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蒙滔:专注胰腺疾病领域的医者仁心
作者:田晓冰时间:2018-06-08 15:33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人物链接

周蒙滔,医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外科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浙江省胰腺肝脏危重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肝胆胰外科杂志》主编、温州医科大学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兼任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外科分会常委等。

曾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2项,以第3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被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中国最具惠民精神的基层医院院长、浙江优秀青年等荣誉。


浙江省特级专家,是浙江省设立的最高学术技术称号,仅次于国家的两院院士,每3年评选一次,总人数控制在100名以内。2017年,浙江省第五批特级专家共评出30名特级专家,均为在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杰出人才。这其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腹部外科医学中心主任、胰腺炎诊治中心主任周蒙滔是温州市此次唯一一位入选的专家。

这个有着“浙版院士”之称的荣誉,是对周蒙滔及团队20多年专注攻克胰腺疾病诊治难题的最佳褒奖。此前,温州市仅3人获此殊荣。

闻知喜讯,周蒙滔说:“当选省特级专家,我感到很喜悦,也无比荣幸。因为这个荣誉不仅仅是对我个人,也是对我的团队20多年来一直在胰腺外科领域默默耕耘的充分肯定。不过比起获奖,我更享受攻克疾病诊治难关带来的喜悦!”

 

“瞄准一个方向,做专做精”

癌中有癌王,而炎症类疾病中同样有一个恐怖的“生命杀手”——重症急性胰腺炎。该病高发于青壮年,起病急骤,一旦发病,胰液外渗,胰酶提前激活,胰腺组织就会被当做“食物”消化,在短时间内引发全身炎症,造成多个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直接死亡。由于病理生理过程复杂,病死率高,重症急性胰腺炎一直是临床治疗的国际性难题,全球的平均病死率高达15%左右。在中国,每日有逾200人死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每年为之耗费的医疗费用超过200亿元。

早在读研期间,周蒙滔就暗下决心,要制伏这个“生命杀手”,不再眼睁睁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当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在30%到50%,其救治水平可以说是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标尺。”从读研开始做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一晃就是20多年。在研究过程中周蒙滔发现,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有部分病人会转化为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一些病人后期会发展为胰腺癌,胰腺癌是所有肿瘤当中存活时间最差的,五年存活率大概只有5%左右,平均的生存时间是八个月,周蒙滔便把胰腺癌作为第二个研究方向。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面临两道凶险的关口:发病后1周,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的病例占总病死的65%;而患病后期的胰腺坏死继发感染,则会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第二个病死高峰。1995年来,周蒙滔及其团队以降低病死率、延长存活时间为目标,重点围绕这两个病死高峰展开研究,过去对于第一次死亡高峰的多脏器衰竭治疗相对被动,缺乏有效的预防和预判措施,发生之后只能做一些对症性的暂时替代。周蒙滔把研究重点放在预防,尽量不让多脏器衰竭发生;发生以后,尽早识别。创新性地构建了突出“主动预防”“抢先治疗”“精细化救治”特色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救治体系,为患者搭建起全过程、覆盖式、主动预防的医疗屏障,使第一次病死高峰的多脏器衰竭发生率下降,治愈率显著提高。第二次死亡高峰中,胰腺炎的坏死刚开始是无菌性坏死,并无细菌感染。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重点放在感染后的治疗,周蒙滔同样认为预防感染更重要,为此设计了主动的四联预防治疗方案。针对每个环节设计了全过程的预防措施,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即使感染发生以后,也不马上采取开腹手术,用微创手术进行处理,使得后续感染得到控制。周蒙滔根据量化指标而非经验判断选择手术的时间。这样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以后,感染的发生率降下来了,死亡率也随之下降。

在周蒙滔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从项目开始之前的14.4%下降至4.6%,住院时间从几个月缩短至20余天,医疗费用降低一半甚至更多。周蒙滔团队研发的系列医疗技术被推广到全国数十家医疗单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治愈患者数万例次。这一独创的救治体系也为其它危重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2014年,周蒙滔凭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多年研究,以项目第一完成人的身份斩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1月14日,周蒙滔领衔完成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难点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胰腺外科领域的科研成果首次摘得这一医学大奖。

为什么还有4.6%的病人救不了?周蒙滔及团队发现和临床的管理有关系。我们国家治疗胰腺炎既有内科治疗,也有外科手术,还有急诊科等科室收治,每个科室治疗方案不同,这就是疗效进一步提高必须破解的问题。2017年8月,周蒙滔在温医大附一院成立了由外科主导、多学科联合的胰腺炎诊治中心,这是我国首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胰腺炎单病种专病专治的诊治中心。该中心的成立,突破了传统胰腺炎临床管理的固有模式,改变了以往急诊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及ICU都能收治胰腺炎患者,但治疗方法不一、疗效不一的混乱局面,是周蒙滔及其团队为胰腺炎诊治带来的“新支点”。胰腺炎诊治中心成立以来,已接诊病人600余例,其中300多例是重症胰腺炎,而病死率则下降至不到1%,与国际上10-15%的死亡率已经差距很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攻克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这一顽疾!”周蒙滔的话语里,充满了欣慰之情。经过20年的悉心研究,当初在心中埋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成硕果。

作为肝胆胰外科大夫,虽然周蒙滔现在也做肝脏、肝癌、胆囊的手术,但20多年来,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胰腺领域。除了勤学、耐劳、坚韧不拔,敢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专注做一件事情才能成就创新,是周蒙滔的信念。周蒙滔同时认为这是每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我首先是一名医者,为人之师”

医者父母心。从一名医者,到省级公立大医院的领导者,周蒙滔一直走在钻研医术、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癌症之王”“生命杀手”,与这些疑难重症搏斗20余年,最让他感到欣喜的,依然是看到病人痊愈后露出的健康笑容。荣誉纷至沓来后,称谓也多了起来——“专家、教授、院长、所长……”但在周蒙滔心目中,“医生”和“老师”才是他认可的。“我首先是一名医者,为人之师。”

走上医院管理岗位后,他依然奋战在医疗第一线,每年完成大量的开腹手术、腔镜微创手术和胰腺肿瘤切除手术。早上提前上班、到病房查房,利用午休、晚上或周末时间为患者做手术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的心,始终牵挂着他的每一位患者。

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其他科技工作者还有个很大的区别,“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人’,所以我们的临床研究必须坚持生命至上,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周蒙滔对手术刀、对科研工作始终心怀敬畏。因为他知道,哪怕是细微的疏忽,影响的都有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和寿命,乃至一个家庭的幸福。他不敢怠慢。因此,在临床研究之前要做很多基础工作、动物实验,才能应用到临床。

周蒙滔教授的学生,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孙洪伟说:“把病人当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是老师的口头禅。”不管科研和行政多忙,周蒙滔坚持用手中的手术刀践行着医者的责任,治病救人。他常常一日数次在病床旁,关注重症病人的病情变化。在他看来,治病救人永远是他作为一个医生的天职。

医者仁心。永嘉有个病人,家庭贫困。在他的手术中,周蒙滔没有选择临床上常用的胃肠器吻合,因为相对病人而言价格偏贵。周蒙滔耐心地一针一线帮助病人缝合,费时费力,但他缝得很仔细,效果也很好,帮病人节省了一笔费用。像这样经周蒙滔救治的的病人比比皆是。一位李姓患者介绍,12年前,他曾患重症急性胰腺炎被周蒙滔教授救回一条命。当时在重症监护室,还是副主任医师的周蒙滔教授常常一有空就过去看他,在病房守着他,观察他的病情。“医术好,判断准确。在重症急救室的最后一个晚上,周教授跟我说,只要今晚体温退了,就有希望了,后来果然好了。”12年来,这名患者一家把周蒙滔看作最值得信赖的医生朋友,碰到健康问题,经常会打电话给周蒙滔,他都热心予以帮助。这次复发重症急性胰腺,“当天晚上6点多,我打电话给周教授,周教授立刻安排学生陈云志到急诊接我。”

身兼医、教、研与管理等多项工作,繁忙是不言而喻的,熬至深夜更是习以为常。周蒙滔爱人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家老周是不睡觉的。”除了拼劲,同事兼学生的孔鸿儒对周蒙滔的精益求精感触更深,“周老师工作高效、严谨、细致。看论文快速翻阅,都能找出问题所在,甚至标点错误、错别字等细节都不会放过,且习惯反复校验科研论文。有时候夜里改材料改到2点多,早上6点多又已经在工作。”辅导论文对周蒙滔而言,同样是他为人师的本职工作。

在周蒙滔看来,做医生就要“立地、顶天”。所谓立地,就是临床上服务好患者,“‘让每台手术都像艺术品般完美’,这也是我们外科医生一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现在外科手术在微创、精准切除方面已经做到极致了,但手术只能救一个人,而医学科研可以造福一大群人,所以我们还要做的就是‘顶天’,要努力在本专业最前沿寻找突破。”周蒙滔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团队建设好了,科研学术有了传承、医界顽疾有了攻克,才有可能拯救、帮助更多的人。

 

“让医疗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作为外科学、管理学的双料博士,周蒙滔不仅在医学领域享有盛名,在医院管理方面同样卓有实绩。2011年,温医大附一院受当地政府委托,托管文成县人民医院,周蒙滔出任该院院长。彼时,文成县人民医院正陷入经营困境,周蒙滔可谓临危受命。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俯身基层,为文成医院“体检把脉”,迅速抓到了医院管理方面的“病根”。借助温医大附一院这个强大后盾,他将大量先进医疗资源引入文成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因地制宜”的帮扶。短短2年间,医院就摆脱了“患者往外跑,医生向外流”的恶性循环,院区门诊量从22万人次增长到40万人次,业绩迅速扭亏为盈,也赢回了在患者中的口碑。

长久以来,“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落后地区的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基于在文成的成功经验,当选市政协委员后,周蒙滔向市政协提案,建议推广地方医院托管模式,推动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和优秀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省县同质、县乡同质的医疗服务能力。这一提案被评为当年温州市政协的优秀提案。此后,周蒙滔在文成医院的管理经验被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的典型事例推广,与其他地区的成功实践一起,打响了浙江省医改工作中“先试先行”的第一炮。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战略,大幅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这一重大决策得以顺利实施,离不开周蒙滔等省内众多医院管理人员的早期探索。

2016年7月,周蒙滔被任命为温医大附一院院长。一上任,他就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医教研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多管齐下强化医院内涵建设,致力于推动医院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和高水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建设。

开放近4000张床位,年门诊量达440余万人次,辐射浙南闽北近3000万人口……而今,温医大附一院这艘“医疗航母”正在周蒙滔这位掌舵人的引领下,乘风破浪,高歌猛进。近两年来,温医大附一院在优化医院战略布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规范化管理、提升重大疾病诊治能力等方面成绩斐然。用周蒙滔的话说,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医疗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成功的取得,离不开领导、前辈对我们的领路,组织给我们提供的平台,更离不开团队的同心协力,敢想、敢做、敢创新,把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身边,形成一个有力的团队,共同奋斗,救更多的生命,这才是最重要的。”朴实的语言、不挠的韧性让我们看到周蒙滔身上依稀闪烁的温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