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PS之父 两所大学的校长人生——记我国卫星定位领域的开拓者刘经南院士
作者:沈黎明时间:2020-10-27 19:3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西蒙内塔·迪皮蓬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也是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向全世界人民提供精确地理定位服务的重要一步。”

说到中国卫星定位测量技术,不得不提一个人——刘经南,他在我国科教界可谓大名鼎鼎,成就卓越:作为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大地测量、GPS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卫星定位领域的开拓者,有“中国GPS之父”的美誉;作为教育家,他是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武汉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及江苏省昆山市政府合作创建的昆山杜克大学校长,两次执掌大学帅印,任职期间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出许多高端人才。


历尽坎坷终圆梦

刘经南祖籍湖南长沙,1943年出生于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因躲避战乱而迁往重庆的父母带着他回到故乡。

刘经南自幼聪慧,从小学到中学,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读高中期间,他看到新中国正在加紧建设,便萌生了将来要当科学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想法。于是考大学时,对生物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他报考了北京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但家庭出身问题阻断了他的“北大”路。这在20世纪60年代初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好在刘经南高考成绩高出一般考生许多,招生部门人员思考再三,才没把他的档案退回,但盖章注明:此生不宜录取一类院校。就这样,刘经南与“北大”失之交臂,最后被调剂到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

这一变故对刘经南打击不小,但也激发了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品质。入学后刘经南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教室、图书馆两点一线,休息日同学们都出去玩了,他仍在发奋苦读。俗话说“天道酬勤”,刘经南的努力换来了门门功课都优秀的好成绩。

大学时光一晃而过,1967年,刘经南以优异成绩毕业,没想到家庭关系再次让他遭遇磨难,分配很不顺利,他想考研,又因某种原因无法实现,一直等到1968年,才被分到湖南煤田物探队当了一名作业员,从此刘经南开始了野外勘探测量工作,经常奔走于高山荒野间或原始森林中……

物探队作业员的工作,离刘经南当科学家的理想相差甚远,但他从不灰心,他坚信:早晚有一天会彻底改变,于是刘经南一直默默期盼继续深造,实现理想的机会。这一盼就是11年,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可他提出要考研时,领导觉得他业务能力强,不舍得让他走。转机出现在1979年,这年3月,刘经南读大学时非常欣赏他才华的老师陈希璋给他写来一封信,希望他回母校读研。老师的钟爱和期望,打动了刘经南的领导,为他开了绿灯,于是他边工作边加紧复习,最终凭着以往刻苦学习打下的扎实功底,一举中的。


潜心科研硕果丰

再次走进校园,刘经南一如十几年前一样,学习非常刻苦,很快成为同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刘经南研究生毕业论文根据国外专家卫星定位所观测到的数据,通过对坐标系转换3个不同理论的研究,得出3个理论计算出的结果相同但精度不同的结论。这一成果在当时非常创新,许多老师根本不相信,恰好学校里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周忠谟教授,博士毕业时论文也是这一研究,但他当时没有得出结论。周教授见一个硕士毕业生和自己研究的问题一样,并得出了结论,既兴奋又惊讶,当即给出很高评价:“一个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现有研究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的结论,真是不简单!”最终刘经南的论文得了5分,在学校引起轰动,令很多教授对他刮目相看,称他是大地测量学方面难得的人才,此后,这一问题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项目。

研究生毕业后,刘经南被分配到湖南湘潭矿冶学院。1985年,武汉测绘学院改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周忠谟教授出任校长,他非常青睐刘经南的才华,于是经过一番努力,于1986年将刘经南调回学校。回校后学校立即将“卫星测量基准的地心坐标系与地面大地坐标系转换关系”的研究交给了刘经南,这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大地测量界的前沿课题。当时,国际上有关两大坐标系转换的模型有3个,究竟孰优孰劣,在学术上一直争论了十几年也未见分晓,刘经南深知这一研究的难度,但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爽快地接受了任务,随后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在国际上第一次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了3个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得到国内外测量学术界专家的一致认可,一举结束了这场争论。接着他又和同事们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理论和方法,使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难题迎刃而解。

1988年,刘经南在匈牙利召开的“国际整体大地测量学术大会”上发表这项研究成果后,立即在国际测量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这套测量理论也被称为“武测模型”,大会主席对它的评价是“‘武测模型’是一个新思想”。随后,刘经南迅速将研究成果推向应用,研制出卫星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软件,不仅解了国家石油部门油田勘探中的燃眉之急,而且创造了年节约500万元的巨大效益。从此刘经南在国内外大地测量学领域崭露头角,同行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20世纪90年代初,刘经南开始投身全球定位技术研究,分别主持或负责完成了中国广域差分GPS网建立及台站方案研究,中国高精度GPS网的建立、布测和数据处理方案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GPS精密定位理论与应用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新观点、新方法,取得了骄人业绩,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国家教委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湖北省和石油部等多项大奖,并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谨治校创辉煌

2003年,对于刘经南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被任命为2000年刚由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校长。60岁受此重任,刘经南深知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接过任命书的一刻,他感到了这张薄纸分量的沉重。刘经南决心,绝不辜负党的期望、全校师生的信任,一定要竭尽全力,继往开来,把四所不同历史、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大学融为一体,办出特色来。

上任后,刘经南首先给学校定位,他明确提出,要将培养能创造、能创新、能创业的“三创”型复合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目标,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为此,他把“创新”作为自己的治学理念,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他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上任不久,便经过严格考核,让17位副教授做了博士生导师,在全国高校教师任用机制上首开先河;在本科生教育中,他提出“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着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体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对本科生需要;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他在全国高校率先推出以2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根据国家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研究型人才……

刘经南的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武汉大学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那几年,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中的几十个奖项;数十项成果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刘经南当选为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11月刘经南因年龄到界卸任,上级组织和广大教职工一致认为,他担任校长5年多时间,是新“武汉大学”组建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2012年,由江苏省昆山市政府与武汉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创建的昆山杜克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开始筹备,合作三方的创校宗旨是要办一所致力于精英教育的新型高校,为此三方认为要办成这样一所大学,一校之长至关重要,经过认真遴选、反复磋商,最终一致决定聘请有丰富科教经验的刘经南出任首任校长。当有关领导找到刘经南发出邀请时,刘经南详细了解情况后爽快接受了邀请。事后亲朋好友们得到消息都劝刘经南:建一所新高校,一切要从零开始,事情千头万绪,你都快70岁的人了,何必去吃这份苦。再说,你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成就斐然,在教育界赢得了很高评价,接受这份邀请,一旦出现什么闪失,岂不有损你的名誉。刘经南回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外国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老科教工作者,愿意为此尽一份力,去吃这份苦,工作总要有人去做,至于名誉不在我的考虑之列。

2012年8月,离开武汉大学校长岗位4年后,刘经南再挂高校帅印,上任之时他充满信心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不负重托,努力将昆山杜克大学办成一所凝聚中美文化精华、扎根中国大地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经南经过认真思考,与办学三方确定了小规模、综合性、国际化的办学方针,决定先从硕士生培养开始,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向培养本科生、博士生迈进的三阶段长远发展规划。

经过一年硬件方面的筹备,2013年9月,昆山杜克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一所新高校的开办并非易事。学校挂牌后,刘经南率领管理团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课程设置、教师选配、招生条件的确定、管理体系与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所有大情小事都要刘经南亲自过问,为此每天忙碌十几个小时成了家常便饭,有时连节假日也不休息,甚至吃饭常常在办公室凑合一口就完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数月,学校便完成了正常运转所需的所有条件以及招生工作。2014年秋,昆山杜克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此后在刘经南领导下,学校一切发展顺利,合作各方及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满意。

2018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完成了发展规划中的第一阶段任务,步入第二阶段——本科生培养。刘经南亲自主持了本科生入学典礼,典礼结束不久,他的6年任期圆满结束,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冯友梅教授接替刘经南出任昆山杜克大学第二任校长。对于刘经南6年的工作,合作办学的美国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昆山杜克大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刘校长强有力的领导。刘校长任期结束恰逢昆山杜克大学迎来首届本科生,这是他出色工作的丰硕成果,也开启了昆山杜克的美好未来。我对他多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真挚的感谢。”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