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人才策略
作者:张天明时间:2015-09-24 17:5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福建自古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是我国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区域。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核心区是福建作为继承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区域合作的战略契机。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人才支撑是关键。


建设“海丝”核心区的目标与人才需求
福建省建设“海丝”核心区,其目标在于通过“一个枢纽、六个平台和三个基地”建设(即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对外开放的先行平台、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金融创新的试验平台、政策沟通的对接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两岸深度融合的示范平台,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东南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重要的海洋开发和科研基地),发挥泉州一个先行区和福州、厦门、平潭、漳州、莆田、宁德6个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一区六点”的龙头引领作用,以及南平、三明、龙岩“南三龙”的腹地支撑作用,以陆上、海上、海外“三个福建”为载体,统筹经贸与人文、官方与民间、走出去与引进来,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劳务技术合作、海上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努力把福建打造成为海陆联通、内外兼济、特色突出、服务全局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和核心区。
“海丝”核心区目标的实现,对福建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国际化,“海丝”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于与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问题,意味着福建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二是创新性,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技术合作之路,需要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引领和驱动。三是专业性,“海丝”沿线国家众多,丝路建设涉及经济贸易、海洋能源、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高。四是合作性。“海丝”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拓展福建与沿线各国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这决定了人才必须具备善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具体而言,福建建设“海丝”核心区需要以下几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党政人才。二是高水平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相关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四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建设“海丝”核心区的人才优势
一是闽籍侨商资源广泛,有利于海内外人才资源的流动整合。东盟国家的2000多万华人、华侨中,有1000多万人祖籍是福建,福建的民间交流总量大。这些侨商在海外长期奋斗打拼过程中,逐渐形成遍布各行各业、世界各地的商业网络。通过各种渠道,融入当地社会,扩大社交范围,构建起外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建设“一带一路”,福建可以深入挖掘海外侨商资源。
二是闽台人才交流经验丰富,有助于海外人才交流取得实效。福建是台湾人的主要聚集地,福建与台湾是地缘优势、血缘相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技文化交流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成效。近五年来,福建因公组织赴台的文化、交流、经贸等方面的活动团组8100多个,共55000多人次。这些探索,为福建和台湾的人才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是对外科技合作不断拓展。近几年来,福建省在科技培训、企事业单位项目推介与洽谈、产业研发合作、高校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形成良好基础。
四是自贸区建设有效对接,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叠加。比如福建出台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高层次人才行动计划(2015—2017)》《加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工作的十四条措施》,这些都为我们加强人才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五是人才引进形式多样化,海外引才政策不断完善。福建制定了《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暂行办法》《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2013—2017)》《福建省加强引才工作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了由松散向紧密型合作拓展的四个层面的海外引才引智形式。


建设“海丝”核心区的不足
一是高层次人才总量有限,高效精准的人才机制尚未形成。2014年福建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484人,高精尖人才27人。这与其他开放省份相比,是不相称的。
二是人才结构三缺一,人才培养未能快速适应产业发展。福建人才结构表现为,高技术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各种技能型人才资源短缺。同时人才专业有限,整体结构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还比较低。
三是各类产业合作的层次不高,福建的产业本身力量不够强,企业本身的高端人才不足。人才与产业联合“走出去”的耦合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相关政策比较优势不明显,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有各类出国人才350多万人,留学回国人才180万人,其中75%都选择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福建省相关部门对205名高层次人才的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我们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建设“海丝”核心区的人才发展策略
一是挖掘闽籍侨商资源,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与模式。福建省要积极充分挖掘闽籍侨商资源,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体、各方面力量有效参与有机统一,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与模式。建立东盟等国家为主要对象的闽籍侨商信息库,并构建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准确把握“海丝”核心区建设的人才需求,提升政府关于人才需求的获取信息与分析信息能力;推动企业完善闽籍侨商资源的利用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引进人才,探索更加精准高效、务实管用的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与引进办法。从而充分发挥闽籍侨商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借助其熟悉海外情况、拥有成熟的商业与社会网络的优势,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与福建企业合作。
二是扩大民间人文交流,营造良好的人才合作氛围。首先要继续办好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类双向交流活动,如“中国·福建周”,发挥省人才研究会、省人才交流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东盟国家及“海丝”沿线其它各国相关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的联系,搭建人才交流的新平台。其次,应利用宗亲、乡亲、姻亲和民间信众等关系,鼓励各界群众和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发挥民众在人文交流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多层次、广领域的民生人文交流模式,为推动国际交流穿针引线,为人才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吸纳台湾高端产业人才,加速两岸人才共同国际化。与台湾经济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合,打造两岸人才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鉴于台湾在电子科技、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台湾的中、高层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扎实的专业技能,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产业经验等优势,应当积极吸纳台湾高端产业人才。在经济上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使福建成为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的突破口;与台湾产业人才组团,赴海外交流,从而提升产业人才交流的水平与层次;吸引台资企业借道福建拓展东盟出口市场,实现互利双赢。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专业人才培养口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整合优化福建省现有高校教育资源,发展交叉学科,一方面加强海内外优质师资力量引进,推进国际化教育,积极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福建教育办学,支持福建与东盟各国相互招生,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开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积极拓展东盟国家政府官员的中文培训,或者开展经贸、人文交流等其它领域的人才培训项目。第三,鼓励省内高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省内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推动海内外企业增进交流,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五是文化与科技双管齐下,人才“请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双生。充分利用与“海丝”沿线国家多种民俗文化同根同源的亮点,以及福建的科技发展特色,实现人才“请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双生。强化文化的相似性,增强文化认同感。除了海内外熟知的“妈祖文化”外,还可推广开发"?浦女"文化、关帝文化、红砖建筑文化、元宵花灯文化等,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贸活动提供稳固的文化条件;发挥福建产业科技优势,如食用菌、海洋养殖、LED绿色照明、数控一代等产业技术,通过援外培训、技术转移和联合研发三个合作平台的建设,实现人才的“请进来”与“走出去”。
六是搭建新型人才载体,形成人才政策比较优势。借助自贸区建设的契机,与“海丝”核心区建设合缝对接,积极搭建新型人才载体,加快打造优质的人才载体。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推动人才与资本、科技、项目、企业、产业有机结合;大力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到福建省设立分支机构,包括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注重政策创新,争取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形成针对东盟、台湾等区域的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如允许福州、厦门、平潭等先行区域尝试以特殊政策引进、保留、培养和激励人才。

张天明 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