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时间:2019-04-26 10:51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政策、推进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川籍”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2018年,四川省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5.3万名,R&D经费投入预计达到720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5.3万件,专业技术人员330万人,总量居西部第一。全省拥有两院院士5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3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13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29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281人,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1008人,省“千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92个,高层次科技人才保持西部第一。

四川省不断创新人才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在人才引进、激励、培育、保障等方面打出了一套人才政策“组合拳”,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式搭建政府人才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吸引人才聚集,不断扩大四川人才发展“朋友圈”。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助力精准招才引智

1.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强化高端外籍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川就业服务,大力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出台了24条“海外引才新政”,开辟外国人才来川绿色通道。2018年实施以“天府高端引智计划”为龙头的各类引智项目187项,引进急需紧缺外籍专家513人665人次,为573名A类高端外籍人才高效办理工作许可,为96名办理人才签证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

2.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深化省院合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框架协议,并正式组建四川研究院,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科技人才“国家队”力量引入四川。正式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6亿元,支持四川省优势产业领域基础研究,柔性引进全国的院士、专家智慧,为四川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服务。

3.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在川合理布局。制定《四川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通过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各类科技人才投入基层一线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动全省范围内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解决基层引进人才难的困境,实现科技人才在全省合理流动。

 

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1.打造立体式多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总揽,以天府创新领军人才、天府创业领军人才、天府科技菁英项目平台为支撑,大力实施“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天府科技英才培养计划”,有效整合科技人才支持资金,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等“5+1”产业领域,有计划地扶持培养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全省已有109人(项)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4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0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9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6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2018年四川省共有19人(项)入选。

2.注重在科研一线培养锻造人才。区分基础人才、青年人才、骨干人才和高端人才等类别,通过院所基本科研、青年基金、重点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基地等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给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人才主力军以相应支持,全面激励其投身科研一线,把智慧播洒在巴蜀大地上。目前全省共有330万名科技人才,2018年支持各类科技人才科研项目4996个,争取国家项目支持1500余项,获得科研资金6.7亿元。

3.积极培育军民两用科技人才。针对四川省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人才需求,出台《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四川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投入经费2.5亿元,实施军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30项,培养锻炼军民两用科技人才超过500名。建成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集聚仪器设备4578台套,总值36亿余元,为1100余家单位的科技人才服务超过4000次。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用好用活科技人才

1.发挥科技人才在“三大攻坚战”中的支撑作用。制定《科技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引导科技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全年向“三区”选派科技人才1000名,支持科技扶贫产业发展项目184项,新启动67个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科技人才的指导服务,助力392个贫困村、7180贫困户、24540名群众脱贫。“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已集聚专家1.9万名,实现对88个重点贫困县所有贫困村的全覆盖,专家技术服务达80594人次。通过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组织专家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持续转化一批环境污染防治先进成果。

2.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全省重大决策中的智囊作用。为探索决策咨询新路子,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凝聚四川省科学、技术、工程、教育等方面人才,起草《四川省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坚持将专家决策咨询制度贯穿在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科技人才推荐评选、职称评审、科技宏观政策制定等重要科技工作中,切实发挥各专业领域科技人才的智库作用。

3.用活“创新创业十六条”,激发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活力。积极“用活”政策、“用好”人才,在集聚高端人才、激励创新创业、加速成果转化、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新的举措,更大范围地调动科技人员投身到创新创业的主战场。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纯的国有改变为单位、个人混合所有;将“先转化”改变为“先确权”;将成果转化的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改变为成果的所有权。截至目前,试点单位已由20个扩大到45个,已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400余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30亿元,科技人员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国务院已将四川省的这一改革经验推广到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4.深化“三评”改革,创新考核评价用人体系。全面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四川省深化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改革方案》,力争到2022年,在优化人才评价工作布局、减少人才评价数量、改进评价机制、提高质量效率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人才评价体系。该方案已经省委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近期将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施行。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人才留得住

1.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因地制宜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基层人才政策,推进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政策化具体化,会同四川省有关部门出台了《四川省“天府英才卡”制度实施办法》《四川省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十条措施》《“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制度实施办法》《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为人才提供政务、金融、科研、安居、医疗、交通、参观等优惠性便利,并相应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转)学、随迁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制度,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在川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增强人才在川发展幸福感。

2.用优质的服务平台留住人才。大力发展各类孵化载体,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用优质的服务平台吸引留住人才在川创新创业。目前,四川省财政支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经费超过2.5亿元,全省建成各类孵化载体超过860家,孵化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米以上,帮助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家(个)。全省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4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17家,推进设立四川省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不断做精做优服务平台,给人才成长提供足够的
空间。

3.用良好的发展环境留住人才。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四川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打造四川双创升级版,推动人才创新活力、双创平台、科技金融等升级,不断提升人才发展软硬环境,助推科技人才在川安心创新创业。成功承办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李克强总理对四川双创工作作出肯定性批示。四川“双创八大升级”工作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和《政务情况交流》刊载,在全国推广。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等各类活动超过1200余场,参加人数突破270万人次。第六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促成签约项目700余个。第六届科博会签约项目121个、金额超过
900亿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四川省将继续围绕《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部署,坚持以科技人才为本,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平台等要素优化重组,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提供智力支撑。

(四川省科技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