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四议
作者:王通讯时间:2016-05-18 17:44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创新创业的不同激励方式

◆人才激励的“众创空间”

◆领导者如何落实激励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今年3月21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而颁布的重要文件,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释放巨大的人才潜能具有重大意义。现就人才发展激励机制这个问题谈四点认识。


一、创新创业的不同激励方式

创新与创业是中央文件中特别强调的内容。第21条,特别讲到要“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这是个大问题,涉及到激励机制改革如何深化。文件对于激励机制的建立与深化,与以往相比,多有突破。例如对研究院、研究所的人才和领导者可实行“产权激励”、“股权激励”等,都是过去文件中所没有的,需要认真研究探索。

我认为,创新与创业有不少不同。所以我们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者人多,前者人少。创新这个概念,内涵较广,大家在理解上也相对宽泛一些;创业则相对较窄一些。因为创业需要较为复杂的条件,与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在激励青年一代上,总的是应该倡导创新精神。 对于正在读书、缺少经营能力和必要资金的学生,应该掌握实事求是的原则。或者说,对于创新与创业的激励,应根据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方针。当前有的地方盲目鼓励在校学生贷款创业,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应引以为戒。对任何一种事情都不要一阵风,而要扎扎实实,平稳推进。惟有如此,才算真正懂得和把握好了激励的真谛。


二、人才激励的“众创空间”

在22条中,文件指出要“总结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什么要在关于讲人才激励的段落里讲“众创空间”?很多人大概不明白此中深意。因为过去一讲激励就是经济、物质方面的支持、奖励等,不会讲到“空间”。我看了一些国外的资料,发现“众创空间”乃是一个事关创意能不能转化为创新创造成果的大问题。“众创空间”,从学理上讲叫“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你的家庭,第二空间是你的单位,但是这两个地方都不便对一些事关创新创造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只有寻找利用其他另一种空间,才能够达到深入探讨的目的。

在美国,第三空间的物质化叫“咖啡屋”。咖啡屋是喝咖啡的地方吗?既是又不是。说是,因为那里确实有咖啡喝;说不是,是因为那里不仅喝咖啡,还要进行更为重要的交集活动——交流思想,交换观点,思想碰撞,信息互通等。

我查过咖啡历史,发现咖啡屋里曾经产生过许多意想不到的伟大创意:英国皇家协会、法国百科全书派、美国纽约股市等,都是在咖啡屋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在布鲁塞尔的咖啡屋诞生的。这说明,咖啡屋是一种人才的“交集”之地,包括思想、资金、能力等的交集,这对于创新创业意义重大。

可是,当前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对“第三空间”远未引起重视。我们国家的创新者,就像大海里的一个一个孤岛,谁也不理谁。从这样一个意义上说,学习好文件,领会好精神,多创办一些“创客空间”,也是对创新创业的激励。


三、领导者如何落实激励

文件讲激励,处处都很实在,都是一些具体措施,便于掌握操作。但是,在基层具体贯彻过程中,又容易变成空泛的口号。根据以往经验,这一点特别应该引起重视。

请问,创新是能够号召出来的吗?不能。首先我们的员工必须有意愿、有能力。其次,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真正能够创新、创业的人是很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大家动起来?国内的做法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大一样。例如美国硅谷的一些企业领导,更加注意建构一个能够使员工发生创新行为的架构。也就是说,领导者最好成为一个“创新的架构师”。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乔布斯,他对于自己公司的办公场所如何设计就尤为上心,每次设计办公楼,都要求把厕所放在楼道的中间。这是为什么?还是为了“交集”。放在中间,各类员工就自然见面机会多。见面机会多,交流、交集机会多,创新思想与行为就更容易发生。我觉得,“构架创新”比号召创新要来的更为有用、有效。


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无论是体制建设也好,机制建设也好,均属于制度建设问题。所以,激励机制改革,归根结底还是要把人才制度建设好,让制度发挥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作用。有学者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制度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鼓励生产与创造的,一类是鼓励分配与享受的。好制度与不好的制度,其分水岭就在这里。

我曾经归纳出世界历史上的10个好的人才制度,个个都与鼓励生产、激励创造有关。长期盛行于国内的分配上的“大锅饭”制度,就是鼓励不干活、少干活的。这种制度激励的是“分饼”,而不是“造饼”,实际上消解的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拖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后腿。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一等人才难以获得一等报酬,国际人才难以获得国际报酬,造成人才外流。这就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需要好好学习文件,深化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文件必须联系实际动真格,而不能走走过场就完事。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