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和重庆市委有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着力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环境,科技人才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重庆市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结构和水平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底,重庆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98.94万人。从2014年至2018年,重庆市R&D人员逐年稳步上升,由9.3167万人增加到15.1117万人,且年增长速度加快,年均增长约1.4488万人(图1);R&D人员全时当量由5.8354万人年增加到9.1973万人年,年均增长为0.8405万人年,其中R&D研究人员的全时当量由2.4867万人年增加到3.8650万人年,年均增长为0.3446万人年(图2);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和R&D研究人员分别由34.40人年和14.70人年增加到53.80人年和22.60人年(图3)。
2.结构和布局日益优化。从R&D的执行部门看(图4),2014年至2018年企业R&D人员均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保持在74%~80%,但呈下降趋势;其次是高等学校,所占比例11%~13%,呈轻微下降趋势;研发机构R&D人员所占比例6%~10%,呈上升趋势;其他R&D人员比例2%~5%,呈上升趋势。
3.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近五年来(2015—2019年),重庆市高层次科技人才逐年增加。截止2019年底,重庆市共有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668人,其中:在渝“两院”院士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6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6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6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6人,此外,重庆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644人、博士后流动站83个、工作站65个,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科技人才计划、工程、基地、项目等实施进展和案例
1.外引与内育结合聚英才。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大力实施“万名高层次人才集聚”“十万产业人才培养”“百万紧缺实用人才开发”等10大行动、32个专项,着力推动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打响统一人才品牌,2019年对重庆市原有的80余个人才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整合,以“重庆英才计划”作为市级人才项目的统一名称,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高层次人才2000名、团队500个。2019年重庆英才计划首批共遴选了389名人才、95个团队。包括优秀科学家31人、名家名师53人,创新领军人才118人、创业领军人才47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95个、技术技能领军人才40人、青年拔尖人才100人。为提升重大聚才平台,2018年重庆市举办了首届重庆英才大会,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名中外院士、1300余名高层次人才参会,引进高层次人才268名、同比增长272%;落地项目163个、同比增长191%。2019年举办了第二届重庆英才大会,开展了“会、论、谈、演、赛”等30余项活动,吸引了知名专家、知名大学校长、知名企业家和独角兽企业负责人等1万余名海内外人才云集重庆,人才品牌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实施市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人才支持计划”是2013年以来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5个子计划之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瞄准世界或国内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能够引领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立足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遴选具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科技创投领军人才立足推动科技股权投资、科技金融服务等,遴选能够引领科技投融资领域发展的资本精英人才。2019年,经过优化整合纳入“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近五年来,累计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创投领军人才635人,在主持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逐渐成长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
3.实施重庆市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支持计划。从2016年开始,每年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遴选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00个左右。截至2019年,共立项支持示范团队357个,累计资助经费达1.1亿元左右,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例如,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团队”研究的沙漠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对于我国沙漠生态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展开了4000余亩种植试验,成功种植出沙漠中鲜见的高粱、牧草和蔬菜等作物,促进了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助力了当地脱贫攻坚。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硅基光电子、异质异构三维集成和SiGe工艺技术创新团队”面向智能传感、5G移动通信、量子通信等前沿应用领域,打造以硅基光子集成等工艺为核心,具备标准CMOS工艺技术能力的8英寸和12英寸高端特色工艺平台,对完善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4.实施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计划。从2013年开始,重庆市针对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先后实施了“回渝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项目。2017年,实施“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围绕重庆市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每年择优资助一批创业创新项目,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以支持留学回国人员来渝发展。资助分为创业和创新两类,其中创业类资助分为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资助,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资助,创新类资助分重点、优秀和启动,分别资助12万元、8万元和5万元。截至2019年,该计划共资助了510个项目,其中创业类项目54个,创新类项目456个,资助范围涵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态与环境等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
5.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2019年底,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6918家、高新技术企业3141家,同比分别增长53.4%、25.4%。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97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5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72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4个。重庆市累计建设各类创新园区41个,拥有4个国家级高新区,市级以上高新区累计达10个。打造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快推进两江新区、永川区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平台411个,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390个,其中国家级86个。
三、科技人才发展相关政策和服务举措
1.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2019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号)精神,制定了《重庆市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人才等三类。建立起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社会贡献和创新业绩为重点、注重创新质量、统筹能力绩效、结合团队贡献,符合各类创新人才特点的细化分类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类人才,以创新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和学术贡献作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把握基础科学领域创新方向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能力,带动研究团队发展、提升学科水平能力。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以技术创新水平、成果转化程度和产业发展贡献作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对专业领域技术前沿把握能力,共性核心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对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能力。对科技咨询和科技管理服务类人才,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科技管理效能、技术支持效果作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社会公益研究人才关注和研究社会、民生及产业发展热点,提出发展建议、决策参考的决策咨询能力。
2.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科研项目结题备案制、非共识项目生成机制、科技创新基地稳定支持、重大技术需求项目张榜招标等改革试点,优化项目管理方式,下放经费管理权限,完善科研诚信管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横向委托项目人员经费等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实行全过程科研诚信管理全覆盖。二是推进科技成果改革。修订了《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条例》,规定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享受不低于70%的奖励。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关于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出台了成果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和不进行资产评估、可协议定价的衔接配套制度,加快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三是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完善《重庆市科研机构绩效激励引导专项实施细则》,以研发投入、科研产出、市场服务收入等指标为主,从绝对数、增长率、人均值等方面多维度对科研院所绩效予以客观评价管理。促进科研院所实行章程管理改革试点,推动公益类科研院所依照章程自主运行、落实科研院所法人自主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3.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打造人才创新创业“乐土”。一是科技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范围实现全覆盖,业务开展区县扩大至33个、合作银行为2043家科技型企业贷款61.09亿元。进一步发挥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截至目前,三支引导基金参股组建子基金累计达82支,总规模221.97亿元,投资项目1170个、投资金额139.51亿元,累计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159家。建立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37个,2019年以来开展各类科技企业投融资服务活动208场,累计服务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人员及创新创业者11360人次。二是多层次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出台《重庆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办法》;273TB科技资源数据入网开放共享,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施由2018年3100台(套)增长到9565台(套),增长208%,总价值约49.6亿元。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区域协同,与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合作,搭建川渝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2020年,2509家科技型企业使用入网仪器2660台(套),购买检验检测、研究开发服务3533次。推进技术创新专利导航服务,开发应用“对手通”系统,现已服务企业8000余家。三是搭建高端人才交流平台。举办2019重庆全球科学家高峰会,13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等20余名世界顶尖科学家来渝开展科学交流,引进图灵奖得主惠特菲尔德•迪菲团队建设密码区块链技术研发平台。高质量举办大数据智能化学术论坛、2019年独角兽重庆峰会、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建设咨询论证会等高端人才学习展示交流平台,并与高层次人才达成合作意向。2020年以来,重庆市共计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450余场次、参赛项目5200余个。四是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加强科技扶贫。2015—2019年,重庆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9000名左右,其中国家“三区”科技人才1869名,已实现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共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2000项左右、新品种2000个左右,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重庆市4名科技特派员和3家组织实施单位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获得通报表扬。
(重庆市科技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