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奋力敲击着宇宙大门
作者:庞 丹 粟好愿时间:2016-11-23 15:44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人物档案

张庆君,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是我国航天器总体设计及卫星遥感领域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教育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为我国光学和微波遥感卫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十余项,并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气质儒雅,风度翩翩”,这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从事航天事业23载,从载人航天到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SAR卫星,从普通设计师到飞船和卫星副总设计师再到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始终躬耕不辍,不断爬坡过坎,奋力敲击着宇宙的大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

“勇于创新,战无不胜”,每当提及这位在浩瀚苍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航天名将,所有人都不禁竖起大拇指。一路走来,张庆君成功主持研制了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海洋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高分三号卫星等多个航天型号,造就了我国卫星遥感领域一个又一个创新和辉煌:

他成功主持研制了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遥感卫星资源一号02B星,打破了国外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垄断;主持研制了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开创了我国卫星遥感新领域,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数据垄断;主持研制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被国家领导人喻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为中巴友好做出了贡献;主持研制了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谱写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新篇章

用“年少有为”来形容张庆君最合适不过了,他从36岁起就开始担任遥感卫星总设计师,是当时我国航天界最年轻的型号总设计师。如今的他,不仅是我国多颗遥感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创造了许多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而且成功入选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成为航天领域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曾经有人问他,从事航天事业20余载,其中挑战不断,坎坷无数,为什么会如此充满激情,执着于开拓和创新?为什么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从初入航天的毛头小伙到战无不胜的沙场老将,这位年仅47岁却已经战果累累、光环无数的航天战士谦虚地笑了笑,答道:“源于热爱,不忘初心。”


一颗明星,回馈天道酬勤

2016年8月,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我国高分三号卫星发射成功。从2012年型号立项到成功发射,高分三号整个研制过程历经4年。4年对于一颗从零起步的微波遥感卫星来说,时间并不算长,况且,张庆君掌印的团队还要不断寻求突破,渴望走向“极端”。

高分三号卫星整星重2.8吨,有效载荷1.4吨,占比50%,这创下我国低轨遥感卫星平台载荷比的最大记录。以此为标志,高分三号的研制难度以“跨越”的方式提升了上来。研制难度如此之大,张庆君却知者无畏。“能为民用系统研制出一颗高效便捷业务化应用的卫星,那是航天对于国民的贡献。”张庆君说,这股动力一直托着他不断前进。

张庆君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断创新开拓,高分三号卫星的研制也不例外。

高分三号是我国第一颗大尺度、大翼展卫星。为了实现卫星功能的要求,保证卫星的成像质量,高分三号上的天线长达15米。然而如何研制,对工程设计、研制、试验验证、定姿定轨和在轨运行稳定性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让张庆君刻骨铭心的是,在研制过程中,15米长天线的平面度要保持在几毫米之内。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张庆君解释说:“这就相当于在我们15米长的墙面上,最多只允许出现几毫米的小凸凹。”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如何攻关,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上。”在之后的无数个日夜里,张庆君和同事们将100多项设想预案研究完成,而后通过上百次的试验最终保证交出完美答卷。

这只是高分三号研制历程中的一个片段。事实上,整个高分三号卫星就是张庆君和他的研制团队不断突破自我之后汗水和喜悦的交汇。

“干就干出一个精品。”最崇拜牛顿等具有开拓性精神的科学家们的张庆君说,最不愿意做的事是“碌碌无为”“墨守成规”。张庆君说到也做到了。高分三号卫星不久之前在遥远的太空中传回首批影像图,这些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微波反射特征明显,其中包括北京首都机场、福建厦门、天津港、洪泽湖、黄海海域等多个地区。这意味着从此之后,我国可以用高分三号的12种成像模式同时对陆地和海洋成像,可以为我国紧急救援大大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国外微波遥感卫星的垄断,不再受制于人。

曾经有人对张庆君所从事的开拓性工作提出过质疑。当时的张庆君只是淡然地转过身默默走开。从那一刻起,张庆君暗暗下定决心——用事实说话。

天道酬勤。在张庆君“人生字典”里镌刻的这4个字让他和同事们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馈。当高分三号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虽然这只是高分三号在轨运行8年的第一步,但是团队成员们确实看到把很多事都藏在内心最深处那个角落的张庆君笑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也许,张庆君从来没也没有想到过,从小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他,因为一个消息改变了人生的整个轨迹。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大学毕业的张庆君从媒体中得知了这件事情。“搞载人航天,这得多需要勇气啊!”天生喜欢挑战的张庆君于是放弃了原本已经找好的电力系统收入不菲的工作,通过一纸简历,敲开了此后他几十年如一日所从事的航天事业的大门。

1993年的春天刚刚打过“六九”头。那天,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一辆老式吉普车把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庆君接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单身宿舍。从那一刻起,这个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子正式成为一名航天人。

那是张庆君正式走向工作岗位的第四个星期三,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把飞船系统18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之一的“神舟飞船图像处理话音传输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任务交给了年纪轻轻的他。

岁月难忘。张庆君回忆说,此后1000多个日夜,他把所有的精力浓缩成一个“铀”分子,让它在奋游中裂变。也正是凭着这股子立志创新的劲头和在校学习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很快张庆君便走完了原有理论和飞行器设计理论衔接的过程,铺平了他一展抱负的奋起之路。

1995年,张庆君负责的神舟飞船航天员话音处理技术总体设计方案在攻克了射频频率选定和图像话音编码等技术难关之后,终于浮出了水面。神舟飞船图像处理语音传输系统把天上地下连成一个整体,为我国航天通信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中从来没有过一丝丝懈怠的张庆君,在2005年初被任命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他推动着中国航天软件的工程化管理,把数字航天推向了一个新的应用阶段。

后来,张庆君成为我国资源系列卫星、海洋二号卫星和高分三号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这样,张庆君怀揣着最初那份懵懂的热爱,在航天界一干就是23年。

时光如斯夫,23年就在弹指瞬间。如今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张庆君回过头再看当初的那次抉择,他说没有那一次的笃定,也就没有之后他一次又一次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航天“战士”的生命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干航天时间越长,越觉得这份担子重,便对这份事业越是热爱。”谈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和走过的道路,张庆君感慨万千。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他的内心深深地眷恋着航天,并已经将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这份光荣事业。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当许多人还在为他主持研制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的喜讯欢呼、在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意义点赞、在为海洋二号卫星在轨稳定运行5周年庆祝的时候,这位航天战士已经抬头仰望苍茫寰宇,坚定地迈开步伐,开始了新的征程。

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挑战前所未有,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始终记得内心深处的梦想:他想带领团队,在航天国际前沿奋战,通过努力,为国人交出一份答卷,力争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发射GEOSAR的国家,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实现卫星遥感的重大技术跨越。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