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精尖源头抓创新
时间:2017-01-24 16:4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若干所大学之一,是“九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主要成员;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3年,学校牵头组建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启动的14个中心之一。多年来,哈尔滨工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培养了一批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承接国家高、精、尖的大型科技项目,保证了科研实力始终居全国高校前列。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国家“2011计划”实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重大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形成了具有哈工大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一、重在创新人才超前培育

为突破制约学校基础研究发展人才瓶颈问题,哈工大结合学校总体人才发展战略,统筹学校各类资源,发挥综合效能,不断完善“高准入、高投入、高产出”人才建设体系,打造学校人才高地,培养领军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和稳定支持力度,重点在国家基金委优青、国家杰青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个方面进行超前培育,构建哈工大创新人才(团队)培育完整链条;深化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建立“教师岗位长聘准聘机制”,完善“优秀创新团队管理体系”,重点实施4项计划:《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实施计划》《哈工大基础研究杰出人才培育计划III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青年基金培育计划)》《哈工大基础研究杰出人才跃升培育计划》和《哈工大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团队)培育计划》,在宇航领域快速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形成了自由探索、鼓励创新的人才特区,产出了一批国内首创的标志性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层次领军人物,促进学校“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


二、加大创新源头建设投入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哈工大加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保持学校工科基础研究优势,提升理科基础研究能力;注重科研领域顶层设计与规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思想培育、理学学科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培育、理工医交叉学科领域创新项目培育、标志性重大研究项目培育,储备创新思想,建立哈工大项目储备库,构建哈工大创新项目培育完整链条;重点实施5项计划:《哈工大科研创新基金资助计划》《哈工大理学创新研究发展培育计划》《哈工大理工医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培育计划》《哈工大重点基础研究培育计划》《哈工大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培育计划》,加大自主科研经费对“大科学工程”的投入。


三、构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

全面依托人才、平台、成果等丰富的科研资源储备,哈工大在国防、航天、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为企业提供“4技”服务,努力打造学校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的“蓄水池”和“桥头堡”,全方位地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

1.建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点带面构筑覆盖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面向地方主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集中优势学科资源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支撑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以及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在黑龙江、宜兴、无锡、鞍山、常州、张家港、青岛建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广泛的企业“4技”服务工作相互结合,构成了覆盖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

2.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技术向行业转移——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空天研究院为实体,以面向行业产业领域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同时,与神华集团、中海油、一汽集团等10余个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技术转移提升行业技术能力;与黑龙江三大动力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全面促进动力装备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3.军民并举、协同发展——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与军工集团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引导学校军工技术入驻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4.牵头建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推进对俄技术引进、吸收和转移——联合了包括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5所国内一流高校,以及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远东联邦大学等15所俄罗斯顶尖工科大学,发挥地缘优势,共同推动中俄两国在科学研究、工程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方面合作,201362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综合大学联盟代表、青岛市政府共同发表《青岛宣言》,以哈工大青岛科技园为依托,共同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孵化,校企合作,建设阿斯图联盟中俄科技产业园。

 

(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稿,朱广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