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精神铸就的丰碑
作者:朱广清时间:2016-10-26 15:37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2016年10月19日凌晨,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与陈冬将驻留“天宫”30天,一同完成此次航天任务。按计划,2017年4月,我国还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1,与天宫-2对接,验证在轨加注技术,从而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二阶段任务,为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就在今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60年前的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

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航天事业成长时期,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英才继续创造辉煌;新时期,新一代航天高层次科技人才群英荟萃,为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60年间,我国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打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培育了一支英雄的队伍,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1990年5月,聂荣臻元帅亲笔书写了24字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正是在中国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航天人在探索中创新,在拼搏与奋斗中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07年10月19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整装待发之际,我如约拨通西昌“嫦娥”发射场电话,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这样诠释我国的深空探测第一步:“较之美俄探月行动,我国探月工程虽起步晚,然而起点高,譬如‘嫦娥’探测系统的有效载荷与后续发展以及测控系统等,均具中国特色。”“‘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迈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亦是继‘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后我国航天史上第三个里程碑,是在科学、技术与工程上初步构建我国深空探测能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嫦娥’探测最邻近地球的天体月球,在科学、技术与工程上具有特殊意义,亦是在为人类和平利用空间资源特别是为人类长远利益,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我国“神舟”号飞船与“天宫”号目标飞行器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其中就有“北斗”导航卫星的贡献。2011年5月“北斗”学术年会期间,我曾采访时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他向我讲述了当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时,曾亲历的“要不要建设我国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一场争论。当时有种观点认为,美国GPS已是一种成熟技术,可“拿”来使用。我国资金有限,无须另行建设。然而,如果没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卫星,我们将永远受制于人!戚发轫说,最终,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我国“863”计划倡导人之一、著名航天专家陈芳允于1983年提出一种不同于GPS技术路线的双星定位理论,用以解决在资金困难时期构建卫星导航系统的难题。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戚发轫如此强调我国“北斗”的重要意义: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与中国的“北斗”,将永远是竞争的态势,我国独立、完整、可靠、自主地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念不能动摇!

探月工程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英雄壮举,其科研团队被誉为“万人一杆枪”,对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领军英才有效领导这支团队取得集体成功的秘诀,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曾在2008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这样对我说:“嫦娥”探月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旨在以重大工程牵引和带动科技、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当时,探月工程领导小组提出“四出”要求,其中“一出”即是出人才,其他“三出”为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实际上,这是以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培育人才。于是,国防科工委牵头,探月工程旗帜下齐聚了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各路英才。中科院负责确立科学探测目标及探测装置研究等;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火箭与卫星研制;解放军总装备部则需监控“嫦娥”,做到看得见、跟得住、控得好……那么,怎样让“万人一杆枪”的团队万无一失、有条不紊协同作战?栾恩杰概括说:要善于把“水”变成“泥”,才捧得起,而这需要“粘合剂”。他说,对于探月工程任务,我们遵循当年周恩来总理对研制“两弹一星”的要求:“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具体地说是8个字:总指挥、总设计师,各级领导以及各单位主要行政领导,要求做到“滴水不漏”;工程人员、设计人员、检验人员及相关人员,要求做到“精雕细刻”。“嫦娥”奔月,不仅轨道复杂,卫星在奔月轨道需飞行5天到达38万公里太空被月球捕获,尔后绕月飞行;而且卫星仪器设备需“三体定位,即“嘴巴”(信息传输)对着地球;“眼睛”(探测系统)对着月球;天线(能源设备)对着太阳。那么,这支团队便不允许失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一定要团结协作,一定要勇于探索善于攻关,一定要不怕困难,一定要技艺精湛,一定要有创新这种时代精神!

正是在中国航天伟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在运载火箭方面:今年第四季度,中国大火箭长征五号将迎来首飞;长征八号也将完成研制并首飞,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已突破。

在载人航天方面: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

在深空探测方面:“嫦娥”五号2017年前后发射,从月球采样返回;“嫦娥”四号2018年前后发射,首次挑战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还将向火星探测方面发力: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已获国家批复立项,计划2020年飞向4亿公里外的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

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是高歌猛进、力创辉煌的60年,而由中国一代代航天人积淀形成的深厚博大的中国航天精神,铸就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永久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