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科学发展的生态化研究
作者:王通讯 金莉萍 徐坚成时间:2020-12-28 17:05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人才如何科学发展,是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给出的答案是,一定要坚持走向生态化发展的道路。文章论述的逻辑是,从当前最符合生态化要求的硅谷说起,通过科学抽象,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后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提出要打通人才发展的生态化障碍,做自觉的生态型领导者。广大人才工作者,在面临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难题之际,跟随本文一起探讨人才科学发展问题,一定会有所收益。


一、硅谷之谜与机制探索

(一)硅谷奇迹及其奥秘叩问

硅谷,原是美国西海岸一块盛产樱桃的狭长谷地。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圣地。其主导产业60年代是半导体;70年代是微处理器;80年代是软件;90年代是互联网。1998年,这块纵深100公里的地方,相当于我国3亿人左右的产值。

到目前为止,硅谷依然是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产业发动机。

有志于寻求快速发展的世界各国,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硅谷这块地方究竟具有何等的奥秘?

有人认为,硅谷的成功取决于人才众多;有人认为,硅谷的奥秘是能够对失败表示宽容;有人认为硅谷的崛起得力于风险投资;有人认为,硅谷的胜出借助于灵活的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硅谷的出现靠的是斯坦福大学对师生创业的积极态度。

还有人认为,那里具有适合人才创业的好生态——好的生态能够促进科技与金融等多种要素的快速结合。

众多学者认为,这才是一条解开硅谷之谜的好思路。

我们的探讨,就从这里开始。

(二)人们希图从大自然获得启示

探讨环境,又有不同的研究思路。有人采用“分层分析法”,即从硅谷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一一切割寻求。结果发现, 如此这般,在哪一层都有正面因素;同时,哪一层也都有负面因素,结论总是“一分为二”的,并不能集聚出什么有价值的见解。

看来,需要改变思路。

有条思路是:首先探究大自然是怎样创新(新的物种)的,再从大自然创新的要素、过程、机制、原理中反观硅谷,挖掘其奥秘。这其中最主要的一本书就是《硅谷生态圈》。

(三)萨根实验和米勒实验

1980年,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被一档电视节目所吸引。这个电视节目叫《宇宙》。节目讲述的是地球生命的诞生过程,说是由四大元素(碳、钙、铁、氮)聚集在一起,结果就诞生了生命。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准备了装着很多水的非常巨大的桶,还准备了四桶木炭、一桶粉笔、一小桶钉子、一瓶液氮,而后把这些东西都倒进大桶之中,开始用力搅拌。然而,观众发现,那个巨大的桶里面什么也没有出现。萨根说:这说明,新的生命不是通过拼凑而能够生成的!

美国生物学家史丹利·米勒发表论文称:他对甲烷、氨、水和氢的混合物实施电击,生成了氨基酸、羟基酸和尿酸认为,生命可以从“原生汤”加闪电产生,由此开启了一个研究生命起源的时代。科学家认为,创新的产生,也类似于此,创新应该基于人类的“原生汤”,将具有思想、才能、资金的人集聚在一起,还要加上意外的闪电。

(四)目睹“沙漠之花”的凋落

1997年,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学术明星苏珊与高赫,开发出世界最佳“元搜索”引擎。这项技术比谷歌还先进,还出名。

然而在商业竞争上,他们被抛在了后面。苏珊说:“技术仅仅是一个发明成功的部分因素,而商业因素则不可或缺。”

研究硅谷的学者把苏珊公司的失败比做“沙漠之花”,没有雨林环绕在她周围,没有得到培育一个创业公司的其他要素,比如投资人、有效的管理人员、新客户的忠诚度、掌控发展过程的人。总部的位置在堪萨斯,距离大城市有一天的行程也是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环境呢?


二、聚焦地球上的三大好生态

生物学者发现地球上有三个地方属于好的环境,那里生态最好,物种创新最多。这就是珊瑚岛礁、热带雨林以及沼泽湿地。 

(一)聚焦地球上的三大好生态

1. 珊瑚岛

1836年4月4日,达尔文搭乘“小猎犬号”来到了印度洋苏门答腊岛附近的一片珊瑚岛礁上。这是一片活珊瑚,蓝色的海平面下,可以看到各种生物迅速移动,闪闪发亮,种类之多,让人惊叹不已。有神仙鱼、拿破仑鱼、蝴蝶鱼、鹦嘴鱼,还有海胆、海葵、浮游生物……简直就像沙漠里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科学家说,这片珊瑚礁,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1000,但是,这里的生命种类却占整个海洋生命的1/4。达尔文认为,用简单的地质运动学说解释不了眼前的一切,这里一定存在一种决不屈服的生命创造力。

2.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终年高温多雨的森林地带。各月平均温度在25-28℃之间,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天气基本上为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大雨,黄昏雨歇。这是由于大气环流与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库,动物种类的分化达到高峰,体色鲜艳,外形奇异,如大猩猩、蟒蛇、绿孔雀、极乐鸟等等。

热带雨林拥有地球上种类成分最丰富的植被类型,树叶全年呈绿色,每个月都有植物开花,乔木高大挺拔,藤本植物缠绕,附生植物占到全部植物的一半。

热带雨林是全球陆上最大的供氧站和二氧化碳消纳处,是地球之肺 ( “热带雨林”为19世纪德国学者艾尔弗雷德·辛伯尔命名)。

在热带雨林,科学家发现,如果没有巨大树木的倒地,那不叫森林。新陈代谢,循环不已。 热带雨林有500多万种动植物,人类三分之一的食物来自热带雨林,一半以上的动植物存在于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大约生长着200多种不同种类的树,而到温带去看一看,同样面积的地块,如果能够找到10种以上的树,就算很幸运了。

3. 沼泽湿地

科学家发现大片的沼泽湿地热闹非凡。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生物群落由水生、陆生两大种类组成,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我国的湿地共分五类: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人工湿地。

我国湿地生活着种类繁杂的动物:兽类31种,鸟类271种,鱼类1000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

湿地水体系统每年生产蛋白质9g/m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二)综合考察,终有发现

综合考察这三个地方,科学家发现了什么?(1)新陈代谢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普遍现象;(2)生物间存在着竞争,但是也存在着合作,协同进化、互惠共生;(3)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是方向;(4)气候是决定动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5)水,使生物界的“大家”联系到一起。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网络,水为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提供了一个物理模型。

(三)认识再上升:硅谷存在一种液态网络 

庞加莱说:“各种创意纷纷诞生。它们起源于液态网络,在那里,链接比保护更受重视。”

史蒂文·约翰逊说:“使礁石如此富有创造力的不是生物体之间的竞争,而是它们已经学会了合作的方式——珊瑚、虫黄藻和鹦鹉鱼借助并重新使用彼此的产品。”

是分享与合作,打开了无数的创新之门。同样,这也是硅谷的奥秘之所在。


三、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学者富于联想,从自然界之创新联想到人类社会之创新。为了研究的方便,那么,先给出一个定义吧!

(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之定义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以人才为中心的一种稳定持续协调的社会网络体系。 是随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凸显,从生态学学科视野下发展出来的认识问题的新概念、观察问题的新角度。

这种研究认为,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 

(二)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之要素 

试问,这一系统的组成有多少要素?研究者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有六大要素:除了人才之外,还有领军企业、高等院校、创业金融、创业服务、创业文化。这种意见显然是把政府、政策、法制当作环境因素考虑的。

最有影响力的看法,当属“三重螺旋模式”。1995年,美国学者埃茨科维兹提出该理论,认为三螺旋分别代表大学、企业与政府。这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仍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要旨是,三者有着不同的、相互缠绕的螺旋线,其中一根可以代替另一根成为主驱动力,三者相互作用,动态平衡。

对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体类型,我们认为有六种:政、产、研、融、介、文。“政”就是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产”就是各类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研”就是研究力量,主要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融”就是金融部门,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介”就是中介组织,包括各类协会、学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文”就是文化组织,包括各种艺术团体、文化组织。为什么要有文?科技为阳,文化为阴,阴阳平衡才好。

(三)从三螺旋到四螺旋

2002年,在第四次世界“三螺旋”大会上,扩展为“四螺旋”。第四螺旋是指“公众”。公众作为“第四根螺旋线”,在社会创新过程中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源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这是一种冲突与协调的反映。

(四)人才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人才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有哪些呢?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三大机制说:资源生成与整合机制、资源交换机制、组织聚合机制。

三大特征说:整体性特征、动态性特征、耗散结构特征(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自我维持)。

四大关系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共进、动态平衡。

我们则认为,人才生态系统有以下五大机制。它们分别为:开放流动机制、自我调节机制、竞争进化机制、互利共生机制、整体平衡机制。

(五)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角色定位

1. 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应该是创新主体的培育者,创新活动的支持者,市场失灵的调控者,公平竞争的维护者。既不当运动员,也不当裁判员。需要政府管的决不缺位,不需要政府管的坚决不管。比如,可以向企业、大学提供科技信息;可以出台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制度;要为企业提供好的硬件环境与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致力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案例1:帮助朗讯成长起来

朗讯初创之时,只有一个技术专利,急缺资金。深圳的政策是可以申请科技经费。凭借一项技术,经过填表、审查、接受考察之后,不到一个月就得到了250万元的研发资金。深圳又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支持。这样,朗讯就慢慢成长起来了。

案例2:武汉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由市长担任,其他副组长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领导担任。

“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科技成果转化局挂靠武汉市科技局,不新增人员编制,工作人员从市科技局现有职能处(室)及局属事业单位调整,专门承担成果转化的统筹协调、服务对接、监督落实工作。

该机构主要职责是:落实领导小组决策部署,建立联络员制度、工作联系会制度、统计报告制度;拟定转化的政策措施,编制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和机构;开展转化对接服务活动;引导社会各类资本参与成果转化,指导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组织策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专家开展评审评估,协调推进项目落地;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评价、考核、表彰及宣传。

2.企业的角色定位

企业是创新研发与投资的主体。要根据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参与竞争。网络要更好地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企业必须不断跨越组织边界,加强与大学、政府或其他企业乃至中介组织的支持,开发新技术、新市场。 

3.大学的角色定位

大学是知识与技术的主要提供者,直接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大学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也是大学应该肩负的任务。大学还是现代企业的孵化器。 

(六)中关村——人才生态系统的样本

北京中关村人才试验区是一个值得瞩目的地方。其特点是: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

加强这类创新生态系统实力的关键因素有四个:(1)天赋是多样性;(2)跨越社会壁垒的信任;(3)高于短期理性的动力;(4)促进快速多样合作的社会准则和个人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要素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超越。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很重要。所谓平台建设,就是管理者对创新企业要“给场地、给机会、给项目、给投资”。

作为一个企业,怎样才能做到永续经营?

永续经营,就是柯林斯讲的基业长青与生命不死。

吴军在《见识》中讲到,美国谷歌公司领导者佩奇在公司内部的一次会议上讲到:“全世界只有一种生物可以不死,就是一种海蜇。这种海蜇在一般情况下是会生老病死的。但是,如果刻意去刺激它,它会长出新的细胞,当母体死亡时,新的细胞会发育成完整的海蜇。”

佩奇想:谷歌能不能创建新的产品部门,这些小的部门就如同那只海蜇发育出来的新细胞,它们最终将能够不依赖母体生存长大。佩奇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大公司必死的宿命。于是,他利用公司的财力与智力资源,不断地尝试新领域的创新。如成立了谷歌风投、谷歌x实验室等独立部门。

由于担心谷歌遭受IBM和微软那样被拆分的命运,它主动实行业务拆分。新的控股公司AIphabet下设谷歌风投、谷歌资本、谷歌x实验室、Fiber光纤、Calico医疗、智慧家庭。谷歌母公司则下设安卓、搜索、视频、应用商店、地图、广告。

吴军说,佩奇深知公司基因决定的影响力,他让新人去尝试新的任务,而自己则坚守现有业务。佩奇从不死的海蜇得到启示,力图避免死亡的命运,可谓谋长虑远。不死的海蜇长出新的细胞,却不是原来的母体了,不过它们具有相同的基因。

吴军说,美国不少大家族财富传承了好多代,这些家族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精神财富的传承,那些精神财富就是家族的基因。只有它们得以传承,外来的财富才能真正传承下去,真正能够传承的只有基因。

公司最终死掉是常态,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考虑如何传承公司的基因与文化,而不是试图维持一个不死的公司。用一个词来概括,叫“薪尽火传”。

这就是生态学给予人们的关于“企业不死”的启示。


四、打通人才生态化发展的阻障

(一)我国的社交壁垒太高

由地理位置、网络、文化、语言和不信任所导致的社交壁垒,随之产生的交易成本往往把有价值的关系扼杀在摇篮之中。

应设法排除以下障碍:(1)地理空间的障碍;(2)网络阻隔的障碍;(3)文化差异的障碍;(4)人际不信任的障碍。

(二)什么叫人才创业好生态?

人才创业好生态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是:在系统总体平衡进化的前提下,能够做到最大的自我实现,最多的互利共生,以及最久的持续繁荣。

我们的重大缺陷在于这一条,人才特区建设尤其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案例:文泰来联盟

文泰来联盟是指美国微软公司与英特尔公司结成商业联盟,以求互利共生。

20世纪80年代,为反击苹果、IBM、摩托罗拉共推的PC处理器的商业联盟,微软与英特尔两家公司结成文泰来联盟。作为硬件,英特尔的芯片专门匹配微软的WINDOWS系统(软件)。选了一家产品,就等于选了另一家产品。他们不仅垄断了桌面20年,而且还成为最佳组合,协同创新,推动了整个产业。他们一起制定技术规范,形成行业标准,造就了一个时代。两家公司市值达到4000亿美元。

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同打虎,同剥皮。同养蜂,同吃蜜。”

(三)疏通人才交往的途径

办法包括以下诸项:(1)成立正式的群团学术组织;(2)多建立一些第三空间;(3)设立下午茶制度;(4)组织不同专业人士的联谊活动;(5)用文字刊物把大家联系在一起;(6)充分发挥现代移动互联网的作用;(7)大力表彰、奖励促进交往的个人与组织。

关于第三空间理论,是指创新需要的“容器”。在生物学里,任何创新均不能离开容器。容器就是一个空间,所谓差异性、交换,都在这里进行。

生态学上有所谓CET模型:容器、差异性、交换。

容器是指:汽车库、咖啡屋、实验室;差异性是指:雷同性的反面;交换是指: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

对于人才工作者来说,为创新者提供一种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在硅谷是车库,现在则是咖啡屋。 咖啡馆是“创客”的后花园,是生活质量提升的反映。研究表明,人们越是富有,在第三空间里待的时间越长。

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咖啡屋,这里诞生过如下了不起的事物:英国的皇家学会、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德国爱因斯坦的奥林比亚科学院、美国的纽约股票交易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罗琳的《哈利波特》。

咖啡屋的功能与作用,可以如此描述:交换信息——激发灵感——助益思考——结交朋友——创新创业创投活动——新企业诞生。

(四)充分发挥“关键物种”的作用

在自然界,强有力的物种能够维持系统的稳定。在人类社会,核心组织与核心人物也能够起到类似作用。

核心组织叫“基石组织”,核心人物叫“基石人物”。他们能够起到巨大的联络、疏通、协调、聚合、聚变作用。也有的将其称之为“枢纽型组织”,还有一个词汇叫“基石物种”。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存在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物种的生存与多样性,那么这个物种,就叫基石物种。

例如,海獭在一个地区灭亡了,那么那个地方所有物种都会受到影响。它吃的食物会繁殖的比较多;与其争食的生物会繁殖的比较快;靠猎食海獭而生的动物也会受到影响。

基石物种分为五类:(1)猎食者基石物种,如海星;(2)被猎食者基石物种,如雪鞋兔;(3)植物基石物种,如在食物缺乏期开花结果者;(4)相连性基石物种,如帮植物授粉的动物蜜蜂;(5)变更者基石物种,如河狸阻断河水筑巢,影响水域生物的繁衍。

(五)基石型组织的特征

基石型组织有四大特征:(1)能够打破传统等级观念,帮助人们建立关系;(2)善于通过各种方式,促成个体间的合作;(3)人际关系好,经常受到个人午宴、读书会、乡村红酒旅行的邀请函;(4)高质量社交关系的过滤器。

(六)基石型人物的特征

基石型人物有五大特征:(1)与蜜蜂相似,擅长联系各界,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2)亲切待人,灵活处事,为人慷慨;(3)有想象力,鼓舞人心,能够加快创造过程;(4)具有影响力、冲击力、整合力;(5)不是短期利益追求者,不受理性功利目的的驱使,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五、人才环境建设的优秀领导者

优秀的人才环境建设者必然是一个“生态人”
“生态型领导者”“有远见的领导者”。

(一)要做一个生态人 

生态人是指具有现代生态意识与生态功能的人。具体说,有以下特点:(1)本性善良,悲天悯人,推己及人,具有博大的爱怜情怀与实际行动。(2)与人友善,乐于助人。信奉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3)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共同的人类家园。(4)在处理人际关系、同行关系中,既讲自由竞争,又讲互利共生,既重竞争战略,又重生态战略。是两种战略的并重者。(5)在认识论上,是一位“动物解放论者”“敬畏生命论者”“自然保护论者”。

生态人属于“生生”之人。反过来,我们也应该指出非生态化者的某些特征:(1)只知竞争对手,不知合作好友;(2)只顾追求成功,不管他人死活;(3)信奉零和竞争,不信增和竞争;(4)主张人性本恶,否认人性有善。

(二)要做一个生态型领导者

华为老总任正非说:“即使我们成为行业领导者,也不能独霸天下,若华为成为成吉思汗独霸天下,最终是要灭亡的,我们立足建立商业生态,而不是把竞争对手赶尽杀绝,我们努力通过管道服务全球,但不独占市场。”

吉利集团这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李书福整合全球人才为己所用是同步的。像吉利集团资深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曾是前沃尔沃汽车造型设计副总裁。李书福说,吉利的成功,并非仅仅靠空降兵,用人也不一定都从外面招,吉利的CEO冯擎峰就是自己培养的。李书福有一段名言:“大樟树也要移过来,但是也要自己种小苗,让他们自然成长,最终形成一片茂盛的森林,一开始森林可能不太好看,需要移过来几棵大樟树,需要让大樟树带带小树苗一起成长,这也是必要的,全部都是大樟树也是不好看的。”

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说:“产业是个生态圈。领先者要成为产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维护者,要给别人留口饭,自己才能有持续的饭吃!”

生态人并不主张人才类型单一化,正好相反,主张人才类型多元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观察下列内容(见图1、表1),它呈现的是美国硅谷的人力资源构成状况:

现在可以讨论如下问题:人才特区的人才人力比例,怎样才是合理的?

(三)要做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

自然界是一种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工业产业是一种生态系统,信息产业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在人力资源系统中,人才也是其中的一个生态系统。

每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循环结构,生生不息,并不断地从旧的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虽然这些生态系统都在向前发展着,但是系统和系统之间比较独立,所以可以分别开来探索研究。

组织本身不能成为生态。但一定要加入进来参与生态建设。生态人的教育、生态思想的传播、生态责任的承担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必然的。

政府是当地生态的守护者、参与者、策划者、布局者。未来,整个中国都将进入5G时代,各个系统都将打破原来的界限,走向共融,共同组建一个更为包容浩大的“大生态系统”,那就是万物互联时代。

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这个伟大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王通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金莉萍,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徐坚成,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