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以“三通道、四梯次”为核心的科技人才成长体系构建
作者:陈西峰  谭万平  王 建  吕 斌  孙 赫  陈 锰时间:2020-12-28 15:5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西控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肩负着推进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引领和推动兵器智能弹药技术发展的重要使命,主要从事精确打击、远程压制和高效毁伤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服务领域覆盖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等各军兵种。建所以来,研制出导弹、火箭和智能弹药等武器装备30多种,分别装备到陆军、陆航、空军等部队并已形成战斗力。累计获得科技成果1500余项,作为武器系统研制总师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定型的产品在系统内外20多家单位顺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装备订货值累计数百亿元。西控所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5人,正高级工程师170余人,高级工程师590余人,拥有博士研究生120余人,硕士研究生780余人。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多措并举,在人才培养上形成西控所特色,取得了一定
成效。


一、突出顶层设计,绘制科技人才成长体系蓝图

多年来,西控所以人民兵工精神为指引,艰苦奋斗,形成了“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忠诚使命、拼搏进取、博大和谐、深沉厚重”的文化传统,提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能化弹药研发中心”的发展愿景和“提供平等机会、创造成才环境、激发员工潜力”的人才发展理念,明确“人才兴企”战略,全面推进大师级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结构的发展,培养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保障人才战略的制定和落地。

为持续完善西控所人才成长体系建设,明确人才发展目标和培养措施,同步研究所战略构想,西控所设计了“三通道、四梯次”的全面渐进式科技人才成长体系蓝图(如图1所示)。以任务、能力、知识为导向,构建项目任职体系、技术任职体系和专业任职体系“三通道”协同,促进职业通道并行发展,关注重点群体,完善大师级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科技创新团队“四梯次”培养模式,通过多要素融合、多维度评价和多机构协同,完成人才成长的评价与激励。


二、完善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各梯队人才成长维度指标

1.基础研究和型号研制并重,打造科技人才成长“三通道”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研究所关键核心技术积累和突破,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型号研制并重导向,不断加大在应用基础、新兴领域和预先研究等自主科研的投入力度,先后建立了项目任职、技术任职和专业任职发展通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任职体系(如图2所示)。建立科技人才“蓄水池”,待遇就高兑现,极大地畅通了各类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有力地促进了西控所的项目研制和专业发展。

以“统筹管理的组织协同”为支撑,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成长通道。实行技术部门任务负责制,明确责权利,进一步将基础研究工作从武器装备项目的研制流程中剥离出来,利于各技术领域按照专业自身的规律有序发展,避免无序改进的情况发生,有效促进各专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化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师岗位任职体系,为西控所专业发展做好铺垫,为武器装备研发注入新的活力和催化剂。为加强研究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畅通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规范青年科技人才管理,增设了所级青年科技英才梯队,建立优秀人才“蓄水池”,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形成完整的科技人才技术任职梯队,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建立科研项目任职通道,按项目层级建立交互式阶梯任职资格办法,鼓励项目队伍年轻化,充分发挥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科技骨干作用,打造一支年轻化科技人才队伍,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创业激情,促进西控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

2.聚焦“四梯次”优势人才,建立差异化人才成长维度

根据人才战略的定位和平台作用的发挥,在“三通道”人才成长的基础上,关注重点群体,按照大师级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科技创新团队“四梯次”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人力资源KSA分析法,不断完善各级人才和团队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成长指标,建立差异化人才成长维度(如图3所示)。

关注大师级人才的战略导向、使命推动、理论体系和资源平台的作用发挥,关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成就驱动、行业牵引、创新成果和科学素养的价值实现,关注青年科技骨干主动行为、创造力、知识强化的关键因素,关注科技团队创新协作、目标实现与文化传承的实时总结,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为大师级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提供平台,主持制订行业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引领和拓展领域技术发展,带头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原理研究和探索研究,参与集团级和所级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大师级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长后,借助自身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优势,为西控所争取更多的科研和保障资源,为青年人才争取更多的学习和创新创造机会。重视青年科技骨干的使用,制定政策,优先保障担任集团公司及以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军品科研项目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或总师助理,大力选拔45岁以内总设计师、40岁以下副总设计师、35岁以下总师助理。青年科技人才的大力使用,保障了研究所科研任务的稳步推进,夯实了人才发展的平台基础,增强了专业领军人才的储备力量。


三、精准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研究所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西控所高度重视开源引才工作,以全所战略发展规划为指导,对照专业类别建立了所级战略统筹—部门级发展指导—专业级缺项分析—班组级任务平衡的“分级分类”人才需求分析机制。在“未来发展和当下使用相结合”原则下,制订年度招聘计划,根据岗位职责和任务,基于胜任力模型,明确任职人员高效完成工作所具有的动机、品质、技巧等特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1.以需求为牵引,加大成熟人才引进力度

针对研究所科技创新发展关键领域和新兴拓展领域亟须的“高精尖缺”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渠道发掘,按照“一人一议”方案跟进落实。引进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提供协议制薪酬方案,足额配齐科研经费、项目团队等资源,促进人才效能发挥。引进青年科技骨干,通过供给事业平台、实施价值策划、薪酬福利吸引等多方面展开。借助院士工作室平台,吸纳高层次科技人才加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推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同时,积极探索并实施“柔性引才”用人方案,坚持以用为本,以用满足所需,以用提高效益。鼓励各基层单位根据需求引进人才开展科技讲座、难题攻关、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服务,坚持业绩导向,分类设置指标,借助人才(特别是大师级和领军人才)平台资源和专业经验等优势,壮大西控所人才队伍,充实各专业领域“智库”,提高对西控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效益,不断激励和培育青年科技骨干快速成长。

2.注重源头供给,为科技发展做好中长期人才储备

应届毕业生具备理论知识储备强、塑造空间大、学历水平高等特点,为应对科技发展需求,做好人才储备,西控所卓有成效地开展应届毕业生招聘工作。一是通过“校园兵器行”、暑期夏令营等方式,邀请重点高校对口院系师生来所参加交流,通过面对面交流企业文化、定型装备产品、薪酬福利及职业发展等情况,有效提升毕业生对西控所总体地位、高科技兵器事业和荣誉感等方面的认同;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制作互联网链接展示材料,在高校媒体发布宣传信息等工具扩大研究所招生宣传度,增加毕业生对研究所的了解程度,提升吸引力;三是提高选拔门槛,坚持优中择优。每年坚持到重点高校开展宣讲活动,面对面解答毕业生疑问,建立持续性沟通答疑机制,面试阶段通过专业素质、综合能力、胜任力等多轮评估,保质保量完成校园招聘人才引进。


四、集中优势资源,完善体系化培养机制

西控所采取“内练、外训、促交流”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层管理、分级实施”原则,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培训管理体系。根据差异化的“四梯次”人才成长维度,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针对部分专业知识储备低、基础薄弱、研制周期长等研究领域的瓶颈技术,选择实力雄厚的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共促双赢。作为集团公司弹药研发领域的牵头单位,积极带动弹药行业人才的培养和交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弹药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是西控所的责任和使命。

1.分类开展“四梯次”差异化培养

形成“引育融合,聚焦高端”的大师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自主培养和针对性引进培养相结合,按照西控所定位和专业发展需求,优选各领域培养对象,为其制定培养方案。通过集团公司、西控所和培养对象三方联动、明确责任、分工实施,确保培养方案的落实。三方共同制定并完善培养方案,明确阶段性培养目标及负责人,督促培养方案年度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具体落实;协调做好培养对象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积累及推荐申报工作;为培养对象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配备必要的支撑团队。

形成“建清单、立目标、促成果”的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确定西控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清单,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研究所专业师任职过程中予以优先任用,为其配备科研团队、保障科研资源。重点关注在项目研制和专业发展中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通过工程项目历练,提炼、总结科技成果,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加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进度。

形成“搭平台、配导师、压担子”的青年科技骨干成长模式。通过顶层策划,按照年龄、项目承担、职务、专业类别等条件,确定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库,为其配备院士、首席科学家等高水平工作导师,指导青年人才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突破。通过推荐参加各层级人才评选和行业协会任职、选派出国(境)访学、举办行业科技沙龙等形式,为青年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拓宽青年人才的国际视野。积极推举优秀青年工作者参加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兵器集团公司青年英才等人才计划,促使青年科技骨干成为重点项目研制和专业拓展的中坚力量。

鼓励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为目标,推动西控所未来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国家级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工作室、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依托,构建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科技创新团队,攻克关键技术难点,推动科技创新,保持团队的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建立西控所科技创新团队奖励机制,按照“审批一个、奖励一个”的原则,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激励。

2.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交流平台

积极履行总体单位责任,牵头弹药行业人才交流。通过多种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人才培养常态化机制,促进集团公司弹药研发体系人才培养工作。一是通过科技交流、联合攻关和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二是组织骨干人才到企业交流,为企业科技攻关建言献策;三是接收企业骨干人才来所交流及培训,联合外部优势资源,双促知识更新。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实施强强联合。在某高校设立“红箭创新基金”用于支撑前沿性创新方向、机理性基础方向的研究;与多所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创新团队,在固体火箭发动机、耐高温复合材料技术、弹药热防护技术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合作;与国内某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应用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组建联合创新团队;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西控所与某知名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提供校外实践实习机会,为相关行业培养大批人才。通过深入部队作战演习、指导操作、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部队产品使用及需求情况,进一步反哺科研
设计。

随着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西控所逐步构建了高效能科技人才成长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科技人才职业定位从“平台促我成长”向“我与平台共成长”转变,工作重心由“以项目为主”向“项目和专业并重”转变,促进基础研究与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快速推动了西控所由任务型研究所向能力型研究所的转变。科技人才队伍从量变到质变,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层面、集团公司及省部级平台上的影响力明显提升。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成长体系建设,挖掘“四梯次”人才的潜能,加大目标性培育培养,有效推动了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创造,巩固并拓展了研究所在智能化弹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人才队伍的成长加快了科技产出的效能。

近三年来,西控所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人选1人、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1人、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6人、中国兵器青年科技带头人6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3人、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人;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奖,2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获国防科技杰出人才奖,1人入选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培养产生国家级项目总师、副总师20余人。

(作者单位: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