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致力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特异性靶向抗癌新药
时间:2018-06-11 09:08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为了致力于创新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北海美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陈建华博士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砌砖”:砖头,在生物技术的领域里,被赋予新的名字——关键中间体。陈建华团队旨在开发多条高效率、低成本、无污染的医药中间体生物法生产工艺,为的是让老百姓能够买到疗效好且价格实惠的药品。

 

出国深造,羽翼渐丰

1990年,陈建华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而后就职于湖北省人民医院。按一般人的想法,硕士毕业,在省级大医院工作,这样的人生应该满足了。陈建华没这么想,尽管他当时并不十分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但人往高处走,上进的陈建华决定出国留学。他考取了瑞士苏黎世大学,此时的陈建华已结婚生子,儿子刚刚一岁多。

取得博士学位后,陈建华有些迷茫了,是继续做科研还是回国当医生?这期间,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目标。有一次,一家医院收治了一位白血病患者,陈建华所在大学研制的一种核素标记的抗体新药正好在这个病人身上做临床实验。这种核素的半衰竭期很短,必须现场制作并使用,于是陈建华
和同事们在病房旁边的透明隔离室里制作,马上应用到病人的身上。亲眼看着药物注入病人身体,看着癌细胞数量减少的分析报告,陈建华兴奋异常。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不懈努力的最终选择应该是:研制新药,救治众生。

要研发新药,陈建华清楚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他又攻读了英国巴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应聘瑞士Xigen制药公司,任研发部项目经理,一边从事多肽新药研发,一边熟悉药物产业化的一些流程。

在瑞士期间,陈建华学到了不少先进的药物开发模式与先进技术,而一次无意间,他发现国内的研发水平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落后,于是他萌生了将在瑞士学习到知识回馈给自己的祖国的念头。没多久,陈建华便放弃国外优越的环境,毅然决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自主创业。

 

回国创业,两遇知音

回国后,陈建华遇到第一个知音是一家药厂老板,他们有着共同研发国内原创药物的一致理念,这个理念让他们走在一起。2011年,陈建华筹划了自己的公司,武汉茵茂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2016年,陈建华遇到了第二个知音是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主动上门对接洽谈园区的领导,他们积极引进陈建华创业团队,并作为入园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典范。如今,陈建华已在北海注册成立北海美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入驻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进行手性医药中间体的中试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园区为公司提供科研场地、中试平台、相关仪器设备,以及政府、科研、学术、产业、应用、金融、中介多领域的系列服务,引导和扶持企业完成中试技术研发,争取早日孵化“毕业”,自购土地建房设厂,独立发展;并鼓励和支持美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员工的“裂变”式创业,日益壮大。

 

组建团队,搭建平台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陈建华也是研发团队的牵头羊。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汇聚多名高学历人才,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精英。其中杨江燕博士来自瑞士洛桑大学,魏海峰博士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只有自主研发的成果才有生命力。”正是因为陈建华这一句话,吸引很多优秀人才愿意跟他一起打拼。该公司实验室主任就冲着“自主研发”4个字而来,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毅然投奔到陈建华团队,扎根祖国的大西南。“这里还有好几位博士和硕士,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胡磊说。

对于人才的引进培养与长期合作,北海美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身也有“充电”计划,“我们可以给人才团队提供出国深造或其他培养学习机会。在此之前,我们就曾将一名硕士培养成中国科学院的博士。”陈建华在提起这个博士女孩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现在也已经培养了好几个江南大学的进修生,以及北京大学的硕士。”

如今,陈建华的这个创业团队不仅聚集了很多高精尖的人才,还具有多年生物制造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并已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生物制造技术平台,形成原料药(包括医药、农药、兽药)及其中间体、食品保健品、生物饲料等产品系列;同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江南大学等多个国内著名高校院所,与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康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国内知名企业,以及与苏州思普进出口贸易公司、武汉顺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市场销售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生物制造研发为核心,以合同研究组织(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服务、自主产业化与合作产业化为产出的经营模式。陈建华用他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带领团队发挥着光和热,为生物技术领域添砖加瓦。

 

追梦产业化,巧破筹资难

陈建华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祖国西南的北部湾实现多年以来的创业梦想。“我的创业梦也是医学梦,是让国人能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的梦想!”在国外留学多年的陈建华,一直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并且曾在多家医药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因此,他非常清楚,要想自主研发新药,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陈建华认为,除了自有资金和政府支持外,还要开发一些产业化的项目来实现资金增长,进而支撑整个新药研发发展。

所谓产业化项目,就是把国外一些很好的药物拿到国内来开发,想办法攻克它的技术难关使其国产化,也可以通过药物关键技术的攻关得到一些很好的中间体生产工艺,然后把它产业化并推向市场,这样老百姓能够在国内以便宜的价格用到与国外先进药物相类药物,造福百姓。

陈建华主要是采用生物催化与转化方法制备手性药物前体,生物酶法具有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污染少等特点,借助其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技术优势,开展手性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工艺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接受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的邀请,来到北海实施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是看到北海良好的发展前景,更是想充分利用园区的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开发更高效的医药生产工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3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减少,开发利用海洋丰富的资源尤其海洋微生物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据估计,海洋微生物可达2亿种,已发现的类群主要包括:病毒、古菌、细菌、粘细菌、微藻、真菌。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决定了其代谢产物多样性, 海洋环境是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源泉。海洋微生物所处环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可开发出很多新的极端酶。嗜冷菌能产生很多种在低温下才显示高效的酶, 已被提取出来的嗜冷酶有α-淀粉酶、磷酸丙糖异构酶、蛋白酶、脂肪酶、胶原酶。嗜冷碱性蛋白酶在工业洗涤剂、保持食品营养和风味上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微生物是一座巨大的酶库,产业化应用潜力巨大。

“一开始,一切都是艰难的。”陈建华坦言,人才队伍的搭建、资金的短缺、设备的采购,都是一个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期间,公司股东、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等很多单位都伸出援助之手,协助他度过一个个难关。在2014年,公司成功攻克下了L-叔亮氨酸这个制作抗艾滋药物中最关键、最困难的中间体,而打通一条工艺之后,公司逐步走向正轨,开发的工艺路线中间体逐年增多,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出原料药生物制造工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为药物企业提供合同研究组织(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技术服务,这样既可避免在生产上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厂房,又可减少在产品市场销售中的投入。

目前该公司采用生物制造方法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原料药(包括医药、农药、兽药)及其中间体、保健食品产品有近30种,同时申请相关专利保护相应科研成果,其中3种药物中间体工艺已实现千万元成果转化。

 

瞄准前沿,自主研发

尽管一直在做产业化项目,销售前景也不错,但是陈建华从来没有忘记初衷——研发一类创新药物:系列靶向性抗癌新药,包括靶向抗脑癌新药和靶向抗肝癌新药。

“由于目前抗脑癌药物效果欠佳,脑癌死亡率达100%。”陈建华认为,主要是一些癌症治疗的主流药物难以穿越血脑屏障,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他们研发的靶向抗脑癌药物因能将主流抗癌药物如阿霉素带入脑组织,必将在抗脑癌药物市场中挤占一定份额。

面对市面上许许多多的生物技术公司,陈建华道出了自己公司的实力所在,“我们公司依托细胞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以及蛋白质载体等世界先进技术,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异性靶向抗癌一类新药。目前在研的有脑靶向抗癌新药、肝靶向抗癌新药、齐墩果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等项目。”

脑靶向抗癌新药是陈建华团队目前致力研究的一个原创药物,“脑靶向,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大脑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而保持着生物环境的稳定,限制了95%的小分子药物以及几乎全部的大分子药物进入脑组织,严重影响了脑部疾病的诊断治疗。”据陈建华介绍,该公司目前所研究的脑靶向抗癌新药,使用先进的“脑靶向脂质体载体技术”,就像一个装载着携带临床有效抗癌药的导弹,穿越屏障直达患部,靶向性作用于脑癌细胞,使药物有效发挥抗脑癌作用。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总销售额,以年平均12%速度增长。我们的靶向抗脑癌药物,由于具有显著的高效、低毒的靶向抗癌作用,且可与传统抗癌药物协同抗癌,因而靶向抗癌市场前景可期。”陈建华如是说。

这种药物的研发上,陈建华团队采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式,这是一种利用计算化学基本原理,通过模拟药物与受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或通过分析已知药物结构与活性内在关系,合理设计新型结构先导化合物设计的方法。

对于下一步打算,陈建华早已心中有数:“一个是把我们的新药开发尽快往前推,二是把我们的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最后能够带动一批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生物技术产业化集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

 (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