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业送到新三板
时间:2015-07-08 16:40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作为华创互动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创研究院)的执行院长,郑旭和导师团的同事们时常游走在诸多创业公司间,培训内容涉及如何盘活资源、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他们希望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实现梦想。“我们并非不要收益不赚钱,而是不单纯地赚钱。我们的重点在于对创业者的培养。而且,帮助他们走向成功,也是让整个社会都能受益的事。”郑旭说。

 从技术型专家到技术型企业家

“华创目前主要培养的是科技型创业企业,所以我们的任务其实是帮助他们从技术型的专家变成技术型的企业家,在这过程中,我们凭靠的就是公益心态,因为我们没有想过依靠创业教育培训挣他们的钱。”郑旭说。

作为华创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倪光南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创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有引路人,创业者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中国的创新创业的局面将大不一样。”郑旭评价倪光南“始终关心着科技创业,本人的公益心也与华创理念相契合。我能感觉到,他是发自内心地想培养一些科技型创业者,帮助他们成长”。

在华创20余人的导师团队中,包括海捷投资总裁、合伙人左健,创业教育专家黄源,驴妈妈创始人洪清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国等各方专家。他们每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创业导师是“兼职”。“促使我们聚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帮助这些创业者少走弯路,可能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给他们带来大方向上的帮助。”郑旭说,“科技创业企业的成功会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去花时间帮助他们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一般来说,在华创研究院的教育体系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三个月至半年的培训期,在这段时间里,导师团会通过细节对他们进行深入观察,比如是否合群、是否自我、是否愿意分享等等,从而对其创业的项目进行侧面判断。同时,一些参与培训的好项目也会使投资人慕名而来,此时,导师们就会变身中间人帮助他们牵线搭桥。“其实这是一个信任的链条,可以通过人脉圈把它串起来。”

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培训机构并不多,华创研究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一定会去邀请市场上相关领域最好的老师来授课,投资阶段也是一样,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行业细分的,不能一概而论。”郑旭说,“我们在企业初创期时进入,利用一两年的时间,帮他们的营业额从一两百万元做到一两千万元,然后把他送到新三板去,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定位。”他透露,明年将会有第一个案例酝酿成型。

 “董事长”的作用

当导师为企业单独辅导时,导师的身份也就相当于企业的顾问,一对一的互动教育模式是华创的主要教学模式。

郑旭与他所辅导的企业几乎每周都会见面,双方针对公司过去一周发生的事情、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式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进行逐一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郑旭的身份更像公司“董事长”。“我从更高的视角给他们提出问题,但不会进行最后的决策。”

郑旭的本科专业是光机电,在海信集团工作了8年,并参与了海信计算机公司的创立,历经了一个十人团队在三年之内成长为300人、销售额从零到突破十亿元的过程。这段创业经历让郑旭对创业者的奋斗历程感同深受,让他对科技型企业的指导更加得心应手,“清楚一个实体企业如何运营,也更加清楚他们每个抉择背后面临的问题”。

面对大量传统思维及陈旧的教学手段开展的商学教育,马云曾表示:“MBA没用的,经商就像打仗,跟上战场一模一样,很多人上战场就被打死了,剩下的都是活的。讲白了,企业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不失败。”不过,在华创“以创业者需求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从未把学位看做是个大问题。“如果创业者需要MBA学位,通过中外联合办学的方式,引进国外的学位体系,然后与本土的创业教育相融合,打造出‘华创式MBA’。”郑旭说,“当然,只有通过深邃的角度了解MBA体系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具体所指,否则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