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评判的起源与认知历程
作者:张田勘时间:2017-11-24 14:44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编辑部

今年9月,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浙大在校师生凡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在中央级媒体的网站及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移动客户端”)发表的网文,将视同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成果之列,条件是要求阅读量达10万+或40万。一时间针对浙大《办法》的争议颇多,然其核心不外乎什么是学术及其成果。本文试从学术与科学的起源、历程、成果的判定谈起。


学术与科学的起源

学术在东西方的起源、发展与认定存在异同,但大体上可以求同存异;而其最大的趋同是,学术系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或知识(认知)。

如果说现代科学实验起源于古希腊,那么Academia的语义则是指学术界,即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以及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

其实,Academia一词,来自于传说中以英雄Akademos命名的地名Akademeia。这个地方类似于体育馆或健身房。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欧几里德(前330年—约前275年)等人,曾在这里高谈阔论并启迪他们的追随者。那时的讲学和讨论,就相当于现代的科学或文学沙龙,包含当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柏拉图时代的学术活动,既涉及政事又有对人生的看法。在《理想国》中所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在《柏拉图对话录》中,主要讨论的是本体、认识、政治、伦理、国家学说等多方面问题。

上述学术问题概括哲学、社会和人生,然而遗漏了一种被称为“爱琴海的曙光”的对自然的认知,也就是当时所称的自然哲学以及后来所称的科学。

“爱琴海的曙光”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欧几里得,其主要学术成是《几何原本》。

当年,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是从爱琴海边的雅典古城长途跋涉来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新埠——亚历山大城,在此追求学术和新知。他认为,亚历山大城是一个学术和文化蕴藏丰富的异域城市。几经易稿后,公元前300年定形的《几何原本》,成为欧洲数学也是世界数学的基础之一。欧几里得提出的5大公设(公理),在来自“爱琴海的曙光”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曾得到阐述,即不证自明(自明性)定律。

欧几里得的5大公设为:任意两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连接;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做一个圆;所有直角都全等;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此5大公设被沿用至今,成为公认的学术或知识。

中国的学术起源更早,同样滥殇于对社会和自然的看法,但更多的是对社会治理的认知。早于古希腊的中国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学术就已启航,且形成了百舸争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如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人与人的关系等,都亟待探讨和解决,因而产生了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者们著书讲学,相互论战,彼此诘难,产生了学术繁荣景象。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数得上名字的诸子共有189家,著作4324篇。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10家,并发展成为学派。例如,从李悝、吴起、商鞅等人到韩非,形成了以法制为核心的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孔子和孟子创建的儒家则提倡德(仁)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其实,这时的百家争鸣学术,大抵都属政治、社会、哲学、伦理范畴。

早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学术就已包罗万象,如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不过,与古希腊学术起源相似的模式,始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的讲学和与弟子的闲聊,那是一种清谈模式的party。孔子在与其弟子讨论和闲聊中,还对不愿参与讨论的弟子颜渊、子路说,你们别有顾虑,不过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而已。因此,孔子的另一弟子曾皙在另外一次讨论中说,他的志向不过是“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

可以说,最初的学术,其实就是一些学者、名人,与其弟子、追随者对社会和自然的看法,内容多属于政治、哲学、社会、人伦等范畴。


学术及科学的历程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学术研究都经历了一个由学到术再由术到学的过程。只不过两者的转化有多有少,因而决定了东西方不同的发展方向。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建立了“旧学院”,把他的聚会不断地发展成为教育哲学方法。后来,柏拉图的一位希腊学生阿凯西劳斯建立了“中世纪学院”,另一位学生卡涅阿德斯则建立了“新学院”。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荷马、索福克勒斯等人之后,学术开始从无所不包的哲学及神学发展到博雅艺术,后者又分3学4科。其中3学包括语法、修辞和逻辑;4科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

时至中世纪,西方出现了最早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14世纪之前,欧洲已经有超过80所大学。1620年12月,“五月花号”轮船到达北美普利茅斯后,盎格撒克逊的传统和文化被带到了北美即后来的美国。1751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办了宾夕法尼亚学术及慈善学校,1755年改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师和学生能自由探索学术思想而不需要强加宗教角度,观点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1819年,托玛斯·杰弗逊创立弗吉尼亚大学,其所建立的学院及大学标准沿用至今,并为全球采用。课程和内容取材于传统人文学科、古典人道主义和新教徒改革。弗吉尼亚大学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课程和讨论问题,并不限定所有学生只谈论同一个固定课题。后来宗教学院及大学渐渐地跟随了这些学术规则和传统。

西方的学术由学到术再由术到学的过程中,有几个转折和节点十分重要。

从称为“爱琴海的曙光”开始,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所谓学术或人类获取和探讨知识,应当根据经验和常识,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产生新的知识。

然而,人们渐渐领悟到,经验和常识在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演绎出来的知识往往不能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情况。由此,在13世纪和16世纪,罗吉尔·培根和弗朗西斯·培根先后提出,人类应该通过实验发现自然的奥秘。

弗朗西斯·培根对于学术的见解,体现在其《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两部著作中。他认为,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阻碍了学术和科学进步;所谓学术,首先要求探寻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而且,当人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后,就会导致技术和科学上新的应用,并造福于社会。

这表明培根放弃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科学联为一体的形而上学治学理念,认为学术应由术到学,即学术成果的获得,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及学术要为应用和实用才有价值。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归纳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

培根还认为,科学的应用也是学术,譬如工匠的技术和工业生产过程,因而培根也被称作“工业科学的哲学家”。

到了16世纪,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一批物理学家,把培根这种哲学理念(学)变成了可以操作的术,即科学探索和实验,使得人类对学术和科学的认知发生质的飞跃。

在实验科学指导下,西方的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在中国,学术也遵循了先学后术再由术到学的过程。西汉的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此为“九流”,即“十家九流”的起源。这说明,之前的小说家及其他们探讨和形成的作品也称之为学术,但后来,刘歆等人认为小说家是空洞的学说或纯粹是愉悦人的文化产品,不属于学术。

到了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官方学术,在政治、思想和文化上主宰中国2000多年。尽管如此,中国的学术也有从学转为术的很多例子,譬如四大发明,还有其他(技)术的总结,比如《齐民要术》(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和食品营养的百科全书。


学术和科学的兼容

自中世纪欧洲创办大学以后,学术才逐渐以学科和领域划分,并日渐细化,出现了各类专门的学术领域,研究内容也越来越有针对性,研究的结果也理所当然地称为成果。

此后,科学的概念出现了——系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而且,科学就有分科而学之意,是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也是关于发现和发明创造的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和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总体而言,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学(问)即哲学先兴盛,而后引导科学产生,科学又产生技术,技术则改变世界和创建人类社会。所以,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是解释世界和事物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和本质,而技术是负责做什么和怎么做。

中国人对学术的定义和学术作用的认知,还有一个特点,即并非认为只有钻进“象牙塔”研究和探讨才叫学问,相反,认为学术必须经世致用,必须有益于国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所以,中国早期的学术更多的是“学习治国之术”和“治国之术”。学术滥殇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孔子与学生的闲聊,即多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学术慢慢演化和扩大为指称教化(教育)、学问、学识、观点、主张、学说等。到了清代,学术才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如《<清文汇>序》称:“有一代之政教风尚,则有一代之学术思想。”

显然,中国学术是重理论和思辨(哲学),轻发明和创造即技术,西方则相反,既重学又重(技)术,并从(技)术中提炼学(理论)。


学术与科学的有用与无用

在学术形成和传承后,有用与无用,又成为认定学术的标准,那些有用的研究和技术,如自然科学才算学术或科学,而人文和社会科学显然是空谈居多,当然算不得学术。

但是,从学术的起源和今天的包罗万象看,凡通过独立思考提出有见解、有价值的问题即观点、主张、学说等,并有证据证明和逻辑自洽,就可以算是成果。在这一点上,罗素作了部分解答。“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从罗素的观点看,甚至神学和哲学似乎都算不上科学即学术,因为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不过,在这一点上,罗素似乎又举棋未定。他也认为哲学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权威,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由此看来,哲学似乎也算科学(学术)。

罗素的困惑缘于今天学术标准的位移和改变,人们的研究是否实用才是评判学术的标准,而且也是大学、研究机构或任何科学研究存在的理由。对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1939年发表的文章《无用知识的用处》中,做了精妙的解答,他认为很多无用的研究也是学术、学问、科学和知识。他说,“在我看来,任何机构的存在,无需任何明确或暗含的‘实用性’的评判,只要解放了一代代人的灵魂,这所机构就足以获得肯定,无论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是否为人类知识做出过所谓“有用”的贡献。一首诗、一部交响乐、一幅画、一条数学公理、一个崭新的科学事实,这些成就本身就是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存在的意义。”

显然,弗莱克斯纳不仅认为无用的知识是学术,就连诗歌、音乐和绘画也是学术,更是成就和成果,这也符合古希腊学术起源时期的4科学术(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和中国春秋时期把小说家也算作学术的一个流派。法国作家福楼拜更是对凡是关于自然、人文和社会的研究和认知的结果都算作是学术做了更好的总结:“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更进一步看,即使今天以诺贝尔奖来划定何者为学术,不也包含了不只是数理化生(医),而且也包含了人文和社会学科如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吗。而且讲述和记录人间真实故事的新闻,也有了普利策奖的补充,因为新闻故事包括评论,是可以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感染人、影响人、鼓舞人,甚至愉悦人,它们当然是学术和成果,否则,为何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要奖给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

从学术的起源和今天包罗万象的学问看,凡通过独立思考,提出有见解、有价值的问题,即观点、主张、学说等,都可以算是学术,由此产生的无论是实际成果,还是理论假说,都是成果也是成就。并且,这些精神产品无论是以网文还是以纸文形式发表,都是学术成果。

如此,才能既唯文又唯实,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术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