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广西科技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0-10-26 19:13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加快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促进广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广西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1.规模持续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广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2018年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总量达39961人年,比2015年增长3.7%。按执行部门分类:研究与开发机构4401人年(占11.01%)、高等学校11625人年(占29.09%)、大中型工业企业14524人年(占36.35%)、其他单位9411人年(占23.55%);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类型分:基础研究7993人年(占20.00%)、应用研究10577人年(占26.47%)、试验发展21391人年(占53.53%)。

2.质量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广西科技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实施国家、自治区人才重大工程,加强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数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自治区拥有国家“五类”人才(即国家级人才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70多人(比2015年增长两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人。目前,入选自治区级重大人才工程达1181人,其中: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11人,八桂学者156人,自治区特聘专家184人,广西高校“百人计划”148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650人,八桂青年学者32人。


二、自治区级重大人才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1.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该项目着力培养20名左右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系统性、创造性贡献,或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创造性贡献的八桂英才。2016年以来,共遴选确定培养对象11名。按照“对标找差,因人施策,精准培养”的差别化支持原则,自治区科技厅牵头实施了培养工作,着重落实了每位培养对象自主选题科研攻关项目,累计项目资助经费达17300万元。目前,已累计拨付项目资助经费12200万元和学科团队建设津贴960万元。通过工程的实施,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改善了科研基础条件;加强了人才引进培养,增强了学科团队建设;加强了科研攻关,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加强了与院士沟通和技术交流,提升了学术水平。

2.八桂学者制度。该项目着力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017年经修订后印发了八桂学者制度实施办法,增设了八桂青年学者项目。2016年以来,选聘了第四、五批八桂学者,其中,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71名,全职54名、非全职17名;选聘了第一批八桂青年学者(全职),其中,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25名;完成了第一、二、三批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八桂学者共59名聘任期满考核工作。2016—2020年6月,自治区财政累计拨付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八桂学者专项经费36810.66万元,其中,住房补贴(含税)4719.88万元、学者岗位津贴(含税)6254.51万元、创新团队岗位津贴(含税)7036.25万元、科研补助18800.02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引进和稳住了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了科研平台建设,夯实了创新基础,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明显提升了本区科技水平。

3.特聘专家制度。该项目着力培养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2017年经修订后印发了自治区特聘专家制度实施办法。2016年以来,已面向海内外连续选聘4批(第五批至第八批)共91名自治区特聘专家,其中,海外专家6人、区外专家43人、区内专家42人。完成了5批(第一批至第五批)共111名自治区特聘专家聘任期满考核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引进和稳住了一批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提高了本区优势领域的科研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科技人才发展相关政策和服务举措

1.突出问题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16年以来,自治区研究出台了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和科技、人才等政策,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科技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为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提供了制度保障。2016年9月全区召开了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主文件和《关于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简称“1+8”政策);2016年10月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17年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试行)》《广西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6个人才政策文件,以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8年相继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用编保障、住房保障、职称评审和薪酬制度等改革政策文件,以及《广西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广西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3个配套文件;202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科改33条”)。

2.创新扶持服务措施,推动“高精尖缺”人才引培。2016年9月,出台了广西高层次人才分类资助政策,明确各类人才的支持标准。此后,相继出台了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用编、住房保障、直接评审高级职称以及高校院所人才薪酬制度改革、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等改革政策文件,还搭建了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016年以来,在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设置“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示范”专项,加大科技项目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养支持,2016年至2019年累计安排项目62项、资助经费6145万元。同时,从自治区层面组织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提出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新增“引育1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目标任务。通过上述人才政策、改革措施、工程任务、服务手段的落实落地,积极推动本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院所“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着眼长远发展需求,多措并举加强青年人才培养。2016年以来,广西继续组织实施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开展自主选题的基础研究工作。2020年4月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改革,以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为导向,对项目经费管理能放则放、该简则简,可做可不做的审批一律不做,可有可无的环节一律取消。2016年至2019年,安排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0项、资助经费3198万元,还安排“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示范”项目11项、资助经费1115万元。2017年8月,启动实施广西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科研资助、定向送培、梯次培养、表彰激励、创业支持等措施,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通过科研资助措施,对到广西工作时间未满三年的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424人予以自主选题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共计4873万元;通过梯次培养措施,选聘一批八桂青年学者25名(自然科学与技术类),2019年至2020年专项资助经费达906.25万元。2019年4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将系统全面地推动广西青年人才培养。

4.紧扣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深化科研管理改革。2016来以来,广西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改进科研管理,助推科技人才成长。2016年,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1+8”政策,全面实施新的五大计划广西科技计划体系和全面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将人才培养作为全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内容和重点考核指标。2017年启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当年共受理科研项目申报材料8163份,同比增长47.2%。2018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广西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制度。2019年,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广西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改革实施方案》等3个配套文件及《广西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制度,推行了创新项目企业牵头制,实施了企业首席技术官(CTO)培育计划。2020年5月,出台“科改33条”,将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大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目前,“科改33条”部分政策措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广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实施方案》《广西科技项目揭榜制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已出台。

5.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引才引智和外国专家服务工作。2016年以来,广西引进国(境)外智力和外国专家服务领域的管理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引才引智项目管理机制不断创新。2017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实施办法》,2018年出台《广西“金绣球友谊奖”管理办法》,2019年出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科技创新引才引智计点积分制度等3项政策,2020年将“外专聚桂”项目纳入广西科技计划体系,制定广西高端外国专家引进经费开支标准,并实施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正式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2016年至2020年5月全区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件4726份,为45名高端外国专家签发来桂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2017年起还相续组织实施了“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计划”“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集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8年至2019年共有53名东盟和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优秀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到广西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等科研成果70多个。创新设立“在桂国(境)外专家安心计划”,近3000名在桂工作外国专家从中直接受益;在全国创新设立“线上+线下”外国专家书屋、搭建“广西外国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开展“外国专家友善医院”试点;开发建设“广西海外人才资源库”和“聚智入桂”工作网站,实现网络化引才。同时,加强出国(境)培训,不断提升本区科技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2016年至2020年5月归口管理和审批162个团组,共计2374名各行业业务骨干前往国(境)外学习先进管理和技术经验,其中资助实施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赴国(境)培训项目53项、派出骨干学员637名。二是持续实施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制度。2016年以来,持续实施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制度和开展院士工作站建设,鼓励引导和支持本区企事业单位加强与院士及其团队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推动本区科技事业发展。2017年聘任了第三批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聘任院士52名,聘期为2017—2019年。2017—2018年新增广西院士工作站48家,2018—2019年在建广西院士工作站117家、进站院士达121人。区外院士及其团队为本区人才引进培养、搭建科研平台、攻克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经统计,2017—2019年间,进站院士及其团队为广西提供行业发展咨询及指导980次(其中书面指导231次);进站院士及团队与建站单位合作开展合作项目697项,成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628个;技术合同登记179项,转化科技成果325项,形成新产品173项,实现效益36.8亿元;共创建自治区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60个,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03项,为广西培养人才4240人次,协助引进人才326人。

6.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科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2016年以来,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聘工作方案》,每年集中选派约2900名科技特派员,按照“产业组团、县级组队、定点到村、统筹调度、组合服务”方式,实现科技服务覆盖所有贫困村,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自治区科技厅着力组建一支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的科技扶贫主力军、创新“组团+组合”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建立选聘—服务—管理的全程制度体系、实施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及激励配套措施,包括以科技项目形式支持产业科技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培训、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2016—2020年,自治区累计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近1.5万人次,科技服务覆盖全区106个县(市、区)、5000多个贫困村和主要扶贫产业。2017年,本区列入全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科技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工作首批四个试点省市。2019年,全区科技特派员累计为5379个贫困村开展科技培训23.07万人次,引进新品种410个、新技术212项,示范推广优新品种358个、先进适用技术698项,指导服务农林科技种养基地2645个,有力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在全区脱贫攻坚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著。

7.深化职称评审改革,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一是树立重品德、能力和业绩的职称评审导向。在职称评价标准中,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三唯”倾向,树立起重品德、能力和业绩的导向。目前本区已完成了33个系列(行业)职称评审条件的修订工作,高校系列、实验系列也即将印发。当前本区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全面落实国家职称评价的新标准、新要求,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充分体现各系列行业职业特点,实施科学分类评价的全新职称评价标准和机制。例如:工程等部分系列在正高申报的学历上从本科放宽到大专以上等;卫生、工程、经济、统计、农业等修订评审条件的大部分系列,设置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学历资历、工作经历能力及业绩论文条件。同时,职称评审中的外语、计算机要求已取消,论文权重进一步弱化,多数单位采取了按岗位、领域、研究类别等划分的分类评价。二是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为充分调动用人单位自主评审的积极性,增大用人单位评审自主权,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在全面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限的基础上,本区逐步推行职称评审权下放。目前本区在5个市、6个企业下放了工程系列高级评审权,在8个市、4所大学和2所医院下放了卫生系列高级评审权,在全区80所高校下放了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实验等5个系列(系统)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权;对具备条件的三甲医院采取分类分批、逐步推开的方式下放高级评审权。同时,鼓励各市各系列将初、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县(市、区)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三是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广西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直评高级职称“绿色通道”,让专业技术人才引得进、评得上、流得动、用得活;探索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变动时在相近系列职称之间的转评互认,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融通发展;进一步畅通工程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双向通道”,在现有的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基础上,探索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与技能等级的互认“通道”。四是实行倾向基层的职称评审政策。针对县级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环境及业务要求的实际,降低相应评审条件,充分体现服务基层、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对在广西乡镇累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年及以上的人员,可破学历或资历按评审条件参加职称评审;对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等重大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任务时间计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五是改进自治区重大人才计划评价方式。2018年7月以来,广西开展第五批八桂学者和第一批八桂青年学者选聘、第八批自治区特聘专家选聘等自治区重大人才计划(工程)人选评审工作中,着力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开展同行评议,将申请者分成若干组,每组邀请若干名同行技术专家进行“背靠背”初审,在此基础再组织技术和管理专家进行答辩终评;二是改进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评价以及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导向;三是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科技厅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组织实施第五批八桂学者和第一批八桂青年学者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进行了第八批自治区特聘专家评审,评审程序规范,参评专家的层次高、涉及地域广。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