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梦
时间:2015-08-02 12:26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在胶州湾温柔的怀抱中,红岛在改革转型的浪潮中醒来。在数十年的岁月中,青岛人提起此处,记忆中只有日军占领时期留下的一大片盐田。如今,这片土地有了崭新的开始。有别于黄岛定位于经济增长极,红岛将带着青岛打造科技与创新高地的梦想进发。挣脱了为经济数字而行动的枷锁,这也让红岛目标明确——为创新前行。

渔村巨变

在红岛生活了65年的赵宇雷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生活劳作的那片渔村、那片盐碱地,如今会是这番高楼林立、建设机器轰鸣的景象。

1867年,跟随德国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把红岛作为建市的首选。然而红岛不适宜建立大型港口,德国殖民者需要的是一个适合远洋运输的港口,而非一座完整意义的城市,最终作罢。

从此,红岛人结网捕鱼,煮海为盐。直到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来,延续百年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转变。

在1995版青岛市总体规划中,“以青岛为主城,以黄岛为辅城”的表述之后,“远景开发红岛,形成三点开发的城市形态”被明确提出来,红岛的未来渐露端倪。从此时起,红岛就处于严格保护的状态,宅基地和工业项目均不再新批。所有暗自涌动的迹象表明,红岛的未来将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2008年,青岛决定将高新区主园区设在红岛。2013年《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总体规划》披露,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总体规划范围南至海岸线、东至胶济线、西至胶州界,用地面积316.7平方公里,其中,红岛经济区总用地约160平方公里。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上的节点,服务蓝色经济、辐射山东半岛的科技创新中心,软件信息产业、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聚集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湾“三城联动”的城市中心区之一。

自此,红岛日新月异的变化开始了。

红岛位于青岛市域的地理几何中心,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是大青岛都市区的空间中枢。这里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分布,且临近新机场,是城市的交通枢纽。红岛的中心位置,确立其可以辐射带动平度、莱西、胶州、即墨等市域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向半岛地区辐射,从而真正担负起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使命。

“市级政务中心、文化中心、会议中心、接待中心⋯⋯”赵宇雷和村民们关注着红岛的变化,正如同整个青岛的目光都在关注着这里一样:整车的沃土被运来,曾经的盐碱地长出了种类繁多的植被;原有的水系被保留下来,同时添加了现代化的供排水系统,实现与海水的生态交换;发达的排水系统犹如地下宫殿,汽车可以直接开进管道进行维护检修;四通八达的公路穿梭在绿地与树林间,数不清的高楼在几年间拔地而起⋯⋯

在已经拥有黄岛经济开发区的同时,青岛为何要再次发力,兴建红岛?实际上,建设红岛是青岛破解发展困局的重要一步。长久以来,东岸城区集聚发展,青岛面临产业扩张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坐镇湾底、链接东西岸的红岛,成为青岛棋局的突破口。

“东部城区是青岛的过去,西海岸是青岛的现在,红岛则意味着青岛的未来。”这里不再是赵宇雷熟悉的渔村,一个承载着城市希望的新城成为胶州湾新的地标。

2012年5月,红岛经济区正式宣告成立。范围包括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红岛街道、河套街道,160余平方公里的崭新区域,面积是原来老红岛的8倍。

宁做最佳配角

2014年,在10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青岛高新区的综合排名首次迈入前十,位列第九。其中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由第14位跃升到第4位,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由第10位升至第7位;“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工程”被列为科技部“创业中国”行动纲领计划的12个示范工程之一。

当年,红岛经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6.4亿元,增长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4%,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118.5亿元,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6亿元,增长20.5%。其中,高新区主园区同2011年年底相比,各项指标都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标。

支撑青岛高新区快速起飞的,是其在产业布局及聚集高端研发平台上下的功夫。以中科院、中船重工、重点高校为主要方向,高新区引进“中科系”、“中船系”和“大学系”。中科院光电院、声学所、软件所、自动化所被引进建设,其中,中科院光电院组建北斗导航青岛研发中心,并联合36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组建了“青岛市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占地50万平米的中科青岛研发城开工建设,拟再引进10个以上科研院所,成为中科院最大的区域级研发城。

与此同时,中船重工投资50亿元建设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引进海洋装备研究院、710所、713所等15个研究机构,构成了“中船系”舰队。“大学系”方面,引进了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西交大3D打印研究院等创新源头,温州医科大学青岛国际生物科技园、山东生命科技研究院海洋中心、青岛大学海洋新药创制研究院等一批高端项目落户高新区。

现如今,青岛高新区形成了以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为支撑,加快壮大软件与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产业的“1+5”主导产业。其中“1”即科技服务业,作为总带动,以19个孵化器为载体,着力打造“蓝贝”品牌和创客空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体系。在高新区,10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已竣工,另有107万平方米在建,3个孵化器获批国家级孵化器,蓝贝创新园被评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青岛技术交易市场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2014年挂牌成立。

“5”是软件与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节能与新材料。2014年,青岛高新区新签约重点项目66个,其中过亿元60个,总投资647亿元;累计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98个,总投资1511亿元。机器人、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新材料等4个产业被列入全市十大新兴产业规划,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海洋装备产业园被认定为青岛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机器人、海洋生物医药、石墨烯3个产业领域获批国家级产业基地。

在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并不盲目冒进,事实上,从2008年至2013年,红岛至少拒绝过579亿元的投资。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与市政府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关系。同时高新区推行事业部制,约有1/5的干部告别机关编制。青岛高新区不再有GDP和财政收入考核压力,甚至取消了招商局,青岛高新区的唯一任务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产业,鼓励创新创业。“我们并不是太在乎项目的数量,而是看科技含量,否则一个木材厂和一个石墨烯厂有什么区别?”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褚晓明曾这样说。

为了向市场放权,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交出了传统园区管理6项职能中的4项,“规划、建设、融资、评估、运营、服务”只留规划与服务。一家外资企业来考察投资环境,管委会的人没有介绍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与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招工、培训都不是问题”的说明,以及配套产业的落地现状。他们不再像以往高新区那样简单机械地罗列政策,而是更贴近“产业组织”的概 念。

宋立禄对管委会的服务体会最深。因为看好石墨烯的前景,他在红岛建了一个孵化器——青岛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以及一家石墨烯公司。他希望能招来更多同行合力发展产业,管委会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事业部为他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以往到政府办事总是跑上跑下,现在他只需要和事业部对接,事业部再和其他所有部门对接。过去引进哪些项目都由管委会决定,现在,管委会也会为他推荐项目,但决定权在他手里。

在高新区,无论是服务企业,还是日常行政管理,管委会都提倡主动服务意识,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会被服务人员重视起来。尚在建设中的高新区远离青岛主城区,交通多有不便。有一次,一个考察团考察完毕打不到车,之后管委会便联合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进行补贴,保证高新区内随时都有专用出租车,以方便企业员工进出。

在青岛高新区,服务意识无处不在,管委会宁愿当最佳配角,也不当最差主角。

“有树有草”的创业生态圈

位于城市谷底,气候宜人,陆海空兼顾的区位交通,强大的产业聚集力⋯⋯青岛高新区所具备的条件与硅谷有着惊人的相似。很多人都期望青岛高新区能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新硅谷”,而在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并不想复制硅谷。作为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学习硅谷的创新服务理念,提供最好的服务,把创新留给在这里创业的人来做。

2013年至今,高新区派出70余名干部赴硅谷接受21天的培训,走访世界级企业、孵化器、投资人,参训者都是年轻人。管委会机关计划未来至少三分之一的干部接受这种轮训。“政府什么都不做,就是对企业发展最好的支持”,这是所有硅谷受训人员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摆脱“保姆式”的服务模式,青岛高新区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激发创新的创业生态圈。

从建区开始,管委会就决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如石化、冶金一律不要。比起经济利益,他们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创新性。

4年前,张霖在青岛创办了一家小型动漫企业——泽灵文化传媒公司,年营业额不过几百万元,有十几名员工。去年初秋,他迎来两位陌生的客人,其中一位就是青岛市委常委、红岛经济区和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飞。他们足足谈了3个小时的原创动漫,令张霖惊讶的是,陈飞一直在和他聊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而不是税收和房租,而且相当专业独到。一个月后,张霖搬到红岛。

在这里,张霖和同事们创作出了《龙之重生》漫画,并被全球最大的独立漫画出版商美国黑马公司看中。在与美国的合作中,他们只负责生产创意,漫画绘制则外包给新加坡的一家公司。这也正是青岛高新区选中他们的原因。

青岛高新区选择企业的标准不是年营业额与企业规模,而是企业的创新性与成长潜力。高新区为创客打造了“蓝贝创客计划”,计划由“青苹果计划”“红苹果计划”“金苹果计划”组成,选拔一批高成长性小微企业提供分阶段、分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截至今年5月,已有52个创新创业项目入选“青苹果计划”,涉及TMT、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11个项目获得2923万元天使投资。高新区也初步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除了硬件上的投入,高新区在软件支持上也做足了功课。高新区建立了创业导师库,通过导师辅导、产业论坛技术交流、中介培训等定向辅导方式,服务企业近5000人次。与黑马会、创业家、创业邦、北大科技园等创业平台开展合作,引入一流创业辅导模式,为创业者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江苏省首家科技特色银行支行在高新区揭牌成立,与中关村共建全省首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总投资4.6亿元。新三板试点企业33家,2家成为首批挂牌企业,注册股权投资机构85家,科技信贷贷款增长30%。成立了软件信息、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基金,总规模5.6亿元。

“政府组织,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一个企业入驻,十个企业在帮你,这种互帮共赢的局面,我还没有听说过,就像建造了一个创业的生态环境。”创业者张新荣道出了青岛高新区与其他高新区最大的不同。张新荣所指的服务既有低成本购买服务,也有直接购买股权。创业者之间的合作与帮助随处可见。“我给你开发软件,你给我做硬件。比如我需要文案,创业的大部分都是技术人员,平时不擅长做文案,就有人提出,可以帮我做文案,可以帮我做动画,3D打印出样品。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另一位创业者王未来说。

这就是青岛高新区想要打造的创业生态系统。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引进项目时,他们不只看重质量,更严格按照产业链条组织,串联上下游企业。“我们打造的生态,有大树有小草,大树提携小草,小草经过助推,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长成参天大树。”青岛高新区创业服务事业部处长刘玉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