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为未来3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了战略蓝图和发展愿景,强调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新时代赋予乡村振兴以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亟需汇聚和培养一大批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新型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本文尝试从历史层面,探讨农业永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所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进行思考,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思想基础和决策参考。
一、100多年前,美国农学家富兰克林·H·金探究中国农业模式优越性
1909年,美国农学家富兰克林·H·金(F. H. King),用5个月时间到中国和日本、朝鲜考察农业,回国后写成《4000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高度评价中国和东亚的农业传统为“永续农业”或“持续农业”,强调这种农业传统“保存下了全部废物,无论来自农村和城市,还是其他被我们忽视的地方,收集有机肥料应用于自己的土地被视为神圣的农业活动”,能够很好地利用粪肥保护土壤,避免破坏土壤肥力和污染环境。
温铁军、程存旺和石嫣在该书中文版的序言“理解中国的小农”中写道:“在殖民者对美洲大陆进行开发的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北美大草原的肥沃土壤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美国农耕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美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使得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萌生了探究东亚国家农耕方式的想法”,结果发现了东亚农业模式的优越性:“东亚传统小农经济从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东亚3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高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甚至达到吝啬的程度,但唯一不惜投入的就是劳动力”。
二、中国古代农学家“天地人耦合共生”农学思想
中国的农耕文明绵延不绝的5000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历史文明,永续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其所积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农业思想和生态智慧,以及其所形塑的养人养地的能力,包括涵养自然资源、维护环境生态的能力。
早在先秦时期编撰而成的《吕氏春秋》,就相对系统地表述了中国农业思想的要旨,其中明确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将生物有机体(稼)、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天与地)以及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人),看作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强调天地人3要素耦合共生对农耕活动的至关重要性,要求农耕活动既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和“时土物三宜说”,又要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参天地之化育”),通过精耕细作、合理密植改变水土条件,实现农业丰产丰收。
农业,是人类对周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干预,以获取生活和生产资料,并与其耦合共生和协同演化的过程。
秦汉时期,主要记载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汜胜之书》,把整个农作物栽培过程,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提出“趣时”(及时耕作)、“和土”(利用和改良土地)、“务粪”(施肥)、“保泽”(保墒灌溉)、“早锄”(及时中耕除草)和“早获”(及时收获)等农业丰产丰收的技术措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在继承中国农学注重天时、地利和人力3要素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原则概括为“顺天时,量地利”,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掌握天时和农作物生长关系的同时,能动地利用“地利”,采取各种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技术管理措施以创造农作物最佳生长条件。其中系统阐述了轮作倒茬、种植绿肥、选育良种等技术措施和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思想,采用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既能“不失地力,田又调熟”,又能实现多种多收。
宋元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地狭人稠、粮食供应、土地兼并和农业多种经营的问题,开始引起关注。农学家陈敷,在《农书·财力之宜篇》中,继承贾思勰等人思想,强调经营农业首先要考虑劳力和财力两方面,与土地规模相适宜,否则单纯贪图土地面积扩大又无足够的劳力和财力,必然会粗放耕作,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和收益损失。他曾为江南农家设计了1—8月逐月种植的作物,在周年收益可达六七次之多。这种多熟种植模式,需要熟练的种植技术和相当多的劳力和财力投入,治地深熟,“累加粪壅”,多次耕锄,通过因地因时制宜集约经营,获得单位土地面积的高产。
元代初期,孟褀等撰写的《农桑辑要》,进一步讨论风土条件和作物种植的关系问题,强调既要根据各地实际的风土条件掌握好农时,又不拘泥于传统经验,而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试验引种异地作物。中国传统农业能成功引种西域的胡桃、西瓜、棉花和来自其他区域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和烟草等重要作物,无疑得益于这些重要思想的阐述。
与之同时,《王祯农书》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指导农家在一年四季12个月24节气72候下,安排各项农事活动,从事蚕桑、树植、畜牧、养鱼、农产品加工等生产劳动,也体现出因地因时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技术思想。
明清之后,人口快速增加带来的粮食供给问题更为严峻。基于生存压力和生计的考量,作为乡村生计基础的“耕”,已被赋予更多的内涵。“耕”的技艺中,既包含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也包括对市场和社会的敏感。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常昭合志稿》,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农而渔。余则周以高塍,辟而耕之,岁入视平壤3倍。池以百计,皆蓄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蓄鸡豖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污泽则种菰茈而售之⋯⋯于是资日益饶。
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于明代中叶常熟地区的谭晓兄弟。他们从事的“耕”,已是一组复杂的劳动组合:如何改造低洼地,如何整合渔业、牲畜和桑林等。这些劳作,就不仅是深刻理解了自然环境和农业条件,而且还洞察到社会需求,懂得了利用市场的力量。
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首先理解和认识自然生物过程和动植物及其周边生物耦合共生和协同演化的关系。中国传统农学强调天地人三才的思想,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010年7月2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文说:“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一场绿色变革——英国皇家学会将其描述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集约化’。这种变革,需要我们对农业研究重心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新调整。目前我们急需新的农作物品种——具有高产低耗、节省种植成本的特点,或者改良农作物使其能更好地抗旱、抗涝、抗虫害。同样重要的还有像植物轮作、小农场动植物共养、土地管理和减少浪费这样无需高科技含量的基础研究”,其理由是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68亿增长到91亿。
主张天地人三才耦合共生的农学思想,既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积淀最深厚的农学思想,是中国农业赖以永续发展的生态智慧之所在,也是今天我们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当然是我们今天强调的“懂农业”的基本含义之一。尽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借助于化学科学、生物科学和机械技术、灌溉技术、信息技术等已逐步转型为科技主导的新型业态,但无论如何,变化依然不能离开天地人三要素耦合共生的生态过程,离不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协同演化的科学规律的把握和理解,尤其在我们强调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是生态宜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服务”,这预示着未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将从主要强调粮食增产的“生产发展”转向重视三产融合的“产业兴旺”和乡村生活的“生态宜居”,更加重视乡村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修复和保持,重视乡村社区的有效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均等供给,关注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强调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产业兴旺背后的基本诉求和指导原则依然是生态宜居。
将生态宜居提升为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既是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提升,也是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意愿的精准表述。
农业不仅是数亿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永续性产业。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仅仅强调效率和产业,而应该更多地赋予生态宜居和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包容性的现代化发展内涵。乡村振兴寄托的不仅仅是农民耕读传家、生活富裕的殷切期望,而且关乎所有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绿色未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仅仅要解决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还要解决数量达数亿的庞大的农民的生活福祉问题,解决与之相关的影响中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问题。
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多功能空间,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于“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聚焦于乡村社区的“生态宜居”目标,瞄准了“三农”问题动态演化的“序参量”或“牛鼻子”,可一举解决农业农村当前发展中的种种难题,如乡村社区的“空心化”和产业凋敝、农业生态脆弱化等,为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发展开辟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和创新空间,让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新动能、新引擎和新天地。
四、乡村振兴呼吁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思路和方针政策已经明确,问题是我们如何建设一支人才队伍?
考虑到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度影响,我们重点讨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激励等层面去推动,也可以从科技人才队伍的精神气质和能力素养等方面去考虑。这里我们主要结合我们以上对农业永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的讨论就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做些讨论,在我看来,新时代乡村振兴亟需要大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具备如下显著特征:
1.懂农业。这里的“懂农业”不仅仅指具备一定的农学知识和技能,而是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天地人耦合共生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伦理准则和实践原则,在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实践中对农业多功能性和乡村价值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具备系统整体观和生态意识。这样的普适性要求,显然不是所有接受过农业科技专业训练的人都可能具备的。只有懂农业,才能负责任地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和乡村价值,做出卓越的农业创新成就,助推农业的永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此,农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需要加强对所有在校学生和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农业通识教育,包括农业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生态智慧和农业伦理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真正懂农业的新型农业科技人员。
2.有情怀。农业农村虽然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但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使许多乡村社区依然生活条件艰苦,这就需要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具备“爱农村、爱农民”、不畏艰险,投身于农业创新和乡村服务事业的崇高情怀,对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社会服务和生态保护等具有某种使命感,以推动负责任的农业创新和美丽乡村建设,保护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预留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爱农村,才能对农村有归属感,长期扎根农村;只有爱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亲近感,一心造福农民。新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必须坚持服务为本,不忘初心,以创业家精神探索现代中国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新选项,引领农业发展,造福乡村社会。
3.有能力。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术,更多体现为一种应用知识和技术等多种学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成效方面。农业是天地人三才耦合共生的生态系统,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决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完全解决的,也不是单一行业所能完全胜任的,因此,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当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唯有如此,才可能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量身定制的技术创新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这就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在干中学,通过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拓展事业发展的社会网络。
4.富有创新精神。具体包括前瞻性地预判农业农村未来发展趋势,善于发现农业农村的创新创业机会,巧用农业农村内外的创新资源,包括地方性知识和农业文化遗产,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生态产品、开展生态服务,基于农事体验活动开办生态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乡村振兴战略亟需汇聚和造就大批新型科技人才,这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还需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可以预期,当一大批懂农业、有情怀、有能力且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科技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之时,也是中国乡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之时,也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之时。假以时日,中国一定能够通过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林。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