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之路
时间:2015-08-02 12:19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空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员姬永兴今年70岁。自打退休后,他就全心全意关注一件事——怎样才能把自己毕生积攒的专利成果转化出去。“我不想把这些成果都带到棺材里去。”7月梅雨未消,姬永兴奔赴镇江,来见即将与他的一项成果“联姻”的当地企业。为他们牵线的“红娘”正是在镇江挂牌成立的、由科技部人才中心筹划成立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以下简称“人才驱动中心”)。

沉睡的专利

7月1日晚,镇江碧榆园一处会议厅召开的创新驱动中心专家集中会议座无虚席,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汇集于此。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很多人已经颇为疲惫。70岁的姬永兴银发满头,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座中显得尤其兴奋,因为他知道这两天,自己手中一项沉睡了三年的专利成果即将找到“亲家”,落地结果。

“我手上有20多项发明专利,很多专利这一生都没有精力转化了。”翌日,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镇江)成立暨启动仪式后,姬永兴对媒体说,他引以为傲的专利成果有很多,比如,他曾发明过一种热反射布,做成窗帘后,可以将80%的热量反射出去,能够大量降低空调消耗,绿色节能环保。这项成果曾获得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但至今没有转化。

“像这样的成果,部队有很多。转化成果需要时间和精力,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专利成果已经落后,很多专家已经老去,没有精力转化了。”曾几何时,退役飞机的养护是一项困扰军队的难题。美国亚利桑那州因为天然气候干燥少雨,而成为几千架退役飞机的“坟场”。而在我国,退役飞机往往穿上一件“衣服”即可保存8年。这个封尘装置能够防潮防腐,橡胶垫也不会老化。几年后,只要将拉链拉开,飞机通电加油直接就可启用,节约大量资源。这项成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际上在民用市场,这项成果也大有用武之地,工厂里的许多闲置设备也需要封尘保存,然而成果却始终找不到渠道推广。如今,专利申请者已经80岁高龄。“这么好的成果,怕是这辈子很难再去转化了。”姬永兴叹息。

三年前,姬永兴的博士后王戈完成了新型灭火剂的研发。“博士后三年,她做成了这件事。”针对第三代飞机着火后,现有消防车都不能灭火的困境,这项专利成果采用新型灭火剂,能对飞机、轮船、高层建筑、石化工厂等场所发生的特大火灾,实行有效的化学灭火。“这些灭火剂随空气进入火焰后,迅速形成云雾,可以实现瞬间灭火,效果非常好。”因此,姬永兴将其命名为云灭火剂。这项成果曾获得国际发明银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姬永兴还研制了与灭火剂配套的多剂联用灭火装备。然而如今,多剂联用灭火装备已经在军队和地方消防部门配备,相应的新型灭火剂却没有实现转化生产。这次,退了休的姬永兴真有些着急了。

高效率“相亲”

就在此次活动不久前,姬永兴接到科技部人才中心的电话,科技部人才中心向他推荐镇江一家愿意转化新型灭火剂专利技术的公司。为了能够提高此次活动的对接效率,科技部人才中心与镇江市科技局事先遴选了有需求的地方企业,并匹配相应专家,在活动前进行了第一轮沟通。科技部人才中心联合镇江市科技局,试图打通人才与企业对接的渠道,由科技局搜集当地有技术需求、有转化意愿且实力雄厚的企业相关需求信息,汇总到人才中心后,由人才中心联系与需求对应的专家名单。

“以往的专家与企业对接活动也有很多,但是效率却很低。”姬永兴介绍,有些企业尽管有技术需求与转化意愿,实际对接起来却发现实力不足,成果转化往往遭遇缺乏资金、人才、思路等困难,实难落地。然而,“没有人比地方科技局更了解地方企业了”,因此,由科技局出面寻找企业再合适不过。同时,人才中心掌握着资源丰富的领军人才专家库。与地方政府联姻的人才驱动中心便形成了一个高效、精准的平台。

科技部人才中心推荐给姬永兴的镇江森华阻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阻燃剂生产的知名企业。实际上,多年前在研制新型灭火剂时,姬永兴曾在这家公司采购过原料。“我们仰慕姬老大名已久,却根本找不到渠道联系上他。”森华公司董事长王仲华说。彼时,由于采购原料的缘故,王仲华与姬永兴有过一面之缘,彼此印象很好。近年来,品种单一且一直在国外市场厮杀的森华,寄望于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突破,从单一发展阻燃剂到增加新产品灭火剂。于是,他们想到了姬永兴。

然而,渠道找了很多,关系也拖了不少,一家地方企业想要联系到国内知名专家的难度,还是远超他们的想象。通过人才驱动中心的平台,姬永兴与森华公司终于搭上了桥。活动当天下午,姬永兴走访了森华公司。几间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内,只有2名工人,硕大的机器在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自行有序运转着,姬永兴看得很是兴奋:“这样的设备国内只有他们一家,也只有他们家能把磷酸铵的聚合度做到1500⋯⋯”走到另一间空置的车间时,王仲华拉着姬永兴说:“姬老,这就是给您准备的车间,将来灭火剂的生产线就建在这里。”

看过厂房与车间后,姬永兴显然对森华的技术、实力以及经营者的进取心感到十分满意。通过活动前的沟通联系,姬永兴对森华的转型战略与需求也已经了然于心。“这个项目启动资金500万元就够了。生产线我来这里建,我退休了,有的是时间。产品分三种,军用灭火剂,多剂联用消防装备灭火剂以及民用灭火剂⋯⋯”

合作很快敲定下来,姬永兴与王仲华约定翌日上午签约。“政府搭台子让我们‘相亲’,我们见面三天就‘结婚’。”姬永兴兴奋地说。

人才工作寻求突破

镇江是人才驱动中心落子全国的第六站,如今,人才驱动中心已在江西省科学院、邯郸、宿迁、连云港、常州、镇江、张家港等7个地市单位启动。据科技部人才中心副主任高昌林介绍,建设人才驱动中心是适应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人才发展提出新要求的产物。“就科技人才工作而言,核心任务是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因此,从去年10月起,科技部人才中心便开始探索人才驱动中心的建设方案,就此踏上人才工作的“破冰”之旅。

据悉,人才驱动中心的建设有一套严谨的流程,首先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提交建设方案,明确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和拟解决的突出共性问题、发展需求与战略、重点领域与任务、专家类型与要求、机构人员场所以及工作机制和安排等,然后由科技部人才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提出具体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并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人才驱动中心与以往其他平台的最大不同在于,这是一个聚焦于人才的平台。人才驱动中心的任务包括为地方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咨询,为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协助引进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协助地方培养人才等。支撑平台完成每项任务的核心都是人才。

人才驱动中心身后倚靠着人才济济的科技部人才中心专家库。如何用好专家库是一门学问。在成立之初,人才驱动中心便规定,“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研究设计相关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强化对专家的联络和服务;建立地方需求库、人才专家库和科技成果与项目库”。

同时,由于人才驱动中心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提交建设方案,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研究确定具体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收入分配政策和考核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措施、重点扶持政策,落实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的支撑措施,因此每个人才驱动中心最终的实效就与当地政府提供的配套政策有了很大关系。

“20年前,某市政府邀请我当科技顾问,但3年时间里,我连市委常委都没见过,每次去就跟科技局的人碰面。”姬永兴说,“然而一到江苏,情况就全变了。我曾经带着团队去过丹阳市,市委领导对工业的熟悉程度也大大超乎我的想象。”

作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镇江市一直期望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产业腾飞。据姬永兴介绍,在人才驱动中心平台成功落地的项目,将获得6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的政府资金支持。“我和森华的这个项目拿到别的地方什么资助都没有,在镇江,我们至少能得到60万元的资助。这就是政策吸引人才的效率。”

除了资金,镇江明确了科技信息发布、企业需求集成、成果展示与活动组织的常设一站式科技服务载体的任务,同时将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技术创新和交易中心、高层次人才汇聚中心,并努力打造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示范平台。

据悉,江苏省计划启动八个城市人才驱动中心建设试点,镇江是第四个。未来,人才驱动中心更将在全国进行战略性布局。科技部人才中心副主任高昌林在此次活动中介绍:“人才驱动中心坚持‘地方为主导、需求为引导、产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市场为导向’。”未来,人才驱动中心的建设将呈现出更多样的地方经济发展特色。

姬永兴显然对镇江人才驱动中心此次的安排十分满意:“以前类似的对接活动参加过很多次,这次是准备最充分、效率最高的一次,期待活动后平台依然能持续发挥效力。”同时,他也对人才驱动中心这一平台模式充满了期待:“希望平台能够进一步挖掘退休科技人员的潜力,他们有大量专利没有转化,同时也有精力转化;此外希望未来能把平台搬到网上去,地方科技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全国人才都来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