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与人才驱动乡村振兴
作者:李金祥时间:2018-08-24 11:28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要充分认识科技与人才的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创业;要将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的科技与人才载体,赋予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动能转换、城乡协同的新使命,汇入乡村振兴的历史长河;要全面实施人才战略,瞄准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问题导向,扩大科技与人才的有效供给,实现科技与人才的供需匹配,切实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一、乡村振兴亟需科技与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2018年中央1号文件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导向。当前,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提高对科技与人才重要性的认识,系统谋划科技与人才的战略布局,全面提升科技与人才创新创业的获得感、成就感、责任感。

1.解读乡村振兴,需要认识科技与人才至关重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党章》提出的“七大战略”中,全部涉及科技与人才问题,科技与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全面科学地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攻关。

2.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强化科技与人才顶层设计

2018年中央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农业部1号文件继续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等热点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5个振兴”科学论断,为我们制定了明晰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书和路线图。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韩长赋部长用“三个让”表达了乡村振兴的一幅美好愿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时间跨度长、空间覆盖广、利益主体多,要在时间序列、空间布局、多维结构上,切实做好科技与人才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科技储备、人才培养,系统支撑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链条、全产业、全主体。

3.实施乡村振兴,需要促进科技与人才创新创业

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5个振兴”来看,均亟需科技与人才的强力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驱动力、内生力,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能源、新催化剂,必须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全面布局作为支撑的科技链,以“顶天立地”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坚持创新引领,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增效、乡村富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汇聚一批优秀人才,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下乡,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使农村成为人才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使农业成为人才建功立业的新战场,使农民成为人才动能转换的新主体。

2016年我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2万亿元,成为第一大制造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面向农业主战场,面向三产融合重大需求,乡村振兴对科技与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空间无限。


二、新时代对科技特派员的新要求

科技特派员制度起源于福建,后逐步推广发展至全国。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党委和政府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

科技部对南平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陆续在部分地区展开试点,并逐步推广经验和做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浙江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创立实施的,2003年以来数以千计的科研工作者分享着“科技特派员”这个光荣的称号,见证了一个个欣欣向荣的春天,在浙江广阔的农村天地里辛勤劳作、精耕细播,传播着科学思想,传授着技术能量。

2005年11月,科技部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凝练典型案例;2009年6月,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

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日臻完善,科技特派员成效日益呈现,科技特派员作用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至2016年3月,我国科技特派员已达72.9万人,是2010年的5倍,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5.14万个,创业企业1.59万家,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1.6万个,直接服务农户1250万户,受益农民6000万人。

新的时代,对科技特派员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新的希望。

1.新技术要求科技特派员作为成果转化的传播者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日新月异,正在引领着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的方式转变和方向优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突破不断涌现,亟需科技特派员作为成果转化的传播者,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时间,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但距离发达国家普遍都高于70%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洼地,科技成果由城市转到农村、由科学家转到农民、由实验室转到农业产业,存在着专业化人才队伍不足不强、信息共享不对称、区域成果转化有待强化等制约问题。科技特派员懂科技、爱农民、讲奉献,具有专业性,可以把最先进、最前沿的新技术、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的手里,推动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2.新农村要求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的创业者

不管是从20字方针看还是从“5个振兴”看,科技特派员将会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创新创业并大有可为。

在农业科技领域,面向互联网+、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良种扩繁、加工贮存、疫病防控、土壤改良等农业主战场,掌握三农科技需求,转化一批新型实用技术成果,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在产业发展领域,针对产城融合、产村融合、产业融合的制约瓶颈,科技特派员通过创新创业等方式,以科技为引领,支撑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种养加工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农产品加工、生态服务拓展、农耕文明传承、田园综合体、农业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城乡融合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乡村文明领域,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走村串户,在推广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传播着现代文明,影响乡村思想观念的变革,使绿色发展、质量兴农、生态宜居、清洁能源、民主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3.新时代要求科技特派员作为城乡协同的践行者

新时代呼唤新型人才,新使命造就风流人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业经济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民生产生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到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起桥梁,在党、政府和农民之间构筑纽带,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加快融合,在党群干群之间密切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三、人才战略是乡村振兴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当前,全国约75万名科技特派员正辛勤工作在经济建设第一线,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乡村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战略是乡村振兴的科技驱动器,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约瓶颈,也是关键所在;必须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扩大科技储备,加大人才培育。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概念之父”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强调: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是最大的一块。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任职、职业农民培训制度等对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要发展完善、探索创新。

由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公职人员返乡工作5年(58—63岁年龄段)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对高端人才的亟需,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相关公职人员(58—63岁年龄段),返乡工作5年的政策措施。相关公职人员主要包括:党政干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非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医生、国企干部等。

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探索延长退休年限新模式。当前,我国适度延长退休年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先行先试,在年满58岁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返乡创新创业、工作生活,到年满63岁时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并视其5年表现决定是否提升一级职务、职称或工资等待遇。

其次,有利于切实增加乡村人力资本投入。据测算,这个群体每年约退休40万人(目前我国每年公职人员退休73万人),5年下来,将形成固定的200万高素质人才长期工作生活在广阔的乡村天地。这些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不仅带领父老乡亲发家致富、增加农村人气,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而且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理念思想等,能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再次,有利于公职人员成就新时代的个人事业。从历史上看,我国具有回家养老、告老还乡的人文传统,而且在故乡成就丰功伟业者大有人在。矗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直面乡村振兴战略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国家公职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历史担当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洪流中去,建功立业、造福百姓,58—63岁的5年时间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2.农业院校研究生调增1年农村实践课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农业院校毕业生打造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主力军、生力军,其中的研究生需进行重点培养。我国目前70多所农业高等院校中,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约2万人。建议农业院校在校硕士研究生调增1年农村实践课,这样,广阔的农村天地将会成为2万硕士研究生的流动实验室、流动工作站,有利于增加农业院校研究生对专业的感悟、对农业的理解、对农村的感知、对农民的认同。

在制度设计上,可以利用假期或适当延长学制,农业院校研究生在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学习之后,调增1年的农村社会实践课,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然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如果延长1年学制,可以免除这1年学费,并适当补贴生活费用,或者参照大学生村官待遇执行。

3.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建立一对一联系村

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按照“分层负责、一一映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布局,各地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每一个最基本工作单元,要和相匹配的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一对一”对口帮扶机制,并建立稳定长效机制。

这方面有很多相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对口援疆援藏机制以及一些部门的摸索等,但必须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需求,不断探索实践、完善提高。例如:农业部兽医局2009年与湖北省恩施州杨泗庙村建立“一对一”联系村,开展“科学养殖、科学致富”扶贫活动,很有典型示范意义。该村有村民282户,其中民政救济户30户、特困户35户;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扶贫村。兽医局通过1年多的努力,到2010年底,引进100头良种母猪,建成100亩饲草基地,培育5户养猪示范户、2户养羊示范户,示范户年养殖经营收入达到6.5万元,初步走上富裕道路。“北京连着杨泗村,农业部和我们心连心”,这是杨泗庙村民由衷的感叹。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