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技术如何服务“一带一路”
作者:郭华东时间:2015-09-20 08:59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一带一路”提出后,大家都在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和理念为“一带一路”服务。那么,空间对地观测领域应该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呢?

“一带一路”提出后,大家都在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和理念为“一带一路”服务。那么,空间对地观测领域应该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呢?
“一带一路”涉及的内容广、跨度大。从遥感卫星影像图中可以看出,从东亚往西欧一路走来,大家关注的宏观资源、环境大格局,图上一目了然。从京都到罗马,500多个城市,500多个古丝绸之路驿站,图上都有相对清楚的信息。
在夜间遥感上可以看到,东亚地区非常亮,代表繁荣的东亚经济圈。中国的东部也非常繁荣。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联系起来,代表丝绸之路繁荣的两端,丝绸之路连接了中间不甚繁荣的地区。
分析昼夜大区域的卫星影象,可以看到空间遥感技术在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
中国对地观测发展将近40年,遥感卫星、导航卫星、神舟飞船、空间站等陆续发射成功。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的核心对地观测技术,同时也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我国的遥感卫星接收站不断接收国外先进对地观测数据。中国已进入全新的对地观测发展大时代。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怎么用空间技术?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更主要的是具有对动态、宏观现象进行观测。比如要认知丝绸之路的环境、资源空间格局,空间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
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业、交通、城镇、资源、环境等领域研究中,都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在植被方面,利用空间技术,可以得出一段历史时间内的数据。如1992年到现在,巴基斯坦土地退化的数据,完全可以通过空间技术获取。湖泊和冰川的变化,用空间技术也可以得出一定结论。开发西部,最主要的制约是水资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很多国家发展也都受到水资源的制约。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详尽分析中亚地区的水资源分布。
诸多省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构想,国内多省对丝绸之路都有强烈的参与感与使命感。我们制作了各省的卫星影像图,利用这些影像图,进一步分析诸如新疆是核心区、甘肃是黄金段、宁夏是战略支点等的战略定位。
基于这些分析,经过座谈,我们提出六大建议。第一,跨越“胡焕庸线”,打造西部新经济模式。第二,打造与水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第三,构建“一轴两翼四核五段”的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第四,打造中国—中亚空间信息通信技术合作基地。第五,构建上合组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科技合作框架。我认为,从国际合作角度来讲,“一带一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国家合作计划,一体化的科技合作框架要好好布局。第六,顶层科学设计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定位与战略。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存在很多优势、问题和挑战。比如灾害问题,迫切需要利用空间技术提高减灾应对的能力。同时沿线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布点也可以利用空间技术保护。
利用空间技术,我们不仅可以分析中国的港口情况,还可以分析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的港口现状。这将对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分布范围的规划与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65个国家共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的特点。用空间技术研究丝绸之路,可以对环境格局和发展潜力进行宏观、动态分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性、宏观性的分析。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空间技术可以做五件事:水资源、农业结构、主导型中心城市群、生态系统、古丝绸之路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时空分布。同时,从中国的比较优势来看,空间信息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可以帮助沿线地区,如东盟、中亚,建立空间信息技术。建设空间大数据共享、共用系统,也可以和沿线国家共建。
我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中国的卫星遥感能力,其数据覆盖不仅含国家的全部陆、海面积,还覆盖了亚洲70%的疆土。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在做这样的工作,将来会努力实现全球覆盖。我们的理念:国家的利益延伸到哪儿,我们的空间信息保障体系就建设到哪儿。
一些小国、贫困国家没有能力建立遥感卫星地面站,我们可以免费帮他们做起来,帮忙建立虚拟遥感卫星地面站。要树立一个理念: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不要总想着赚别人的钱,应该有“予”的理念。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帮助很多国家做很多事情。
“一带一路”的工作刚刚开始,未来如何开展工作?我们愿利用空间对地观测,与国际、国内的同行一起讨论未来发展。为此,我们计划举办两个国际会议: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国际研讨会,今年11月在三亚召开;二是“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明年5月在北京召开。希望我们一起进行研讨,利用空间技术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