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吴孔明时间:2015-09-19 08:56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农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十八大期间,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农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我国将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农业。
对农业而言,尤其是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而言,这一战略的意义非常重大。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亿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因此土地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如何统筹利用土地,包括农业生产各种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上农业生产还相对落后,但是他们的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很大,和我国的农业产业有很强的互补性。
东盟十国农业的土地面积大约43260万公顷,农用地12384万公顷,耕地6868万公顷。但农作物的产量较低。利用我国的农业技术可大幅提高东盟粮食产量。
中亚也是地广人稀,土地面积非常大,如哈萨克斯坦的人均耕地面积接近1.5公顷,是我国的17倍。他们是棉花、粮食、油料以及畜牧业的生产区。
中东欧农业,尤其是前苏联分出的几个国家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潜力非常大。相对而言,北非的农业资源和我国新疆类似,光、温资源非常丰富,水资源是限制因素。但是一旦采用节水技术,棉花、小麦的生产潜力将非常大。总体上,中亚、东南亚、东亚、西亚、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是全球粮食、油料作物、棉花、热带作物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推动农业“走出去”,也是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需求。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长,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缺口也越来越大。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的增产主要靠投入。我们每年使用5000多万吨化肥和100多万吨的农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农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越来越少,关税不断降低。因为我国农产品的成本比较高,国外农产品的冲击越来越大。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是42亿美元,但到2014年逆差已经超过500亿美元,而且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发展,对中国农业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大量化学品的投入,对生态环境、土壤、水资源的污染非常严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统筹利用国外资源,减缓我国农业生产压力,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2014年我国进口大豆达7140万吨,占世界贸易的65%。这样又产生了贸易安全的问题,国际上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在农业方面进行投资,南美国家大豆生产使用的都是美国的品种和美国的技术,但是生产出的大豆主要卖给了中国。中国的大豆品种、农业技术能不能进入这些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农业“走出去”对降低进口成本和掌控定价权,保障进口安全也是十分必要。此外,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些过剩的产能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如何让我国的产业、产能走出去,不仅对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而且对工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在全球创新竞争和合作过程中,中国的一些优势、基础已经形成,完全具备了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基本条件。
   
农业“一带一路”的科技服务现状
通过过去十多年的努力,总体上我国和相关国家的合作机制逐渐完善,与东盟、中亚、欧洲等已建立双边、多边合作框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备忘录。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科技部都将农业列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优先领域。从相关部门的统计来看,农业“走出去”企业已经分布于全球80多个国家,包括农业园区、农产、加工贸易企业等,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科技方面,围绕动物疫苗、兽药、农作物品种、双低油菜、中亚棉花等,已经通过不同途径走到国外,并形成产业。
在国际合作方面,在科技部的大力推动下,种子资源交换对我国的作物育种和“一带一路”国家的作物育种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将绿色超级稻品种在非洲进行了推广,对非洲水稻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尔·盖茨也对中国超级水稻在非洲的种植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我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迅速,在东盟、中亚、东欧建成了一批园区,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畜牧等生产技术通过示范得到了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的合作布局已经初步形成,如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大豆,中亚五国的棉花和小麦,东南亚国家的水稻、天然橡胶、棕榈油等,在东盟,渔业布局也在相应的海洋国家顺利实施。
值得强调的是棉花生产的战略性调整。中国的棉花种植过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领域。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内地棉花种植受劳动力成本的制约越来越大,而新疆的棉花种植方式也非常适合机械化生产、竞争力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长江、华北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逐步减少,新疆地区的种植面积加大。但是新疆只能提供我国棉花需求的50%左右,这样中亚就可能成为中国的棉花生产基地。将来,华北和长江流域过去种植棉花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粮食,利用新疆和中亚的棉花生产形成中国的西部纺织工业基地。最近几年,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已经开始走出去,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建立棉花科研合作基地。


农业“一带一路”的科技服务建议
农业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要先行。只有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很多复杂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要重点要抓好科技的引领、科技的先导、科技的运用和科技合作的培植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要统筹规划,从全球角度看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人生产的粮食,准确地说,是指中国人利用全球土地资源生产的粮食,而不仅仅是在中国这块土地生产的粮食。本土生产的粮食不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也不能简单地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所以一定要有在国外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国家层面要把这个顶层设计做好。
第二,在科技规划上,一定要研究“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现状和科技需求。根据他们农业存在的问题,将科技合作规划做好。
第三,要解决如何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问题。这点反映非常强烈,走出去到国外的企业,对农业生产、当地法规、当地政策都不清楚,导致走出去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要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给“走出去”的农业企业、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和农业贸易等提供信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支撑全方位的发展。
第四,在国家层面上,要建立国家间和国际区域组织的农业合作协商机制,要促进多边、双边合作的全面发展。要利用一些国际组织如FAO、CGIAR等增加我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农业“走出去”涉及政治、外交和贸易等复杂问题,要在现有国际规则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   
第五,要利用教学资源、科技资源,培养相关国家农业高端人才。相关国家农业知华人才的培养是促进长期合作的要素。
最后,我想谈谈农业科研全球布局问题。国家发展到今天,农业已经是“站在地球上看中国的需求,解决中国的问题”。过去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在国内,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们需要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高端科技人才。需要建设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要对不同国家的农业产业进行研究,要让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再全球布局。总体上,“一带一路”战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解决好中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

吴孔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