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女“领军”谈科技原始创新
作者:朱广清时间:2016-03-21 11:10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记者手记:她们都有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有的立足医学科学前沿,利用“基因打靶技术”揭示人类疾病发生的奥秘;有的深耕古地震原野,探索关乎人类福祉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有的植根我国中草药天然宝库,令西方媒体为欧美更年期女性探询医治良方;有的将攻关目标锁定取代进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一决高低;还有的为我国高速铁路运行安全与应对突发故障研发的仿真模型,同先进国家同类技术产品异曲同工。3月里接连几个春日,本刊记者走向这些女“领军”,走向她们的心灵深处,聆听激荡在她们胸中的强者之音——“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是颠覆性技术产生的根基,需要科学工作者安安静静地潜心探索”;“作为一个团队负责人,困难还是挺多的,一般情况下我不是很愿意讲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创新是做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因而我们的社会要宽容失败”;“一个科研团队的帅,要有海量胸怀”;“在困难中,我看到的往往是机遇”……

 

1.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

杨晓: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源头

学术档案

    杨晓,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主任。长期立足国内,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小鼠条件基因敲除技术体系,系统地研究了TGF-β/Smad信号通路维持组织稳态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揭示了该信号通路失调导致组织稳态失衡与疾病发生间的因果联系,发现和阐明了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人类相关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动物模型。在《细胞发育》(Developmental Cell)、《干细胞》(Cell Stem Cell)、《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论文引文索引”(SCI)杂志收录论文和综述130篇(IF=883)。截至2014年11月,“论文引文索引”(SCI)引用4190次,他引3725次(H指数30)。截至2015年12月,“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引用7449次。主编和参编国内外专著13部,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各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署名第五)。曾经荣获“JALAS国际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 “求是杰出青年奖”,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4年、2015年中国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高被引学者榜单。目前兼任《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多种国际知名科学期刊编委。


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主任杨晓登上领奖台,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TGF-β/Smad信号通路维持组织稳态的生理功能和机制》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利用基因打靶技术揭示疾病发生奥秘

   “1996年秋,我的导师黄翠芬先生争取到一个国家外专局公派出国名额,送我到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糖尿病、消化道病和肾病研究所学习基因打靶技术并进行合作研究。”3月里一个春日,杨晓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讲述了她的科研历程。

    1999年3月,杨晓回到祖国,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基因敲除技术,是目前在哺乳动物整体水平上研究组织稳态维持机制的最佳技术。杨晓及其团队在国内最早自主研制了种类最多的组织特异性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创建了70多种新型遗传修饰工具小鼠和人类疾病小鼠模型。如今,这些工具小鼠以及小鼠模型,已先后赠予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在内的国内外100余家实验室。

    杨晓与同事围绕组织器官发育及其稳态维持调控机制这一科学问题,系统地研究了TGF-β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组织稳态失衡和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TGF-β通过调节脑血管内皮-周细胞、血管内皮-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血管组织稳态,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2011年《细胞发育》(Developmental Cell)上。该杂志同期评述称,这些“激动人心的深刻见解(exciting insights)”引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她们还发现TGF-β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组织干细胞过度动员和细胞过度增殖,与其他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如PTEN缺失协同引发皮肤癌、食管癌和胃癌。此外,她们还发现TGF-β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终末分化细胞结构和功能紊乱,导致心肌肥厚、骨质疏松、动脉瘤等疾病发生。在分子机制上,她们首次报道了一个转录水平上受TGF-β抑制的miRNA簇,发现TGF-β可通过抑制一类促心肌肥厚的miRNA维持心脏稳态,并证明TGF-β调节的miRNA可作为心肌肥厚有效的治疗靶标,为理解TGF-β信号维持组织稳态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新的表观遗传机制。

 

期待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

    就在这次采访中,杨晓深切地表达了与30位生命科学领域院士共同的心声:

“发育与生殖为前沿学科,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加强发育与生殖研究,是我国抢占生命科学制高点、推动重大知识创新的需求,可望为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及干预提供靶点和关键技术手段,为改良农业动植物的生产性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

    30位院士在建议中提出,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发育与生殖研究”列为基础研究的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科技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这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在过去10年间给予了持续稳定支持。在该计划支持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和重要研究进展,储备了大批研究人才,形成了可持续创新能力。然而,“发育与生殖”重点研发专项立项申请至今尚未获得批准,使得我国发育与生殖前沿方向的布局和推进面临不确定性,也将使国家前10年投入的回报大打折扣,严重影响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就在30位院士向国家提出建议之际,香山会议第S30次学术讨论会2月26-27日在北京举行,杨晓同与会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一致呼吁:尽早立项和启动“发育的遗传与环境调控”重点研发专项。

    杨晓恳切地对记者说,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是颠覆性技术产生的根基,需要科学工作者安安静静地潜心探索,而稳定的长期经费支持必不可少。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

2. 刘静:古地震研究与地震预测关乎人类福祉

学术档案

    刘静,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仅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展与成果为例:1.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第三纪盆地的地层实测和古海拔高度反演;2.采集了多个花岗岩岩体热年代学/高程剖面,确定高原东南边界扩展方式和时限;3.确定了澜沧江-怒江-金沙江3个主干河流的万年-百万年下切速率;4.揭示了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同震滑坡的搬运过程。已取得的主要阶段成果:1.利用第三纪沉积盆地中古土壤碳酸盐结核的氧同位素的丰度特征来重建含古土壤结核地层形成时的古海拔高度。2.发现高原边界抬升侵蚀速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此外,发现沿澜沧江干流也存在大尺度区域上的差异性,代表三江地区地形属于非稳态的过渡型地形。3.利用基座阶地的拔河高度和阶地年代来限定千年到百万年时间尺度河流下切速率以及其时空分布样式。4.在金沙江虎跳峡上游,发现大型古河道洞穴中处于胶结状态的古河床沉积砾石,分别高出现今河床500-1500 米。由此,金沙江如果曾经发生过袭夺和河流反向,那么这一过程应该早于13(Ma,百万年),而不是第四纪。5.该项目研究阶段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篇,其中“论文引文索引”(SCI)检索论文6篇,“工程索引”(EI)检索论文3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论文2篇。


“古地震研究与地震预测,关乎人们生命与财产安全,关乎人类福祉”。刘静这样诠释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意义。

 

反演汶川地震与古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持续时间比通常长出许多——达120秒左右,且受破坏最严重地区不在震中汶川,却是彭州、什邡、绵竹和北川一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当时尚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从事古地震研究的刘静,与一批科学家组成野外地震调查组奔赴实地勘察,最终,她们将地震原因,剑指龙门山断裂带!

    刘静曾对媒体发表见解说,这次地震究竟发生了几个破裂,无法从地震波型上直接看出,需要对数据进行反演,也需要实地勘察。她们发现,除在实验室分析推测的龙门山北-东走向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发生破裂外,还有两条断裂带参与活动,沿此断裂带的房屋破坏倒塌,其程度尤为严重,这显示出平常不出露地表、具有隐伏性的盲断裂活动,在地表表现为地震生长褶皱。

    “由于一些断裂在地表早已没有明显特征,在地震中断裂再次显现,因而及时找到它们将有助于指导灾后重建,避让断裂带,减少将来有可能造成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在古地震研究中,刘静可谓成果卓著:在美国圣安德列斯断裂研究上,她曾多次得到古地震事件同震位移量的精确值,为目前世界上最长古地震位移系列;在探索人工逐层剥离式开挖三维探槽技术恢复被错位的微地貌立体几何中,她突破了常规古地震研究方法;在海源和阿尔金断裂上,她揭示了高分辨率韵律性面状展布地层以及丰富的古地震错动变形样式,其清晰的地层证据和古地震长序列为国内首例,被认为是为中国古地震研究树立的一个样板。

 

不惑之年有困惑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军,困难还是挺多的,一般情况下我不是很愿意讲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然而,刘静还是真诚地向记者讲述了尚未厘清的一些困惑。

    “第一,尤其是基础科研,宽广视野下的自由探索,是科学工作者的天职。可是,如果将课题做大,就要直面自由探索的‘自选’动作与团队及同事间‘规定’动作的协调问题,而这又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首先要逾越的问题”。刘静如是说。

    “第二,我所带领的团队是个立体团队,自己有科研项目,要带领团队中的年轻同事做项目,还要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做课题,那么这样的团队究竟怎样带领才更有利于他们成长?”刘静坦言,对此她还没有丰富的经验。

    “第三,我会很用心、很负责任地带领团队,然而作为领军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自身科研的进展,那么,该如何取舍又怎样把握这个‘度’?”

面对这些困惑,刘静对记者说:她只能慢慢探索。

    在接受采访中,刘静表达了对改善创新环境建设的渴望。她说,对一个团队的领军而言,有3个条件应该最很要:一是科研经费要有稳定的长期支持;二是领军对团队规模的承受力需考虑;三是科研人员的收入不能过低,以便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


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团队负责人

3. 高秀梅:路透社记者探询中草药医治更年期良方

学术档案

    高秀梅,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团队负责人,天津中医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2年入选“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中药复方药理与中医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的研究,在《中风》(Stroke)、《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更年期》(Menopause)、《毒理学与应用药理学》(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民族药物学》(J Ethnopharmac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引文索引”(SCI) 收录论文若干篇;主持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与其他教授合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研发中草药新药3项已获临床批件。代表性科研成果为,基于雌激素样作用的中草药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构建了来源于中草药和复方的植物性雌激素研究平台,以及基于临床-基础-临床的现代创新中草药研制思路和途径,创制了基于雌激素样作用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中草药复方,为天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中草药复方的创制提供思路和方法,为雌激素依赖的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手段。补骨脂减毒研究结果为含有补骨脂的复方制剂二次开发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项技术应用于“壮骨关节丸”、“青娥丸”、“荷丹片”等中成药的减毒工艺中,促进了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


“我原本是心内科医生,然而在读研究生实习期间,跟随一位主任医生查房的那次经历,让我对研究女性更年期疾病发生了兴趣——面对一位冠心病症状明显的患者,那位主任医生竟当即推翻了原先的冠心病诊断,让她去医治更年期综合征……”天津中医药大学常务副校长高秀梅,就这样开启了治疗更年期疾病的探索历程。

 

来自美国纽约的电子邮件

    2011年11月 30日,高秀梅收到路透社记者Amy发自美国纽约的一封电子邮件——这位负责健康科学报道的记者注意到高秀梅的科研成果,拟为欧美更年期女性探询中草药医治良方。

    有研究显示,欧美女性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亚洲女性。另据估计,全世界处于绝经期的女性数量,将从1990年的4.67亿增长到2030年的12亿。

    Amy在电子邮件中,一连请教5个问题,期待尽快得到答案。

    诸如,您在研究中使用的中草药治疗方法,是特意为这个研究而做的准备,还是目前的加味青娥方实际上已经市售,包括中国以外的其他女性也可购买到?测量使用的绝经期生存量表(MENQOL)“生理维度”包括哪些类型要素?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早期主要见诸血管舒缩症状、情绪改变;晚期则可见骨质疏松、记忆力衰退、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以及内分泌、代谢、免疫、泌尿等全身各系统疾病。

    既往,率先在欧美兴起的更年期激素疗法,曾风靡半个世纪之久。然而,临床研究显示,长期应用这种疗法,增加了乳腺癌、心血管疾病、中风、血栓病症的发生率。正是基于对激素疗法潜在危险性的认识,人们开始转向补充与替代疗法。

    潮热汗出,为更年期一种主要症状。对于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雌激素不足而致;我国传统医学则将病机主要归结为肾阴虚。然而,临床研究证实:滋阴补血中草药复方虽能改善更年期生存质量,然而对潮热盗汗症状无明显作用。2010年,高秀梅课题组“颠覆性”地提出了更年期潮热“从阳论治法”,指出阳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病机,温补肾阳法也是治疗该病征的方法之一。

    本刊记者问及此法医病的灵感来自何处,高秀梅笑谈:对我国古代医学这个宝库,我们永远“跳不出如来佛手心”。她说,我国经典医书《内经》等始终贯穿“人以阳气为本”的思想;作为古今补肾良方“青娥丸”,它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方》,从祖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启发,高秀梅开始探索以温补肾阳为主的方剂——加味青娥方,并设计了随机、双盲、对照等临床试验……

 

崇拜屠呦呦已有20多年

    2015年12月10日,获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登上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科学奖奖台,为世人瞩目。然而,高秀梅崇拜屠呦呦已有20多年。

    “由于与屠呦呦同在中医药领域,因而上个世纪90年代我便在一个展示资料上认识了这位前辈。”高秀梅说,令她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为了研究青蒿素,当年屠呦呦将她年幼的第二个小孩送回家乡由家中老人照顾;为观察青蒿素治疟疗效,屠呦呦曾因试喝青蒿素制剂而患肝炎,为化学成份导致的肝损伤……

    高秀梅说,女科学家通常比男性付出更多,更有担当意识,她们背负社会、事业和家庭3种责任,她们中的成功者可以说无一例外均在这3者中平衡得比较好。她说,创新是做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因而我们的社会要宽容失败,而科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带领学生获得真知与体验,导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规避一个个风险。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入选者

4. 郑帼:科研团队之帅要有海量胸怀

学术档案

    郑帼,“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入选者,天津市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天津市纺织品应用化学推广中心主任,天津工业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天津工大纺织助剂有限公司总经理,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开创了我国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的系统理论,建立了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分形分析的理论模型,开发出系列高性能纤维助剂和不同用途的界面处理技术,通过对纺织助剂、纤维结构性能的系统深入研究,将材料科学、纺织工程、精细化工、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了纺织材料界面处理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一体的突出代表。目前,已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科研经费8000多万元,获省部级发明及科技进步奖励27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家及省部级推广新产品5项,并成功地将3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率领创新团队在天津滨海新区参与了国内最大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可年产纤维处理剂3万吨,原料单体1.7万吨,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科链和产业链,为天津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中试车间和产业化平台。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指导博硕研究生40余人。


1982年,郑帼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天津纺织学院,被分配到北京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科研生涯。两年之后,她调回母校纺化系纺化研究室,开始了科研与教学生涯。

 

取代进口产品是攻关目标

    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化纤工业大发展时代,涤纶、腈纶等一大批化纤厂房拔地而起并陆续投产。然而,绝大部分设备都是从欧美和日本进口,诺大的化纤生产助剂(油剂)亦几乎全被进口产品垄断。“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拥有自主研究的高质量、低价位纺织助剂呢?”郑帼决定与进口助剂一决高低。

郑帼告诉本刊记者,高性能纤维离不开助剂。她说,助剂的作用,犹如洗发液与护发素之于头发,它对纤维细丝起着抱合、抗静电和平滑作用。由于助剂这种油剂需在纤维染色环节洗去,因而它需具有很好的可洗性。她强调说,助剂被称为“工业味精”,虽为纤维生产的附属原料,然而它的重要性在“一票否决”,譬如,纤维可纺性不好的问题,大多出在助剂配方上。

1989年,纺化系成立新型纺织助剂厂,郑帼被认命为副厂长,负责纺织助剂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管理工作。这个厂研发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涤纶高速纺后加工油剂SL-240。郑帼携带它们到多家工厂反复做应用实验。经过几十次调整配方,助剂各项指标终于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加之价格优势,这种助剂很快打开了北方市场。

“助剂没有通用性”。郑帼对记者说,接下来她们参与了腈纶干法纺丝、纺纱助剂研发。历经半年时间的日夜奋战,这些科研成果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美国杜邦公司的产品。

涤纶高速纺POY助剂的研发,令郑帼刻骨铭心。初次实验失败,使她压力山大。连续90天,她白天带着调整过的配方到40千米之外的天津石化做实验,晚上根据实验中的问题调整配方,边试边调,连续作战,最终这项科研成果取得成功,将国外产品挤出天津石化市场。而后,“涤纶短纤油剂”研发成功,在天津石化和洛阳石化市场替代了德国、美国、日本同类产品。

 

帅才要具备两“商”与4种能力

    郑帼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70多种。不仅于此,她还通过P-NMR分析定量计算出抗静电剂中磷酸酯的单脂和聚磷酸脂含量,解决了以往助剂组成分析中化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首次将分形理论和方法用于表征助剂在纤维表面的铺展状况,在从微观角度揭示助剂与纤维亲和状态的同时,还可直观地评价纤维表面助剂的形貌特征,为减少助剂在线试验的风险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在郑帼看来,一个科技型企业要成功,一定要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这就要求科研团队的领军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住失败,且多年执著于“一件事”;不仅于此,还需具备两“商”与4种能力。郑帼说,一个团队的帅,要有海量胸怀,不仅要有智商——搞科研完美,更需要情操与情商,不贪财、不图利,为团队每一个人着想才能凝聚人才。天时地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和。

说到企业的愿景目标,郑帼表示要建设全国最大的纺织化纤助剂研究、开发与生产中心,力争实现全国助剂市场国产化。


5. 赵红卫:在困难中往往看到的是机遇

学术档案

    赵红卫,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铁路总公司科研及铁科院科技研发项目或课题多项,依托高速铁路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功地研制了高速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台和牵引控制系统在线测试平台,在国内首次采用嵌入式仿真软件控制模型实现了动车组控制与诊断功能测试,建成了集软件设计、诊断、通信性能测试、功能测试为一体的研究和测试平台, 为高速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软硬件提供了技术开发手段和仿真验证环境。带领项目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主要成果包括自主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硬件和全套控制系统软件,自主化CRH3型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经过了方案设计、功能需求分析、接口分析、故障导向安全分析、软硬件详细设计、硬件制造、软件编码、实验室软硬件联调测试、装车例行测试、正线动静态测试和载客运行考核,其自主化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功能、性能和技术指标满足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技术指标要求,自主化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


近年来我国铁路跨入高速时代——高速动车组已超过800列;快速客运网已达2.5万千米,其中时速200千米及以上客运专线7000千米以上,这为运行安全与动车组管理检修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赵红卫及其团队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可望解决其中很多难题。在一系列难题的攻克过程中,赵红卫对记者说,她在困难中往往看到的是机遇。

 

与先进国家仿真模型异曲同工

    赵红卫及其团队研发的“仿真模型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是一项原创性科研成果。据考察,这项成果与先进国家同类仿真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往,行进中的列车特别是高速行进中的列车如果发生故障,受实际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准确定位其故障原因,更难于及时解除故障。如今,赵红卫及其团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可于此大显身手:根据行进列车现场发回的故障信息与列车状态信息,仿真平台可快速模拟现场、快速定位故障发生原因,进而对列车根据预案所采取的保护和限制措施进行分析验证,并由此确定故障排除措施。这款半实物仿真平台自投入运行后,即多次对武广线等运营列车发生的故障,经模拟复现-准确定位故障原因,而后及时地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赵红卫告诉记者,这种仿真模型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还是一种有效的高速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设备性能测试和分析平台,其功能包括根据高速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试验需要,实现对通信网络及协议、控制电路、控制逻辑等关键技术和控制工作流程的仿真试验、功能验证、安全性评估,并且提供开放接口支持与其他实物子系统进行联调试验,还可用于司机操作人员培训。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为高速动车组神经中枢系统,列车的控制、监视、诊断与保护,是动车组的核心系统和关键技术。”赵红卫介绍说,早在“仿真模型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研发前,她与团队曾先期研制出高速动车组远程故障诊断与地面复示系统。犹如为行进中的列车安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该系统采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凭借车载无线传输装置和地面处理系统,可对列车实现动态跟踪监控,提供远程专家技术支持与故障应急指导;通过数据积累分析,还可为动车组整体工作性能与寿命优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手段。

 

“在国际学术舞台拥有话语权很重要”

    2013年2月,赵红卫获准担任国际铁路联盟(UIC )数据与通信专业组组长。这是国际铁路联盟首次由欧洲以外人员担这一职务。由此,赵红卫在该专业组主持了多个技术标准的制订与修订。

    “在国际学术舞台拥有话语权很重要”。赵红卫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中国铁路与欧洲铁路互联互通,相关技术标准必须先行。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这对我国进一步了解相关国际标准并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与修订,使我国在技术标准制订方面从跟随成长成为主导,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详尽了解国外先进技术研发趋势,对我国未来铁路相关体系规划、系统集成、技术研发等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也为我国研制设备出口走向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