三维图,X轴-人力资源各个模块,如引才、培训、任职资格、岗位与职业通道、绩效管理、机会和认可等;Y轴-各人才梯次;Z轴-重点业务方向,如针对科技人才,包括软件类、产品平台类、体系集成类等。综合运用通过“点”“线”“面”(“点”“边”“面”)的思路,形成有针对性的主要举措,以专项的方式快速构建某群体的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专题,有计划分步骤实现从企业人才现状到整体目标的过渡。

2.人才梯队项目实施案例

以人才梯队中的新人逐步成长为领军人才为例。

(1)新员工——“线”的思路:平行于Z轴的线

入职后的新员工差异化相对较小,刚进入单位,各人力资源模块中将在“培训与资源池”维度投入更多资源,以全方位的培训设计和实施为主(三年三期);

(2)高潜力员工——“线”的思路:平行于X轴的线

进入高潜力梯队后,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化,以通信类专业为例,在培训方面,需要调整培训的方式,侧重在通信业务中历练,由导师牵引或指导;在任职资格和岗位方面,更加关注通信相关能力的匹配性,并结合个人和组织的要求,可能进行职业通道的首次调整;在机会和认可方面,可能考虑外部青年拔尖等项目申报;在支持方面,进入“上有老下有小”阶段,教育工程-解决子女入托入园成为主要事项。同时,在梯队人才数量不足时,还将加强引才招聘力度。

(3)关键人才——“点”的思路

成长为关键人才后,业务的差异化进一步明显,以通信类专业为例,在“培训与资源池”维度方面,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例如特定的专项短期培训班,一人一策的短期(如年度)培训计划等。

(4)领军人才候选人——“面”的思路

成长为领军人才候选人,不同于关键人才的“专”,作为系统单位,高层次的人才应是复合型的,业务的标签相对于关键人才有所弱化。针对该类人才梯队,需要从各个人力资源模块,使用各类人力资源工具开展培养工作。例如一人一策的中长期培养计划、岗位分红权的设计、外部专家荣誉的认可(如领军人才项目的申请)、表彰、社会地位(人大和政协)、医疗工程的建设等。

(四)构建“内部精准培养,向外精准推荐”的梯队人才培养模式

内部针对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实行精准培养。培养的过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通过分层管理、发挥协调、监督等作用,“党委-党支部-优秀党员”三级各司其职(如图6所示),党的作用非常明显且有力。

对外深入研究外部政策精神和导向,加强对外围态势、最新需求和变化的信息获取,对标外部典型条件、寻找最佳申报对象,提升申报成功率。面向外部的精准推荐,对内部的精准培养效果,给予外部荣誉肯定和激励。同时,依托人才工程为具体抓手,利于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领军人才,与国家人才评价体系接轨,以院士培养专项计划和百人计划两个专项为抓手,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

1.“内部精准培养”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等在单位内部的落实,需要充分发挥党的作用,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通过政策研究及实践、分层管理、发挥协调、监督等作用,“党委-党支部-优秀党员”三级各司其职,从而可以有效地推进国防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从顶层设计把关到人才的发现和识别、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落地。

(1)党委

党委主要负责引领方向、开展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管理,就重大人才事项进行决策。通过党委联系高层次专家制度,与高层次专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专家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激励高层次专家为单位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2)党支部

各党支部具体负责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推荐。持续构建和完善所在支部的人才梯队目录清单;结合支部实际业务,关注人才培养计划落地;联系人才梯队目录清单的人才并为其提供应有的服务。

党支部作为党组织的重要部分,对上需要落实党委指示,对下直接联系党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链接作用,是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有利抓手。党支部的职责通过《基层党(总)支部考评办法》压实,明确人才维度考核细则,包括制定并落实年度人才工作计划、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激励与保留五个维度。

(3)优秀党员

优秀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传承落地优秀品质、专业能力和“团结、献身、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在优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党员中选拔典型,一方面督促其建梯队、传帮带(新员工双导师制,优秀党员优先作为职业导师,并不断提升导师的党员占比);另一方面给予提升行业影响力的机会,两者相互激发并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2.“向外精准推荐”

深入研究外部政策精神和导向,加强对外围态势、最新需求和变化的信息获取。通过以往从多方获得的经验数据,总结形成各类人才项目的外部典型条件要求,对标寻找最佳申报对象。根据不同项目申报的时间轴,有针对性地为拟申报对象的相对短板,确定可提升的空间,最终提升人才项目申报的成功率。面向外部的精准推荐,对内部的精准培养效果,给予了外部荣誉肯定和激励。

依托人才工程作为具体抓手,有利于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领军人才,与国家人才评价体系接轨,以若干领军人才专项培养计划为抓手,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首先,进行外部条件梳理,形成典型条件,明确差距;其次,组建正式工作组,加强组织保障;最后,内外兼修,提升领军人才候选人的影响力。

 

三、结语

29所着力自身特点推进高质量人才梯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类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和荣誉均有突破和新增,人才也有力驱动了29所的业务发展。然而,目前领军人才的数量还无法满足未来行业发展的要求,29所将在人才梯队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已有的理论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系,推进服务战略、服务人才、科学有效、创造价值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人才梯队驱动业务发展,业务发展促进人才梯队成长的生动格局。

(作者所在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