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使命驱动分系列管理改革
时间:2017-01-24 15:02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简介:清华大学新百年重要历史使命为:到2020年前后,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进而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作为2012年首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单位,清华大学在2014年率先启动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综合改革。实施教师分系列管理,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全体教师切身利益,是综合改革中最难也最为重要的改革,因而清华大学把人事制度改革确定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启动,以此全面带动教学、科研、行政等各方面改革。


清华大学通过建立一整套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鼓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强调育人和科研并重,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一、分系列管理改革

教师分系列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教师分系列管理,改变单一评价考核机制和学术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教研系列教师准聘长聘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增强教师队伍活力,通过改革薪酬制度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建立“标准明确、权责清晰、评价公正、流动有序”的教师管理制度和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分系列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

1. 创新岗位设置,明确教师职业分类职责和发展路径

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根据岗位设置,将教师分为教研、研究和教学3个系列。教研系列强调高水平教学和高水平学术研究并重,实行“准聘长聘制”,设置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研究系列是以学术研究为主,重点支持研究团队的发展,设置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教学系列是以教书育人为主,主要承担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设置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2. 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学校和学科发展目标制定改革方案

围绕建设一流大学总体目标,学校提出了改革总体原则,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定相应改革方案:工科改革方案强调有利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科改革方案强调原始创新;文科改革方案强调有利于教师独立开展学术研究、有利于智库建设。各院系在学科调研分析基础上规划学科发展目标,在对教师的学术要求上与学科目标相对应,并制定相应的人才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同一院系内部也充分结合不同学科方向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和程序。譬如环境学院,提出到2020年环境学科整体水平需达到国际前15名,因此在各系列教师引进和晋升方面也参照这一标准制定改革方案。

3. 改革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对不同岗位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对教研系列教师重点考核其教学和学术水平;对研究系列教师重点评价其研究水平和在研究团队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教学系列重点评价其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学校在教师分系列改革中,特别强化育人导向。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教研系列教师至少有40%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等学生培养工作,另有不低于5%的工作量用于课堂之外学生教育和指导工作。通过这种约束,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并把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二、分类管理改革成效初显

2010年,清华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开始试点,在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形势基础上,围绕建设一流大学发展目标,于2013年和2014年相继出台了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经过了5年多时间,目前改革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1.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清华大学人才分类管理改革按“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分类考评”原则,对教研系列教师的支持和考评强调国际接轨。教研系列教师从助理教授阶段就必须独立从事学术研究;打破原有“博导”制度,助理教授可独立指导博士生;大幅提高新教师科研启动经费标准,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前沿创新研究。这些举措,增强了对杰出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了高起点平台。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许多院系按照国际通行模式启动了海外招聘工作。如化工系于2014年9月在美国化工学会专业期刊上发布招聘信息,经遴选委员会筛选确定了3名青年杰出人才作为候选人,20154月组织了校内面试,2名候选人最后被录用,并已于今年2月入职。201311月入职的电子系助理教授鲍捷,学校给予500万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并帮助搭建了独立实验室。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鲍捷在纳米材料新型超微型光谱传感器芯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以其理论开发的仪器,其性能优势在国际上最为先进,可广泛应用于科研、军事、健康、环境等领域,相关成果已于2015年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发表。

2.强化团队建设,提升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重视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清华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台压力容器于2016320日顺利吊装就位,计划在2017年底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确立了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全球引领地位。 

 

(清华大学供稿,朱广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