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文明的“一带一路”
作者:王晓鸿时间:2015-09-21 17:13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生态文明与“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四个阶段。工业文明虽然带来了大量财富和人类物质生活的富足,却也给自然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工业文明时代震惊世界的“六大污染”“八大公害”“十大事件”等污染事件,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造成了许多重大问题。人类在这一阶段,将地球上接近2/3的资源消耗殆尽,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过去500年来,人类已经使陆地上野生动植物总量减少了10%,使物种总量减少了14%,绝大多数损失都发生在100年以内。这些问题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来换取一时经济的繁荣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工业文明之外寻找新的生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预示着生态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全球所面临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危害、森林锐减、土地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提出了经济、社会、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发布《我们憧憬的未来》,再一次呼吁,可持续发展,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重要启示,要避免走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而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实现发展,这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和未来的重要选择。党的十六大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期;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内涵。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向世界阐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重要理念。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随着“一带一路”工程的推进,沿线地区、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会日益凸现,亟待解决。当前,中国正在走出粗放式发展模式,努力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有深切体会。因此,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绝不会沿袭发达国家主导的原有国际合作模式,即以低廉的经济利益换取宝贵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价值,而是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合作模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处在相似发展阶段,通过互学互鉴,必将促进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带一路”除了两端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外,中间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还处于发展阶段。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中亚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中国西北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相关度,同时还存在核污染、生物污染、工业污染、地震灾害、土地沙漠化、人口过快增长等问题,其生态脆弱,整体上对于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也不够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则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海洋环境问题长期存在。气侯变化、自然海岸线的减少、生态恶化、生态灾害频发、空气等化学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危机、人口膨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加需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一带一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实践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整个江西区域就是一个流域,主要包括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区两大部分。南接闽粤,北临长江,全省最大的河流——赣江纵贯区域南北,注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成为联结上游山区和下游湖区的纽带,山、江、湖彼此相连,息息相关,构成一个互相关联、互为依托的生态大系统。这种内陆流域在全国也是非常独特的。鄱阳湖占江西省土地面积的97.2%,连接了上游山区和下游湖区,形成了互相依托的生态大系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遭受了人为的重大破坏。上世纪80年代,江西的森林覆盖率从60%下降到30%。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流入鄱阳湖。在这种背景下,江西省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土壤退化、生物资源衰减、环境污染加重、地区病增加、贫困人群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忽视科学的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致使山江湖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群众生活贫困。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生态失调和环境恶化问题,如何合理开发有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时江西省面临的重大课题。
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了三方面实践。一是江西山江湖工程,已经作为联合国发展领域中的范例和教材。二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三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这三个发展战略,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协调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西样本。就山江湖工程而言,1983年,江西省把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区作为一个大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提出“山江湖战略”: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主要任务涵盖建设安全、健康的流域生态环境体系,构建持续利用的流域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节约高效的流域循环经济体系,营造和谐文明的流域社会进步体系,创建科学合理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上世纪80年代,这种理念在中国是很先进的。
山江湖工程经长期持续实施,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山江湖工程获得了10大类、29个试验示范基地及100多个推广点,其中“干烟洲模式”被UNDP作为经典案例列入培训教材。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08年,江西的森林覆盖率从31.5%提升到60.1%。最关键的是,鄱阳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量大幅度减少,鄱阳湖水变清了。贫困人口从1985年620万人,减到2008年78万人,现在还剩贫困人口45万人。可以说山江湖工程是江西经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中国大流域管理的示范工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工程。联合国已将其列为可持续发展的案例。江西的案例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有借鉴作用。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山江湖工程给予我们的启示,一是坚持“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方针,协调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二是把生态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三是以开放促开发,内聚外引,大力加强交流合作;四是大规模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手段。
2009年开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山江湖工程有着前世今生的关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昌等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平方公里,占全省30%;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占全省60%;人口2006.6万人,占全省5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就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规划在生态保护方面主要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五河一湖”水资源治理工程,二是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三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四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五是农业清洁工程。五大工程对江西生态境环境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2015年,几项重要指标都已经取得突破。人均GDP现在已经达到1.8万亿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江西金山银山”。   
江西的绿水青山塑造了产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就是其中一个。江西的旅游业,近几年迎来了爆发式、井喷式增长。此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提升,转型增速,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上了新的台阶。2013年,江西以全境纳入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省正在着力推进“六大体系”“十大工程”,要建设绿色崛起先行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创新区,打造生态文明的江西样板。我们一以贯之的三个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是: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更好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崛起。我们希望江西的案例对“一带一路”有借鉴作用。
“一带一路”的战略落实,必然要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形成的冲突,需要总结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形成的良好理念和经验,要在“一带一路”中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机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对“一带一路”的生态文明建设,我有几点建议:第一,以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究与区域规划;第二,加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人才、科技与绿色产业合作;第三,借力“一带一路”,传播“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也是中国梦。

王晓鸿 江西省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