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视域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养本科创新人才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颜 璠时间:2020-08-13 16:02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科学研究与教学作为高等学校的两大重要职能并非天然对立,科教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高等学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发展态势,不利于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有助于凝练学科方向、汇聚科研团队,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教融合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分析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教融合中的不足之处及原因所在,思考与探索科研平台如何促进科教融合及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并从国家、学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层面提出有效保障措施。

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两大重要职能。自从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提出科学研究和教学并不二元对立的现代大学科教融合理念后,现代高等学校一直践行并发展科教融合理念。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凝聚科研团队,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科教融合视域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发挥其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不仅需要分析科教融合理念的深层内涵,亦需要梳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相较于目前学科、学院制度的特殊之处,分析现行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而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一、科教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方向

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师生互相讨论的自发探索式的研究(research)到近现代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主集体性的有组织、有规范、有保障的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科学研究历经发展并与时代内涵结合。教书育人自古以来一直是高校最重要的天然使命,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加工后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在洪堡提出大学应作为“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和“以教学为导向的研究”后,科研和教学的内在统一性使高等学府科研和教学的融合成为现代高等学校办学的主流发展方向。高等学校天然结合科研和教学两大职能,在科研和教学的制度构建中相互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功效,鼓励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高校“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通过教研相长的方式形成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还可以促使教师始终保持对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的跟踪与学习,在科研中教学、在教学中科研。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科教融合并不仅是高等学校或是其教师、学生的自发行为,而是由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规范化理性选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从国家意志层面引导科教融合,责令相关部门为高等学校提供教学、办公、科研经费及相关资源保障,提倡和引导高校在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薪酬奖励等方面促进学校和教师将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2018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签署《科技部 教育部科教协同工作协议(2018—2022年)》,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发展新时代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教协同合作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明确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为坚持科学研究和教学融合,鼓励并引导大学生投身科学研究活动当中,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虽然科教融合对于创新型本科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予以鼓励与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然而,目前除了极少数顶尖高校初具规模与成效,科教融合仍呈现流于形式和表面的尴尬局面。在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体系中,由于学校竞争、评价体系和晋升考核等因素,学校和教师一般都“重科研、轻教学”。在科研重于人才培养效果的价值导向影响下,教师做大量重复性应付型科研工作,无法真正突破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问题,学生得不到创新思维的训练,人才培养质量低下陷入恶性循环。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核要求上来看,合理配置资源深度科教融合,既能充分激发各类创新因素,也能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达到有机统一的良性循环。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教融合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集着高水平科学家和学者从事高水平、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对比传统的学科和学院的划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某一细分研究领域拥有专门的人员、场地、经费、大型设备等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其特有的多种功能在高校科研和教学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一,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于高校吸引、集合学科领域内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凝聚大团队、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从而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其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多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的高精尖研究,有利于提升高校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和解决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其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凝聚了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科研试验设施和具有大工程背景的实践场地,有助于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技术融合能力的学生,构建“教、研、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和支撑点,《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队伍”。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其中的“开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基础设施,都应向师生开放。我国已有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探索中开展了科研反哺教学、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工作,如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创办创新班、实验班,遴选对科研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实验室的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课程与科学实验;实验室增加对本科生的开放,组织假期的“开放周”,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支持本科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举办院士专家座谈会论坛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在构建本科生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体系上初见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仍须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出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学生的开放主要集中在博士生和硕士生,本科生进实验室的动力不足;科研导师对于本科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存在教学的思维惯性,本科生只能被动接受灌输和机械地模仿学习,创新力不足;大型科研设施对本科生开放度不足、覆盖面不广,大部分仅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全校性的共享开放平台更新速度严重滞后、收费较贵且指导不足等因素,导致科研平台对本科生的开放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战略选择: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近代高等教育趋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人才培养目标也从精英的自我修养到培养经世致用的实践型人才,以美国为代表的科教融合业已成为高等院校的主流。美国教育改革沿袭并发扬了德国高校研究与教学融合的思想,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新的知识,引导学生自觉构筑如何发现与探索的方法论。这种科教融合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大学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致力于给本科生提供各种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的机会,设置了专门的本科生科研活动管理组织,制定政策管理和协调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近年来,我国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以及高校的自发组织下,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逐步增多,但是仅存在于以“985”“211”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大部分普通高校仍旧将本科生拒之科研门外。高等学校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融合的理念,将本科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形成制度化、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开放的教学和实践基地,应统筹协调对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制度化的有利条件。

首先,构建重点实验室科研导师制度。应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成为本科生的科研导师,本科生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协助完成科研项目,教师和研究人员训练本科生规范的科研方法,引导和培养本科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严谨求证的创新能力,鼓励和协助本科生研究初级科研项目、参与学科竞赛、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与此同时,实验室应定期举办针对本科生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专题科研训练活动,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分享,逐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鼓励本科生投身科研活动。

其次,构建科教融合评价考核机制。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通常从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制定可量化的标准进行评价。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不易形成普遍的可量化评价标准,加之此项工作不会产生短时间内直接的效果,因此相较于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指导本科生科研工作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处于弱化的地位。同时,高校目前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以往的以院系为单位的统一教学、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统一考试评价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进入重点实验室参加科研,是一种融合了科研和教学的新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现行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并不能良好适配。从高校到教师再到学生,本科生进入重点实验室似乎只是兴趣使然锦上添花,并没有形成常规性普遍化的制度。

最后,构建高校和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其一,从国家层面来说,以教育部为主的主管部门可从高水平研究型“双一流”高校抓起,督促“双一流”高校制定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将该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并在新一轮“双一流”高校评定中和经费拨付过程中作为考量因素。其二,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应当从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入是否指导本科生科研及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成效因素,将其与授课、科研项目等指标并列,鼓励教师主动指导本科生,提升积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经费,充分尊重指导教师的学术自由,鼓励本科生申报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及发表高水平论文。其三,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层面来说,实验室应加大对本科生的开放力度,简化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科研的手续,设立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开放内容,推动本科生自发性参与科研。

 

四、总结

科教融合能有效结合科研与教学两大高校基本任务,应统筹结合两者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科研成果与知识,学生学习与归纳,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和验证新知识,提供新思路;在科研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分析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培养。然而,科教融合并非只是某一位教师的自发性个体行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是自上而下的从国家政策制度、高校协调组织、教师理性选择和学生积极配合的系统工程。只有国家政策导向、外部组织环境、资源配置和相关制度构架规制结合提供良好的科教融合条件,利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这一天然的科教融合利器,才能培养具备符合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系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基地管理科,八级职员,
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