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高磊:进社区下农村,为结核病防控提供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时间:2017-08-21 16:13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高磊,2009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获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当年,他作为“海外引进优秀人才”,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

回国组建课题组后,在较短的时间内,高磊就带领团队将研究工作带入正轨。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和团队承担了两项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聚焦我国结核潜伏感染控制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艰苦深入的攻关,初步阐明了我国农村结核潜伏感染现状,确定了重点干预对象,并开展了适宜国情的干预技术研究,为我国结核潜伏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和技术手段,为推动我国结核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2016年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期间,高磊所承担的项目,作为“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被制成展示视频,向国家领导人及公众展示。

“掌握准确的传染病疫情及其流行特征,是成功制定防治策略的前提保证。流行病学工作者就应该扎根基层,用及时、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服务国家传染病防控需求。”高磊这样描述自己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认识。

回顾归国8年的奋斗历程,高磊深有感触的说:“工作成绩和团队成长离不开单位的平台和前辈的指导”。

 

肩负使命,勇挑重担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活动性肺结核的现患患者有近500万,每年还有100万的新发病例。

健康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极少数婴幼儿或者免疫力低下者可能立即发病,绝大部分感染者进入长期潜伏感染状态,其中5%~10%可能会在随后一生中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由此可见,潜伏感染人群,是一个庞大的“患者储存库”。国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潜伏感染人群中开展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可以将发病风险降低60%~90%,因此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结核潜伏感染的预防性干预,是结核病防控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2050年基本消除结核病危害”这一全球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结核新发感染和潜伏感染的流行现状还基本不清,发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干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成熟的干预策略。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低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干预策略,我们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人群特征的筛查路径和干预技术。在此背景下,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前瞻性地将结核潜伏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研究,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作为上述项目牵头单位,鼓励年轻人担当重任。“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关键是关口前移。在疫苗研发还难见曙光之时,预防性治疗不能等,有必要开展前瞻性的科研布局。传染病重大专项开展结核潜伏感染干预研究,就是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探索一条降低我国结核病发病率的新途径。”作为传染病重大专项结核病领域专家组组长和项目责任专家,所长金奇的一席话,让高磊对研究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虽然困难不小,但科研必须先行,为策略制定提供科技支撑,这正是科研工作的价值所在。”作为战略科学家,金奇所长的使命感,激励了高磊勇挑重担,在基础薄弱的结核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研究领域埋头钻研。

 

扎根农村,用数据说话

在该领域专家的培养和支持下,“十二五”期间作为负责人,高磊牵头组织了两项子课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队列研究”(以下简称“流调项目”)和“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的干预研究”(以下简称“干预项目”)。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结核潜伏感染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2013~2015年期间实施的“流调项目”,同时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针对我国不同流行区域农村人口(≥5周岁)以及城市农民工人群(≥15周岁)共计3万人,开展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感染人群研究队列,以获得我国重点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率、年新发感染率,以及感染人群的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等重要的流行病学本底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病风险因素、界定农村社区干预重点人群,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潜伏感染实验室诊断标准。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陆续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和2017年7月,《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连续发表了关于我国农村结核潜伏感染率和感染人群发病率的研究数据;2016年7月,《欧洲呼吸病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报道该研究首次观察得到我国农村全结核分枝杆菌年新发感染率的数据。

上述研究成果提示,老年人尤其是有既往结核病史的老年人,是结核潜伏感染和发病的高风险人群,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结核潜伏感染监测和干预的重要目标人群。因此,2014年启动的“干预项目”突破传统干预思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针对潜伏感染的老年人群开展了短程化诊疗干预研究,目标就是科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方案,探索适宜老年人群应用的超短程方案。该研究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从社区干预的角度开展结核潜伏感染重点人群干预方案的探索和系统评价,目前研究进展顺利。以上工作为我国结核潜伏感染人群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和技术手段,为推动我国结核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期间,相关成果作为“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代表性成果,向国家领导人及公众介绍。

成绩背后,是高磊研究团队5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战。“十二五”期间,高磊带领项目工作人员深入河南中牟、甘肃陇西、湖南湘潭、江苏丹阳和广东深圳5地现场,与当地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初步摸清了我国结核潜伏感染的本底情况,更迈出了我国结核潜伏感染农村社区重点人群干预研究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时间都去哪儿了?!回想过去的5年,感觉时间转瞬即逝。”高磊感叹道。项目组成员每年有4~8个月的时间是在农村现场度过的。调查对象体检期间,大家每天早晨4点半就要起床进村布置体检场地,保证老乡在早饭前可以完成身份核实、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抽血化验等一系列检查内容。体检结束后,大家才有时间在体检现场的路边或者场院里或蹲、或站,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早餐。下午,实验室的同事开始检测工作,数据组同事收集整理各项报告,质量控制组同事则在检查和反馈每个技术环节的完成质量……高磊每天变换岗位,亲自参加各项工作,他说“亲自参与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能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对研究数据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在长期出差和高负荷工作压力下,课题负责人亲自参与,才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以身作则才能保持团队的战斗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高磊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农村老乡也成了知心朋友。在体检现场,经常可以看到高磊与受访对象贴心聊天,耐心解答各类健康问题……大家对这个接地气的课题负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团队作战,攻坚克难

回国8年,不懈努力,高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荣誉: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论文38 篇(累计影响因子200);2010年入选“协和新星”;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2年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首届科技奖励大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医学科学第三届科技奖励大会“杰出贡献奖”。

高磊还是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业务第三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如何加强和改进科研单位的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直是支部工作努力的方向。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他总结形成了“聚共识、促引领、同推动”的支部工作法,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肯定。业务第三党支部先后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和“青年文明号”。2017年,高磊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团队作战,才能攻坚克难”金奇教授的谆谆教诲,也是高磊始终坚持践行的带队理念。只有团队每个成员都变得优秀,这个团队才能具有稳定持久的战斗力。高磊不断努力的同时,也在倾注心血带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8年间,高磊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两名博士研究生和一名博士后,他们已经全部顺利毕业或出站,博士生杨羽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研究助理李相威是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第一位获得“优秀员工奖”的技术人员,他的科研成绩在技术系列人员中遥遥领先,高起点和高要求成就了技术系列的一名排头兵;课题组两位派遣员工全部获得过国家卫生计生委“优秀派遣员工”的肯定……2014年,高磊所带领的课题组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经过8年时间的历练,高磊团队这个年轻的团队经受住了国家重大专项研究任务的考验。他们意气风发,团结一心,正在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献身科研,守护百姓健康,用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为国家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完善提供支撑。肩负如此使命,高磊和他的团队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前行!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科技管理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