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医药大学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针对西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重大需求,依托中药学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和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建设“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该基地以服务西南中药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重点,与国内外高校、顶尖科研机构及行业优势企业深度融合,构建中药系统研究和综合开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以领军人才、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相结合的高端创新人才群,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相统一的多元化后备创新人才群。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59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中药学本科专业, 1978年招收全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全国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1995年获批全国第一批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唯一连续3次获批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了我国第一个中药学博士;1996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2007年获批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获批建设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4年获批成立科技部“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围绕“新品种、新资源—种子种苗—药材—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相关产品(中兽药、提取物、保健品等)”现代中药产业链,解决中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成为创新科学研究的学术高地、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孵育基地和示范基地。
一、夯实基础,革新体制,培养后备创新人才
该基地传承“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形成了“本科生重综合素养、研究生重专业创新、博士后重精英笃行”3层次3类型的特色培养模式;推行学生导师和团队培养结合制,利用不同高校的学科优势、科研院所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优势,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利用高水平企业具有的良好实践优势,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1.本科生培养——重综合素养
该基地凝炼了“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教学理念。构建了“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中药学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课间实习、毕业专题实习、素质拓展等为实践形式。
1996年11月,由国家教育部确定该校试办“中药学基地班”,全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中药基础基地”,并于1997年1月开始具体实施,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基础基地。中药学基础基地班以培养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较强的科研思维、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每年招收40人左右。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200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基金专项“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基础基地”,2013年“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再次获得资助。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实行以下举措:
硕博联培,实行本、硕、博分流培养。全班50%的学生可免试攻读硕士学位,优秀本科生可直接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尤其是2016年加大改革力度,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精英化教育的特点,适当缩小招生规模,经本科结束考核合格后全部进入硕士阶段,其中50%进入直博。
全程导师,按照研究生培养模式,每名同学从大一开始由教授作为学术导师全程指导其本科阶段个性化学习。
重点培养,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实现重点培养,专业主干课程均由高级职称教师授课。
强化科研,以中药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依托,实施“五个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名学生均要求参加部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中药学基础基地班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了现代中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教学理念训练学生科研思维,构建“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训练学生基本科研技能,“抓系统,重素质”集中训练学生科研综合素养,“彰特质,重个性”分散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
基地班自1997年开办以来,培养近500名学生,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读研的比例超75%,从事的研究工作涵盖中药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分布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科研、企业及管理等部门及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不少学生已成为中药各领域的优秀从业成员,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该基地与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探索性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中药学太极班”;与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办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中药学新绿班”,学校抓基础,注重学生培养方案改革,企业重实践,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基地本科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等;参加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获全国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学生作品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三等奖;调研报告和自然科学类论文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后者是所有参会医学类论文中获得的自然科学类最高奖项。
2.研究生培养——重专业创新
科学学位培养教学型和科学研究型人才,专业学位培养工程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基地2011年成功获批成为首批中药学专业硕士授位点,探索了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新型模式,形成院企联盟培养体系进行“校—企”或“校—管”双导师培养,并注重与执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博士培养方面,直博生计划标志着基地博士教育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培养阶段,并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基地目前已有多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到澳门大学、香港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吸引美国、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国学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药学博士学位。
3.博士后培养——重精英笃行
近两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第一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机制研究,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和中药特点开展标准与工艺示范化研究。
二、传承发展,科研导向,培养高端创新人才
基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充分利用在学科、师资、科研、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针对中药种质资源濒危退化、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危机、中医药特色的系统评价体系亟待建立、道地药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围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前沿技术,明确了基地创新任务,以科学研究推动实践育人。
1.分层分型,构建“3层次”的人才发展战略
基地根据研究任务选聘业内领军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或研究部主任,将其列为行业领军人物培养对象;遴选一定数量发展潜力大,学术水平高和研究成果多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基地四大研究任务的基础上,组建研究团队,团队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并且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基地实施了“3层次”的人才发展战略,即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培养杰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营造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团队,启动了“人才培养六大工程”, 启动“学术带头人计划”工程、“优秀学术骨干”工程、“学术传承”工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工程、“创新团队工程”和“内培外引战略”,创设高端人才流动体系,设立开放研究基金项目,鼓励优秀人员以申请基金资助的方式参与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
2.项目引导,科学研究推动人才培养
基地成立以来,各单位围绕基地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的保存与评价研究、基于生态环境的西南道地药材资源研究、西南道地药材的多维评价研究、西南道地药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的四大研究方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组建研究团队,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组织、申请、开展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及示范研究,创新生态产业和谐发展模式,助力地震灾后重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参附注射液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平台建设方面,首建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任,发挥国家中药资源战略储备功能,在濒危野生中药种质的保存保护、繁育利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国际合作方面,与泰国卫生部合作制定泰国中药的国家标准,正式出版中、英、泰3国文字的中药标准;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组建了川附子、川贝母、川麦冬、赶黄草等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发了系列新产品和创新药物,完成了参附注射液、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破解了四川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直接经济产值超过100亿元。
3.协同创新,提升效能,构建人才培养开放平台
基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开放平台,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本着“系统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践创新、综合利用”的原则,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核心,以任务为导向,融合互补,资源共享,联合特色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科研院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中国澳门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香港浸会大学),行业品牌企业(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手段改革,创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术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实行平台资源的动态化、实时化、数字化、互动化共享。打破单位界限,突破人员属性,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平台优势。
(成都中医药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