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该如何管理
作者:潘建新时间:2015-05-15 14:07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新”,甚至提出中国版“工业4.0”战略理念,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今天,中国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的高速发展成就,真正进入大国行列。由于从大变强的压力越来越大,创新问题就突显了出来。恰如三十多年前一样,人们对创新意识、创新管理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还刚刚开始。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于是便有了管理创新,开始了创新管理学科发展之路。在大学MBA教学中,《创新管理》课程的普及也仅仅是近十来年的事情。

创新首先是一种意识,是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突破常规界限的思维方式,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社会意义,并且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本质恰恰就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探索层面,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乔希·林克纳的《破坏式创新》无疑是对《创新五把刀:突破式创新的运作系统》的拓展与升华。他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融会在全书的每一个章节中,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培养和提升创新思维的框架和方法论。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很多企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我们开放课堂走入企业的时候,经常会发出一句这样的感慨:“中国企业已经不乏创新,但几乎没有创新管理。”这是因为受中国企业成长道路的限制,他们常常面临一个尴尬局面:在老式基础管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又不得不迎接现代管理的挑战。中国市场环境的复杂程度是惊人的,各种体制、政策的转轨与过渡,正交错进行着,“与时俱进”就必然会成为中国企业的生存法则。这样的环境造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畸形”现象——有创新无管理,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因某些技术、产品创新而一夜成名的企业,却不断经历着昙花一现的现实。

《破坏式创新》在分析大量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完整展现了多个破坏式创新的管理角度和过程。更有价值的是,乔希·林克纳还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实务工作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如果,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将乔希·林克纳的方法论,用于创新管理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提升企业的效率。那么,中国企业原发的创新才会更具竞争力。李克强总理所期望的从“中国制造”升华为“中国智造”,才可能真正实现。

从创新自身定义的角度去理解,创新也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恰是这样的行为,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这,涵盖了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及分配创新等。如今,创新,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之一。

此时,我们必须感谢乔希·林克纳,底特律的严冬不仅没有禁锢他的思维,更给了他理性的思考,成就了一本又一本学习创新、管理创新的经典之作。

潘建新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学术导师、实践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