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铸就永恒丰碑——追记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作者:秦全胜时间:2018-08-29 10:23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人物简介

李保国,中共党员,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保国教授每年在太行山区“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增收35.3亿元,带领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年仅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中组部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授予李保国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教育部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2018年6月29日,“时代楷模”李保国教授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在科技部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上,与大家共同分享科技报国之志、强国富民之心,分享了她和李保国团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通过科技扶贫帮助农民致富的心得感受,再一次向我们呈现出李保国教授舍小家、为大家的赤子情怀。


几十年不忘扶贫初心  殚精竭虑“传经送宝”

李保国教授一心为民,用35年的坚持只为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始于22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1996年8月,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洪水冲毁了内丘县岗底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就是在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还对我说:‘你三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20天后,路修好了,没想到,他真把铺盖卷搬来了。”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道。

那段日子,杨双牛陪着李保国在岗底的大山间一脚石子一脚泥地摸查灾情。“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儿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李保国教授对杨双牛说。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他俩心里扎下了根。

1996年至2009年,李保国教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解答难题,赢得了农民的交口称赞。

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他的足迹遍布河北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易县、平山县等太行山扶贫基地的现场,他一年中200多天奔波在扶贫一线上。

他超负荷工作,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保国患上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郭素萍回忆起丈夫时说。“有一回我们‘强制’父亲去医院调养一下。他的手机就一直闪个不停,都是好些个老百姓的电话。我们不让父亲接电话,他就急,怕他急会影响心脏,就让他接电话。没住几天,他就又带上行头去村里了。”李东奇回忆起父亲时说。


将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  铸就一座永恒的丰碑

李保国教授坚持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他参与开发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两聚”理论,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让邢台前南峪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成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1995年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提名奖,如今的全国4A级旅游景区,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在内丘县岗底,他主持研发的“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发展连锁基地30多个,带动了冀中南优质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临城县凤凰岭,他用10年时间,在干旱丘陵地区开发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使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年产1万吨、年产值4亿多元,促成了“太行山区百里百万亩优质核桃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

在平山县葫芦峪,他创新管理模式,继承之前产业扶贫的经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采取模块式开发,形成了可复制的“葫芦峪模式”,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

35年来,他带领团队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他先后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完成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科研成果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使山区农民增收35.3亿元,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35年来,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并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他主持完成了9部教材的编写;承担着多门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全年达416学时;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数项科技进步奖和突出贡献奖;先后带过67名研究生,多数如愿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4月12日清晨,保定市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许多农民都来了,乡亲们眼含热泪说:“李老师引领我们发家致富,我们一定要来送他最后一程!”

乡亲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将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传承“太行新愚公”精神  续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在李保国教授逝世后的第3天,作为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研究员在烈士陵园召开课题组会议,毅然扛起“李保国精神”的旗帜,率领由卢振启、齐国辉、张雪梅、李寒、顾玉红、田益玲、陆秀君、马长明等20余人组成的“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担起李保国未竟事业。两年多以来,她有90%以上的时间扎根基层,带领团队成员赴河北的保定、邢台、石家庄、承德、唐山等地以及河南、陕西、新疆等地指导果园建设与管理,不仅巩固了李保国生前的帮扶成果,还新建示范基地2万余亩。2018年3月,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郭素萍带着“关于加强林果技术推广队伍,健全林果技术传播体系”建议参加全国两会,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建言献策。

在太行山一些农村,李保国的手机号就是果农的求助热线,因为有的农民不知道李保国去世的消息,求助电话依然不断。郭素萍没有给丈夫的手机办理停机,承担起了答疑工作。“果农的求助电话就是一份信任,电话背后的难题,也是我所牵挂的事。这期间我接了300多个果农的求助电话,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就咨询其他专家,直到问题解决。”郭素萍对笔者说。之后,她又将自己的手机号通过媒体告知给广大果农,让他们“有事就给我打电话”。而今,太行山区的乡亲们对李保国怀念依旧,但那份忧虑已经逐渐消除,果农们说:“有郭老师跟团队呢!”

在河北“7·19”洪水后,郭素萍一直住在岗底村,和村干部一起查看洪水和果树情况,实地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灾后管理,并与前南峪、葫芦峪、南和等基地保持密切电话联系,为基地应对灾情提供及时指导,确保了李保国生前倾力打造的基地在洪水过后安然无恙。每年,郭素萍及团队成员的足迹要踏遍河北省30多个县市,传播果树管理技术,为农民培训,在扶贫一线超过300天。“白天在地里走1万至2万步,晚上回去才发现真累,一点都不愿意动了”。但郭素萍对笔者说,虽然自己不再年轻,但希望和丈夫一样,坚持“干到动不了那天”。两年多以来,郭素萍和这支团队,把科技扶贫的触角延伸到更多地方,践行着“太行山上新愚公”的夙愿。

李保国离开后,他的一些学生逐渐成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河北农业大学也在河北省最先成立“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包括组建分队26支、小队122支,对接帮扶河北省105个贫困村,涵盖88项帮扶项目。更多的服务团队相继出现了,如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河北富岗︱李保国128科技服务小分队”,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李保国技术扶贫服务队”。目前,成千上万的“李保国”式科技服务人员奔走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

李保国离开的前两年一直致力于红树莓事业的发展,遗憾的是正当红树莓在河北省初步打开局面的时候,他带着尚未完成的红树莓事业的遗憾离开了我们。他的团队没有让他失望,郭素萍带领团队一直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该团队已完成红树莓组培工厂年产苗量达到1500万株;引进红树莓新品种12个,形成红树莓配套栽培技术,建立面积110亩育苗基地1个,河北省红树莓栽培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已完成开发红树莓深加工产品3个,其中树莓口服液“覆盆子果枝萃”完成了工业化生产,附加值提高15.7倍;已申报红树莓产业相关发明专利5项,审定“红树莓根蘖苗栽植技术规程”一项,发表论文15篇。红树莓可以实现当年种植当年见果,3年亩产红树莓1000公斤,鲜果亩产值1万元,是一个实现农村快速精准脱贫的朝阳产业。

“创新团队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就是要继续开展苹果、核桃和红树莓的科研工作,继续扎根太行山,用科技染绿更多的荒山,把富裕带给更多的乡亲。这是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好献礼,也是对‘太行新愚公’精神的最好传承。”郭素萍对笔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