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徐 辉时间:2015-12-22 18:22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当前,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正在形成。新形势、新任务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凝聚好、培养好、使用好科技人才,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如期完成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2014年底,科技部人才中心结合当前形势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地方创新发展需求,联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建立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以下简称“人才驱动中心”),统筹高层次科技人才,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一、搭建新型服务平台

调研发现,地方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科技人才解决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科技问题,迫切需要破除找人难、找高层次人才难、找合适的高层次人才更难的瓶颈;同时,广大科技人才服务产业一线的意愿也非常强烈,认为在促进其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非常有益;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希望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人才,推动人才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针对传统的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而对地方刚性引才困难,以及对人才需求数量大、层次高、变化快、对接难等新要求,结合改革重点,探索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建设人才驱动中心,把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力量与地方重点发展需求集成起来,搭建汇智集才的新型载体,以“点—线—面”方式开展服务,以点带面逐步辐射整个区域,用人才高地建设创新高地,用创新高地促进产业高地。

 

二、对接需求与供给

人才驱动中心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坚持“地方为主导、需求为引导、产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依托政府事业单位、高校、院所、园区等,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等建设单位直接负责建设、管理和使用。统筹集成国家和区域优势资源与创新要素,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科技中介组织的协作,提供专业化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加强机制、政策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分配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引导机制等

人才驱动中心主要任务与目标:通过人才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专家战略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柔性引进人才帮助地方解决重大创新问题和培养人才;转移转化科研成果促进地方企业和产业发展;深化人才发展和管理机制改革,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协调科技资源加强互联共享和协同创新;加强试点探索辐射区域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工作。

 

三、夯实工作基础

目前,河北邯郸,江西省科学院,江苏宿迁、连云港、常州、镇江、张家港、盐城,云南省等9个人才驱动中心在陆续启动运行的基础上,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和工作开展。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积极落实依托单位、办公场所、人员配备等条件支撑保障,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探索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以及人才驱动中心运行管理模式。二是确定重点领域需求与问题。梳理当地产业状况,深入走访调研,收集企业提出具体要求,凝练产业共性问题,明确当地对人才和技术的确切需求。三是确定工作开展内容。各地精心策划,分领域组织和设计了专题报告、产业状况与政策宣介、专家成果发布、交流互动、赴企业实地考察与洽谈等具体工作。四是确定服务专家。各地从科技部人才中心通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人才、相关单位推荐、微信推送,以及专家库筛选等方式遴选的专家中,确定了百余名专家,加强与供需双方的沟通协调,积极做好后续跟踪和服务工作。

 

四、服务模式与成效

人才驱动中心建设逐步开始产生实效和发挥作用,先后已组织130多位专家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与百余家企业进行了深入接触,促成人才与技术合作40余项,还有多项在进一步商谈中。江西省科学院人才驱动中心注重加强省内外专家的交流与衔接,组织专家组赴赣州、宜春、万年、新余、抚州、景德镇等地区开展创新服务工作,并把柑橘黄龙病防治、新能源汽车锂电关键技术、红豆杉资源开发等工作纳入到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计划。常州人才驱动中心采取技术经纪人模式,并借助“天天518”科技服务平台和微信等,已联动服务企业900家次以上,征集需求上百项,发布成果近千条;4位“工业4.0”顶尖专家联合了近10家科研单位组成高层次专家攻关小组,为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实施“数字化工厂”项目制定成套解决方案,该项目也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项目。镇江人才驱动中心加强与专家的沟通协调,把专家与企业的对接作为日常工作,累计为几十家企业进行了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对接,促成与国内一流海工装备高校、院所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张家港人才驱动中心制定《关于推进“万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操作细则》,明确经认定后的“万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可享受最高50万元的资助,现已建立了2个万人计划专家工作站。盐城人才驱动中心协助市科技局制定出台了《盐城市“515”人才引进三年(2015-2017年)行动计划》,设立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专项,对人才驱动中心牵头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每一个人才项目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经费支持;同时正在统筹整合相关科技中介服务资源,探索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模式。连云港人才驱动中心采用“一中心三站”模式,统筹“中心”和“站”的布局与建设,聚焦新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三大产业集群开展工作;开展“高企走进校院所,协同创新转成果”系列对接活动,新发展校企联盟64家;举办产业创新跨国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论坛。宿迁人才驱动中心注重与本市产学研工作紧密结合,一年内引进了51名博士与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其中15人入选省“双创博士”计划。邯郸人才驱动中心通过专家加强与其所在单位的交流,推动了本地区重点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与石化、钢铁等领域知名院所和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云南省人才驱动中心致力于“搭平台、建机制、选项目、促对接”,统筹开展人才与技术对接、创业辅导、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等工作;协助组建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七大平台专家委员会,组织第二届科技入滇300多项科技人才需求对接。

 

 

五、初探感受

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人才驱动中心建设工作得到了较好发展,广大专家、企业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对人才驱动中心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寄予了更高期望。一是地方需求旺盛和需求层次高。各地对人才驱动中心需求很迫切,已建的踊跃,未建的纷纷提出了建设需求。地方产业科技问题,有相当部分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通过人才驱动中心这个平台能较好地挖掘和凝练并有望解决。二是科技人才积极性高。科技人才普遍反映,通过人才驱动中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自身科研与产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升了科研能力,并调整和开辟了新的科研方向。特别是跨领域和跨学科的交叉,以及地区内外专家之间的交流,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交叉领域的合作。三是人才驱动中心运行方式有效。各方认为,人才驱动中心积极探索了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更加有效的模式,提升了效率和效果,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具有专业化、长效性、全链条、开放式和网络化等优势,更加有利于集成人才、资金、成果、平台和资源等创新要素,为地方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四是推动地方产业和企业发展。通过人才驱动中心平台,专家们帮助企业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明确了部分问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长期合作;为地方产业发展提出了决策咨询和指导意见;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等咨询把关和推进落实。五是人才驱动中心逐步形成鲜明的特点。在功能创新方面,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助力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在组织创新方面,促进人才、知识和信息流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创新组织构成的网络节点之间顺畅流动,形成多样化创新网络;在管理创新方面,努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要素高度集成的“科技超市”,实现模块可定制、可复制、可扩展;在服务创新方面,消除科技和产业信息不对称障碍,实现“互联网+”新业态精准服务。

 

六、建设展望

下一步,科技部人才中心将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会同各地方和单位继续加强人才驱动中心建设工作的探索,及时总结调整和适时推广逐步形成科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新型服务平台。一是围绕区域发展加强人才驱动中心总体布局和设计,努力形成创新服务网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和特色,把人才驱动中心做得更强、更好、更实。二是加强人才驱动中心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研究与设计,加快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收入分配激励、国际人才与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结合,以及公益性和市场化、区域性和行业性等不同类型人才驱动中心的制度,形成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人才驱动中心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PPP混合所有制模式,建立虚实结合的运行模式和理事会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并构建会员制服务体制和项目经理制度。三是提升人才驱动中心的支撑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创新驱动科技人才资源中心”,并推进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快开放式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和线上对接与线下交流相结合。探索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协作单位,共同开展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服务。


    作者系科学技术部人才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