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江湖客
时间:2015-08-06 12:5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CEO单俊伟创业已15年。如今,许多人还是叫他教授。师从管华诗院士,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便留校工作,曾任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处副处长⋯⋯这样的履历很难让人与眼前颇有企业家气场的单俊伟联系在一起。

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转身,其间经历了太多故事。从一个企业到一个集团,发展至如今的规模是单俊伟当初没有想到的,他说:“创业就像闯江湖,走到现在已经身不由己,根本停不下来。”

科技处长下海

“那片红色房顶的园区就是我建的。”站在青岛高新区管委会的楼上,单俊伟指着远处一片区域说。那是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高新区在建的科技园,负责人是单俊伟。如今,中国海洋大学仍然是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股东。15年前,单俊伟的创业从这里起步。

2000年,时任中国海洋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处副处长的单俊伟,想好好捋清校办企业的乱象。“以前在研究所,我发现手下管理的企业全是亏损的,一开会基本上全是反映问题,没有一件让人高兴舒心的事。”彼时,中国海洋大学创办了不少校办企业,把管辖权交给了单俊伟所在的高新技术产业处。这些公司没有一个是科技企业,多是印刷厂、商场、贸易公司等和科技毫不沾边的企业,而且个个债台高筑。

高校办企却没有依托科技,单俊伟认为这是治下企业乱象丛生的症结。这一年,单俊伟决定亲自探索转型之路,挑头创办了学校第一家以科技为依托的企业。当时在高校想办企业并不容易,单俊伟以副处长的身份兼任公司总经理,资金完全自己解决,一个朋友借给他100万元,项目概念来自一名退休教师,研发新型海藻肥料。如此,单俊伟单枪匹马闯进了创业江湖。

跟随管华诗院士学习时,单俊伟研究过制药,对设备工艺很在行。当时他找来的技术没有工艺、没有技术,更像是一种概念,他得到的也只是一张说明书。产品的研发与完善,单俊伟亲力亲为,与此同时他还要开发市场、兼顾公司行政事务,而且单俊伟没有工资,当时的校办企业属于股份合作制,学校干部不允许拿工资。“回想起来真的很艰辛。”

尽管没有回报,过程也充满艰辛,但单俊伟心里始终有个信条——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成。“我要对朋友、对所有人有个交代。如果把企业搞垮了,我又回去当处长了,那别人也会看笑话。”单俊伟说,对于咬着牙创业这件事,他并没有多高的境界,所有原因不过归结于责任心。

走出学校,单俊伟的视野也随之变大。“原来的校办企业总是做不好市场,那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为主,讲自己的技术如何先进,却没有关注消费者喜不喜欢你的产品。”认识到这一点后,单俊伟开始带着公司的人全力跑市场。

单俊伟想打开国际市场,带着人去日本参加展会。为了省钱,他们不舍得打车,拎着巨大的行李箱挤地铁。“箱子里面装的可不是衣服,而是瓶瓶罐罐的样品,你想想得有多重?”和他一同出差的同事以前也是跑外贸的,却没见过节省到这个地步的,不禁埋怨单俊伟应该打车,这点钱不该省。“当时不敢花钱,就怕年底财务报表太难看。”单俊伟说。

裂变中的企业

2004年,公司终于获得了第一笔盈利。此后,公司开始走上平稳发展、不断扩张的上升之路。

2006年,公司发展出现重大转机,企业原有的试验基地面临拆迁,可以拿到一点拆迁补偿,然而拆迁后搬到哪里没有着落。很多人以为企业走到了头,但单俊伟不甘心。“忙活了这么多年,对买你产品的客户怎么交代?我回去还能当我的处长,我的员工怎么办?”单俊伟执着地找寻新的地方建厂。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他在胶州找到了一个印刷厂,采用一半购买、一半入股的方式解决了用地问题。

从此,企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对于单俊伟而言并没有卸下重担,压力反而更大了。“土地税一年100多万元,还有房产税、设备折旧费等开销,唯一的办法只有把业绩做起来。”自从搬迁后,单俊伟比从前更辛苦了,每天忙得像个陀螺。EMBA班报了却没时间参加,微信圈里加了科技部人才中心的集训营活动群,眼巴巴羡慕群里的小伙伴参加创业培训,自己却分不了身。“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就会迅速裂变、迅速扩张,想停都停不下来。”在这期间,企业不断扩大,分离出许多业务单元,一些成功的业务成立了子公司。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青岛作为帆船主赛场暴发大规模浒苔灾害。外媒报道青岛“帆船能在草原行”,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青岛市开始组织专家队伍,对浒苔进行治理,单俊伟由中国海洋大学推荐进入专家组。

专家组一边找原因,一边搞检测,同时组织打捞浒苔。单俊伟作为专家组中为数不多的企业家,首先考虑的不是浒苔的危害,而是浒苔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营养成分,能不能利用。然而,奥运会迫在眉睫,当时很多研究来不及做,为了应急,政府只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打捞清理。那一年,为了治理浒苔,市政财政投入了9亿多元。

奥运会后,很多人遗忘了浒苔事件,但单俊伟却把它当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研究课题——浒苔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课题由单俊伟提出,一方面研究浒苔是否有害,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研究浒苔的资源化利用。最后,课题不但成功了,单俊伟还基于课题技术创建了绿浒苔公司,专门从事浒苔肥料生产。

现在,绿浒苔公司在国内相应技术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法国在治理绿藻时还前来求教学习。单俊伟乘胜追击,研制了大型处理设备,对浒苔进行脱水、烘干等一系列技术处理。以前从海上打捞浒苔,浒苔不经过处理很快就腐烂发臭,常常把海水染黑。运输浒苔时,往往把浒苔挤压成块,一辆卡车只能运送一块,为了运输方便,政府常常开辟专用运输通道,运送到垃圾场填埋。现在,经过工艺处理,浒苔挤压后体积更小,一辆平板车就可以运送10块,浒苔可以生产成新型肥料和海藻多糖,不但降低了交通成本,而且使原来的垃圾变废为宝。

如今,绿浒苔公司的产品销路非常好,企业创办当年就实现了盈利。让单俊伟欣慰的是,除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外,绿浒苔的发展之路还为中国化肥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国家现在不允许土壤添加太多化肥,但庄稼要长还是需要肥料,所以办法是增加肥料的效力,在化肥里添加有机物,这就是我们提取的多糖。”现在,绿浒苔公司和中国化肥集团合作密切,发展前景大好。

类似绿浒苔这样的公司不停诞生着,新的业务不断壮大着集团公司,如今,单俊伟已经在计划筹备上市事宜。“下海”创业15年,现在的单俊伟才能说是真正上了岸。

停不下来的创业

作为拥有11个子公司的集团老总,单俊伟无疑比从前忙了很多,然而进入商海并没有让他脱离科研。现在他在科研方面主抓产品创新,他主张创新一定要结合生产和市场,“这个科学家往往做不来”。“市场喜欢瓶装的、粉剂状的、可以速溶添加的,这些科学家往往看不到。”因此,一脚踩在科研上,一脚踩在商业上的单俊伟,对产品的拿捏更准确。

“现在的创业者得是全才,而不能是专才。你必须什么都要懂,不懂就要学。”这是单俊伟的创业心得。从科研跨界商业,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企业管理,当年改造厂房,他甚至连基建都学了。15年来,欧洲和日本的展会他跑了个遍,新型海藻肥料一开始没有市场,客户都不了解,他就自学市场营销,一步一个脚印地培育市场。现在,海藻肥料的市场已经成熟,他又忙着培育动物营养添加剂的市场。他在威海投资了两个企业,做牡蛎的全资源化利用,在蓉城又置下200亩地,做海带甘露醇的提取加工。现在企业做大了,他又把视线聚焦到资本以及营销力的建设上。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单俊伟也在更新着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一切都源于创业不易。

如今,创新创业在中国已经掀起风潮,而回首十几年前,单俊伟选择创业更像是破釜沉舟。“选择创业和闯荡江湖一样,选择了就退不出来了,因为创业不成功,你就背上了债,就要还债;创业成功,会有很多人追随你,他们把青春、前途都寄托在你的成功上,你只能领着他们向前走。所以创业就像江湖,身不由己。有大量的市场机会等着你去把握,有广阔的市场等着你去开拓,有许多技术等着你去提升,有新的团队成员要加入你的战队,你是停不下来的。既然停不下来,就要好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