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科特派” 创新驱动赛江南——陕西省榆林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作纪实
作者:牛建生时间:2018-08-30 09:50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榆林,陕西省最北部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古称“塞上明珠”,亦称“驼城”。榆林市是陕西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最早的地市之一。近年来,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榆林市科技局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科技专家大院、星创天地、科技服务超市等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结合在一起,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和创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市内外广泛关注,科技特派员工作已经成为全市推进农村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


一、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驱动农业发展

1.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针对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榆林市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和培养力度,队伍整体质量得到提升。2018年,全市共下派科技特派员672名,其中:市级科技特派员202名,县级科技特派员303名,以及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167名,服务范围涉及全市12个县市区,包括889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在贫困村的全覆盖。

对于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榆林市立足需求,实行双向选择,供需对接,做到科技人员“选得准”。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发展中的症结。目前,榆林农村“四缺”问题较为突出:缺实用技术,有劲不知怎么使;缺加工销售渠道,有资源不知怎么用;缺示范带动的经营主体,“群龙无首”难聚力;缺能干会干的职业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实施分类指导,实现精准发力。对缺乏实用技术的,重点帮扶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对缺乏加工销售渠道的,指导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对缺少经营主体的,通过创新创业扶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或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借力带动贫困村发展;对缺乏职业农民的,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由于做到科技人员“选得准”,成为解决贫困村“穷病”的一剂“良药”。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探索了一条农林牧科技服务与创业的新路子,农民对“科特派”工作的认可度大幅提升,由过去的“村看村,户看户,致富要看村干部”转变为“村看村,户看户,致富依靠‘科特派’”。

2.创新了各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模式

2017年,围绕科技特派员工作共实施了创业项目355项,以科技特派员为依托,累计引进农牧业各类新产品679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86项,建立各类试验示范点325个、高标准示范样板13万亩、种养加示范基地157个,形成了9种创业模式:

领办园区模式。如创业特派员韩志忠,创办了靖边县宁条梁镇黄蒿塘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面积500多亩。培育蔬菜新品种3个,引进新品种25个,推广实用技术30多项;资金入股模式。靖边县科技特派员袁生强,采取资金入股形式,创办了天夏陕北白绒山羊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存栏基础母羊380多只,每年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优质种羊400多只;技术承包模式。驻榆阳区特派员张明海,将榆阳区大纪汗村建成了万头养猪科技示范村,创新了农户养殖肉牛新模式,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返租倒包模式。靖边县特派员杨润芳,自己承包土地,将建设的设施日光温室大棚返包给农民种植,给予技术指导,收取农民一定的承包费;土地流转模式。横山县创业特派员乔俊宏,率先开展撂荒稻田的流转,从刚开始300多亩发展到1.5万多亩,成为全市种粮大户;技物结合模式。榆阳区科技特派员曹彬,创办了集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生产与供应为一体的陕西庄稼汉农资有限公司,在榆阳区建立了20个村镇农资连锁店,每年为农户提供高产优质良种500吨,优质专用肥、新农药7000吨,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万人次;无偿服务模式。榆阳区驻鱼河镇特派员曹源,通过无偿技术服务,打造“寺伙沟设施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使温室蔬菜由38棚发展到180棚,棚均产值由0.6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00元提高到1.54万元;创办企业模式。定边县创业特派员陈学军,创办了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3000亩脱毒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可提供500万株的优质马铃薯种苗,移栽200万株马铃薯试管苗,扩繁500万粒微型薯,生产3000吨马铃薯原种,年产值300多万元,利润130万元;组建协会模式。榆阳区特派员张连虎,派驻到芹河乡酸梨海则村,组建了榆阳区飞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入社农户实行“五统一、一到户”的草莓采摘基地管理,以实现协会会员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榆林市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的共同体企业132个、专业合作社224个,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农户达到6000多户,辐射带动人数23.7万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科技特派员把科技要素带入农村的科技创业者中,一些种养大户和技术骨干与特派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随时向专家教授请教,也培养了一批乡土专家和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3.营造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一是出台管用的政策,确保科技人员“派得出”。榆林市出台了选拔任用优惠政策:“科技特派员开展进村帮扶满两年的,其帮扶工作经历在干部选拔任用时被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出台职称评聘优惠政策,“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期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职称评聘时在同等条件下被优先考虑”;出台绩效考核政策,“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创业服务被视为在岗工作,并计入派出单位的工作量”。

二是加强项目和经费支持,确保科技人员“留
得住”。榆林市出台了经费补助和项目申报政策,市财政设立了500万元的“科特派”专项经费,每年给予每个科技特派员2-3万元工作经费补助,法人科技特派员为5万元补助,“三区”人才每人2万元工作经费补助。建立了科技特派员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对科技特派员申报的项目优先推荐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对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予以优先立项支持。

4.创新科技特派员管理方式

为切实做好科技人员选派和培养工作,榆林市成立了市委组织部及市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扶贫办等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及其管理办公室,整合力量,明确职责,强化协同,建立了年初部署、年中检查、年底考核的工作机制,每年年初与每个科技特派员签订任务书,年末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给予解聘,连续两年基本合格的给予解聘;及时部署,指导各县区完善科技人员选派工作制度,明确了各县区科技局组织实施责任。将“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科技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督促、同考核。强化科技特派员的管理,通过完善鼓励、督促、检查、考评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技特派员农村创新创业热情。

打破常规做法,求新求变,充分调动管理侧、服务侧、需求侧积极性,探索科技特派员服务贫困区县的可持续机制,着力推行“四改变”:不再大包大揽,不再一抓到底,重使用侧意见,经费拨付到县区科技局实行报账制。

一是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做法。明确提出“科技特派员进村帮扶”,以县区为主体实施,由县区科技局结合本县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牵头组织完成本区县的科技特派员对接和选派,对于市级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的选派人选以县区意见为主,市科技局在人员选派和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协助。二是改变以往科技特派员管理一抓到底、面面俱到的做法。明确市科技局主要负责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实施、工作培训、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管总”的工作,县区科技局负责本县区科技特派员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实现科技特派员管理重心下沉、精简环节,更加“接地气”。三是改变以往管理侧意见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明确提出由服务对象提出科技特派员服务效果评价意见,所在县区科技局审定并报市科技局备案,将需求侧意见和实际帮扶效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避免科技特派员工作“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四是改变以往工作经费直接拨付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的做法。经费拨付到县区科技局,实行报账制,科技局直接参与经费的监管,确保“好钢”都用到“刀刃”上。

5.拓宽了科技特派员“通天达地”的本领

一是开通了科技特派员“农技通”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业创新品牌电商平台。“通天”就是通过“农技通”让特派员及时得到最新的科技知识、科技政策,最新的实用技术直接用于“三农”;“达地”就是特派员及时将田间地头的各种问题反馈上来请专家帮助解决。二是推进了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的发展。在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由陕西正大技师学院与榆林学院联合建立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是目前榆林市唯一的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2014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2016年科技部农村中心与榆林市签订协议共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能够结合榆林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采用理论教学讲授、实验和现场观摩培训、研讨交流、网络教学、微信平台互动、调查研究及实训操作等方式,注重专家(创业导师)-学员-产业(技术)的对接活动,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创业培训和技术指导。


二、创新科技扶贫新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

1.建立了科技特派员驻村制度

2016年初,榆林市科技局联手市委组织部、财政局、人社局、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榆林市科技特派员进村帮扶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年)》,采取“1+1”的选派模式,每名科技特派员选派到一个企业、园区、基地及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包扶一个贫困村提供公益的专业技术服务,每年为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10-15个科技示范户,帮助每个贫困户掌握2-3项脱贫实用技术。2016年已选派的“科特派”分配至全市671个贫困村,实现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的“全覆盖”。选派到“一线”的科技人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新服务模式,主要以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无偿公益专业服务为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目前已探索出5种具有特色的服务模式:

(1)科研院所+农业企业+贫困村帮扶模式。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紧密合作,带动贫困村发展。来自科研院所“三区”科技人员,依靠其所在单位的雄厚力量,由“科技人员单兵作战改为科研单位集体帮扶,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互动联合,有效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榆林市农科院副院长、推广研究员黑登照、高级农艺师白银兵是派驻定边县的“三区”科技人员,帮扶的对象分别是定边县砖井镇黄湾村和定边县科发马铃薯良种有限责任公司,根据贫困村村情和企业经营状况,他们组织农科院马铃薯专家技术人员,对科发公司脱毒马铃薯种薯繁殖体系进行全面改造和全程技术指导,使其成为榆林市具备试管苗组培扩繁、微型薯工厂化生产能力的4个种薯企业之一。利用黄湾村土地资源充足和海拔高、气候冷凉的特点,通过论证和协调,科发公司在黄湾村建立了2000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农科院负责基地技术方案制定,使企业和贫困村同时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2016年企业实现盈利230万元,黄湾村有36户脱贫户,2016年已脱贫30户,计划2017年整体脱贫。

(2) 科技人员+农业企业+星创天地帮扶模式。农业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搭建“星创天地”平台,科技人员作为星创天地的专家或“星创”导师,通过“星创天地”为有志于农村农业创新创业的创客和贫困户开展技术服务。榆林市农科院副院长陈占飞、小杂粮专家王斌帮扶的榆林市东方红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于2015年开始创建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该公司聘请他们为专家团队成员。在建设过程中,他们不仅帮助企业进行建设规划,同时负责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小杂粮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2016年建成小杂粮种植基地3800亩,直接带动农户363户,户平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有95家贫困户已成功
脱贫。

(3)科技人员+第一书记+贫困户帮扶模式。科技人员和第一书记联手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第一书记长期在贫困村工作,了解贫困村情况,科技人员与第一书记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书记提供组织保障、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支撑,采用书记搭台,专家唱戏,联合扶贫。如选派到子洲县淮宁湾镇清水沟村的榆林市果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鲁成与第一书记李芬配合大力发展林果业(葡萄、山地苹果),现已初步形成规模效益,带动60多个贫困户近200人增收,2016年仅苹果产业一项创收70万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科技人员+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帮扶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选派科技人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让贫困户看着做,跟着走,在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逐步脱贫致富。被选派的科技人员陈勤带领他的西农大马铃薯专家团队在定边县兴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服务,通过马铃薯新品种推广种植及旱地雨养条件下高产高效生产等新技术应用,为当地马铃薯品种结构优化、产业提质增效做出了良好示范。去年由他们引进的青薯9号原种,在贫困村焦掌村进行旱作马铃薯机械化作业试验示范,亩产一级种薯1200公斤,对比当地种植品种和传统种植模式下平均600公斤的亩产,增产1倍多,示范种植户仅马铃薯一项即人均增收300元,调动了农民种植优良品种及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5)科技人员+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帮扶模式。榆林市选派科技人员通过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帮扶贫困户脱贫。选派科技人员帮扶的贫困村大多存在农业发展没有特色、经济落后等问题。选派科技人员依靠自身专长,为贫困村出谋划策,推广附加值高的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选派到横山、绥德、子洲、清涧等贫困县的“三区”科技人员,有很多是通过帮扶一个村,形成一个产业,状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选派到横山区响水镇高疙瘩村的榆林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志儒,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山地苹果、特色黑毛猪养殖和林下养鸡,把横山区响水镇高疙瘩村打造成了山区特色种养专业村,村集体经济迅速增长,群众收入明显提高,大批贫困户迅速脱贫。

2.完善了科研院所与贫困县区的对接机制

榆林市选派市农科院、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市林科所、榆林学院等高校院所,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与8个贫困县区对接,服务贫困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训贫困户、“技术明白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应用推广摆脱贫困急需的适用“技术成果包”“产品成果包”“装备成果包”,保障农村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发挥了高校院所在贫困地区的农技推广、产业示范和创业孵化作用;重点在每个贫困县区建设1-2个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做到了良种良法配套输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动为贫困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指导,形成“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业企业)+基地+贫困户”链条化服务模式,提高贫困户家庭产业经营收益
水平。

目前,科研院所法人科技特派员在8个贫困县建立了11个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335户,解决887名贫困人口务工问题。

3.建立了“科特派”与对口帮扶贫困户培训相结合机制

按照“科技特派员+贫困村科技能人+具备学习技术素质的贫困人口”模式,榆林市加强了对贫困县区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科技增收示范户的培训,发挥其科技“二传手”的作用,使之成为依靠科技实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实现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服务指导、贫困劳动力农业适用技术培训
“3个全覆盖”。

2016年,科技特派员共举办各类专题技术培训会706场(次),培训贫困户农民8万多人次,印发宣传技术资料16万余份,发放“扶贫科技口袋书”1万多册;举办了科技特派员电子商务普及培训班2期,培训科技特派员和农业“星创天地”线上操作人员300名;组织科技特派员及其服务的贫困户36人,到山东寿光进行了考察培训。


三、规划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科特派”工作 

为了贯彻习总书记在陕提出的“追赶超越”以及“五个扎实”的发展目标,根据榆林市委市政府“三区一高地”发展战略,结合中央和陕西省对榆林的战略定位,提出实施培育“新能源、新文化、新三农”科技创新工程,其中“新三农”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为总目标。同时,按照中央和陕西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精神,结合榆林市实际,继续全面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增加投入,壮大队伍,完善机制,深化培训,以“星创天地”为纽带,推动“科特派”工作再上新台阶。

1.启动科技特派员创业“1113”工程。即设立一支1000万元“科特派”专项资金,建立中央及省市县4级1000人的“科特派”队伍,将科技特派员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选派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创业式扶贫,扶持建设1000个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30个“星创天地”,努力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联盟,探索“科特派”社会化管理模式,建立“科特派”五星级管理体系。

2.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继续把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三大主攻方向。以创业链为载体,整合资源,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或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集群创业,推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互联网+农业,扶持农业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众筹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灵活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精准科技扶贫工作。

3.引导科技特派员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实践者。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特派员不但要引进新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同时还要出成果,科技特派员每年要有自己的专利成果(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针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合当地种养业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对种植、养殖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先进适用技术,要大面积推广应用。

4.完善落实科技特派员管理和支持政策。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完善备案登记制和统计报告制,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实现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动态监测。加紧出台《榆林市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村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人员“放管服”各类激励政策再升级。

5.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激励机制,培育利益共同体。鼓励科技特派员以项目为载体,以“特派员+基地(项目)+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创业模式,将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企业、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领办、创办或资金入股、技术参股、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活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按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经营。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效益显著的利益共同体给予奖励或连续支持,让科技人员能够尝到领办创办企业带来的红利,增加创业热情。

6.充分发挥平台集聚示范作用。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星创天地及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通过科技特派员计划稳定支持一批科技特派员团队围绕贫困区县特色农业产业开展服务,不断探索机制模式创新,扶持典型经验和亮点,使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专家大院成为科技人员引导农民创新创业的根据地和农村基层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7.加大科技特派员培训力度。依托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对全市科技特派员进行全面培训,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科技特派员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派员”平台作用,使农民“产得快、卖得好、赚得多”。

(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科技局副局长)(责任编辑: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