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隆中对》看后发人才的创业
时间:2015-07-06 16:20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隆中对》的作者。在《隆中对》发表1800多年后的今天,抚今追昔,探讨其中的创业观,对研究后发人才的创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隆中对》是后发人才的创业对

公元207年,诸葛亮面对求才心切的刘备,发表了著名的《隆中对》。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隆中对》兴汉成霸的核心思想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文中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而且集中体现了作为后发人才,诸葛亮卓越的创业观。

西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大乱,大批知名人士避难逃到荆州,他们与当地的知名人士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如果说庞德公、司马徽是这个群体的头面人物的话,那么诸葛亮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战乱中,年轻的诸葛亮随叔父投奔刘表。叔父去世后,17岁的诸葛亮率家人归隐隆中,晴耕雨读,广结名士,潜心向学,淡泊明志。27岁时,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在这个群体里已经出类拔萃,深受庞德公、司马徽的厚爱。但诸葛亮在三国的众谋士中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与曹魏之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以及孙吴之张昭、鲁肃、阚泽相比更是无名之辈。怎样才能后发崛起呢?《隆中对》既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未来发展精心谋划的策划书,也是为自己未来实现远大抱负竭虑编制的创业书。分析《隆中对》和之后的实践,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后发人才诸葛亮的创业观。

1.创业大计谋划

诸葛亮少时就才华横溢,被称为“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从17岁归隐山林到27岁初出茅庐,诸葛亮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为自己谋划创业大计做准备。在这10年时间里,诸葛亮在独立生活过程中静心养性,体会人生,精读史籍,广结好友,分析时事,蓄势待发,从一个有抱负的毛头少年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初步具备了当时创业必备的基本条件。他虽然远在山野之中,却密切关注朝廷政治格局,观察与分析各势力集团的竞争博弈态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厘清自己创业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经过10年的准备,诸葛亮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路径皆已清晰,《隆中对》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待大略执行主体的出现。

2.创业目标明确

诸葛亮志向远大,常自比管仲、乐毅。在那个战乱年代,他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常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安危和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消除分裂割据,解民于倒悬。诸葛亮将自己的生涯发展思路和自己创新大业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创业不是简单地给自己找个好的工作,给自己奔个好的前途,而是抚平乱世创民族统一之宏伟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3.创业路径清晰

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后认定:北方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江东经孙权三世割据,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进可攻取中原,退可依汉水抵御,此用武之国,而刘表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而刘璋暗弱,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诸葛亮否定了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四个政治人物,但是却肯定了荆州和益州两地的价值,因此他选择“先荆后益、三分天下、一统中原”作为实现自己创业目标的路 径。

4.合作伙伴可靠

诸葛亮并非一般人那样,选择一个有实力的主公,投其门下,竭己所能图一个好的前程即可。他通过分析天下大势,评价各路诸侯,为自己遴选一个志同道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战略创业伙伴(即明主)。虽然北方的曹操最有实力,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却不能投靠。原因有两点:一是曹操名为汉臣相实为汉贼,不为诸葛亮的价值观所容;二是曹操帐下已有荀彧、郭嘉等一大批高参,诸葛亮很难争得自己的地位。实际上像荆襄一带人才群体投在曹操手下的,像庞山民、徐庶、孟建等,其地位都不高。孙权也不能投,虽然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孙权也极力想笼络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深知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同样难以施展自己之才能。诸葛亮的根基在荆襄,与这一集团的各大豪门名士都有姻亲关系或师友关系,但刘表父子无能,守不住基业,不能投靠。刘备虽然自起兵以来屡经挫败,无奈而依附于刘表,但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正统且仁而可信,若能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就能成就帝业,统一中原。同时刘备身边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缺少真正的谋略高参,若能辅佐刘备,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远大抱负。因此,诸葛亮最后将《隆中对》献给了刘备。

5.身体力行实践

刘备在接受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也认真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诸葛亮集团东结孙权,于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在脚跟站稳后又西进攻取了益州,在继曹操、孙权之后鼎立一方,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初步设想。尽管诸葛亮最终没有能够实现《隆中对》的最高目标——一统天下,但他白手起家,终身奋斗,在同时期的著名人物中无疑是计大业、创大业的最成功者。《隆中对》也成为古今中外历史上后发人才成功创业的少有典型案例。

二、《隆中对》对后发人才创业的启示

《隆中对》的问世至今已有1800多年,尽管当今经济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篇文章对后发人才的创业,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当今的时代,人们要创业,尤其是要创大业,仍然要像诸葛亮那样,要做好创业的准备,培养造就自身的条件,设计好创业的目标、创业的路径,选择好创业的合作伙伴,最后还要为之去努力奋斗。

1.塑造创业的素质条件

诸葛亮在推出《隆中对》之前,在隆中归隐10年。在这10年里,他表面上是在躬耕避乱,其实是在励志、从师、交友、读书、议论天下,做创业的准备。今日人才的创业虽不能与三国时同日而语,但也需为自己塑造创业的素质条件。

现代社会的创业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创业离不开创新,第二是所创之业最有价值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作为符合上述特点的现代创业人才要么是现实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思想家的复合个体或是复合群体,要么是潜在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思想家的复合个体或是复合群体。如若现条件是科技创新人才,则需补充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如若现条件是经营管理人才,则需充实科技创新理论和新兴产业谋划能力。

今日的创业人才,不仅要胸有大志,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吸纳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知识,构建自己特有的一流知识体系。要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很强的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敢冒风险,不怕失败。要能化远景为现实,善于将奋斗目标变为行动计划,找出突破口或关键点,策划并组织攻关。要能化个人意志为众人行动,善于带领大家共同奋斗,实施计划,完成目标。要有经济学头脑,有很强的产业意识、成本意识和时间意识,善于经营和运作。要有惊人的个人魅力,拥有一批铁心的追随者。要善于进行上下左右内外的沟通协调,建立各种性质的合作同盟关系,使内部资源一致化,外部资源内在化。要能缔造积极、健康的创新性企业文化,不仅能实现以目标领军,更重要的是能实现以价值观领军。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态,经得起劳累,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了压力。

2.确定创业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要最终确定创业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就必须像诸葛亮那样具有战略眼光,能洞察并把握相关科技和产业领域发展前沿的动态和趋势。要知道这个领域在哪里,已知领域有多大,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今后发展的态势如何,前沿在哪里,怎样才能攻克。要明确长远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的任务是什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和方针,战略部署是什么样子的,创什么业,在哪里创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手段去创业。还要掌握内外环境的分析方法和相应的预测技术,清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的对手在哪里,朋友在哪里,利害关系如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各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怎样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作为后发人才,选择在哪里创业,至关重要。像诸葛亮一样,选择中原不行,选择东吴也不行,就是荆襄可以。后发人才选择发达地区,好处是有行业氛围,有人才供应,环境也不错,但缺点是进入壁垒高、成本高,竞争激烈,难以生存。选择后发地区,好处是成本低,易进入,劳动力便宜,但是人才少,技术难以获得,环境也可能不尽如意。但总的来讲,后者可能相对优于前者。

3.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隆中对》如果仅靠诸葛亮一个人奋斗,是断然不能实现的,必须要有可靠的战略伙伴,这就是刘备。诸葛亮的短处是缺少事业的舞台,而刘备的短处是缺少思想库,这就导致刘备虽然也有雄才大略,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但是行动茫然,四处碰壁。诸葛亮加入刘备的团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团队的性质,使这个盲目的类似于流寇似的帮伙一下变成了一个有宗旨、有目标、有规划、有策略的文精武壮的队伍,使其战斗力和竞争力径直提升到顶峰。与其说是刘备三顾茅庐选择了诸葛亮,不如说是诸葛亮三次观察考验选择了刘备,因为就二者而言,诸葛亮掌握了主动权。

今天,作为个体而言,要想成为一个全面的创业人才,是有一定困难的。作为组织来讲,可以通过团队互补配置来弥补。而作为个人来讲,可以通过学习成长或选择合适的伙伴来弥补。作为后发人才,更要思考这一问题。因为作为后发人才,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你不选择伙伴,可能就会面临孤军奋斗的危险。如要选择过于强势的伙伴,你就有可能沦为小伙计,你的优势就有可能被淹没或剥夺。如果选择过于弱势的伙伴,虽然你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你的伙伴过于弱小,你的优势就有可能突出不出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伙伴,还要根据创业的性质、创业主体的条件以及创业的阶段等来综合考虑。

赵永乐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河海大学文天人力资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权良媛  南京工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