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细花讲述世界第三极《鲁朗宣言》
作者:朱广清时间:2019-06-20 10:34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连续17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副领队、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副市长及鲁朗小镇景区管委会主任黄细花,今年7月份将完成为期3年的援藏任务。本刊记者与黄细花相识,是她早年任职广东省惠州市科协主席期间,后来她担任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2018年全国两会举行期间,记者到全国人大代表驻地看望她,得知位于“世界屋脊”的鲁朗小镇正在推进一项我国前所未有的科学探索行动,创建“低氧与健康”研发基地。这一年的9月18日,“低氧与健康”科学大会在那里举行,会上发布了《鲁朗宣言》,记者前往鲁朗采访,认真倾听了黄细花讲述《鲁朗宣言》酝酿与谋划过程。

那一次,黄细花并未向记者讲起援藏之前的考察之行,她竟接连两次遭遇惊心动魄险情的经历。西藏林芝以东数十千米的色季拉山口,海拔4700米,终年积雪。黄细花乘坐的汽车曾在此处的雪地打滑,险些掉下山谷;而从墨脱返回鲁朗途中,车子又差点被大卡车挤下万丈深渊。刚刚进藏便接连遭遇如此之“下马威”,已届天命之年的黄细花,并未动摇前往藏区执行援藏任务的信心。

 

一、“世界屋脊”小镇鲁朗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早在几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之间阻隔着广袤的古地中海,那时的古地中海还有着另外一个称谓——特提斯洋。2.8亿年前,古地中海是今日地中海的70倍,它曾淹没我国大部分地区,并向四川盆地和湖北西部伸进一个广阔的海湾,直达今日三峡中部。

5000万年前,古地中海闭合,此后地球开始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印度板块呈30度角向亚欧大陆下部俯冲。260万年以来的第四纪,青藏高原急剧隆起,最终成为“世界屋脊”。

位于“世界屋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鲁朗小镇,是一片被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着“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称誉;这里数十个独特的自然景观并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藏布巴东瀑布群、米堆冰川、岗乡云杉林……鲁朗小镇是我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东大门,沿小镇向西是林芝市首府八一镇,可达拉萨;向东到冰川之乡波密,可至四川;北临世界级旅游景区巴松措;南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318国道在鲁朗穿镇而过。

鲁朗是远离传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乡土牧园。在深海般浩瀚连绵的高原森林与牧场间,一个长约15千米、平均宽约1千米的狭长地带,深藏着鲁朗乡村的真颜,东巴才村、旧小镇、罗布村和扎西岗村依次阵列,与远处的雪山相望和守望。

鲁朗镇属半农半牧区,以牧业为主,下辖8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全镇农村人口263户1263人,劳动力590人,耕地面积3106亩。旅游业在这里兴起之前,这里贫困尤需解决的是温饱问题。

广东省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始自1994年。近年来,广东省先后投入40亿元建设鲁朗。2010年,广东省第六批援藏干部进驻鲁朗,旅游度假小镇概念由此诞生;2016年3月,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鲁朗工作组提前进驻鲁朗小镇开展工作,两年后的2018年1月,鲁朗小镇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是整个青藏高原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是广东省重点援藏项目、西藏自治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小镇建设得到了粤藏两省区党委政府,全国援藏总队、省援藏援疆办及林芝市委市政府和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如今,世界第三极的鲁朗小镇,“低氧与健康”研发基地建设将在这里启动。

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郭强曾表示,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和优化发展西藏的“第三极”独特低氧环境,强化人类生命科学在相关领域的探索研究,对提高人类生命健康水平和防治慢性疾病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将“低氧”劣势转化为提升生命健康的优势,让“低氧与健康”成为“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方向,让鲁朗在相关研究领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二、低氧运动训练溯源

“低氧与健康”的理念,古已有之。

据有关专家介绍,古印度人曾把他们未来的领袖置于低氧环境,以期其更强壮;古希腊时期已有医生在高山修建诊所为患者医病;1939—1943年间,苏联将间歇低氧应用于航天业,此后苏联医学专家尝试运用缺氧疗法启动人体应对缺氧自卫系统潜能;这种尝试带动了很多国家加入研究行列,并应用于医疗和体育领域。特别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举办之后,高原训练引起了国际体育科研界关注,同时有研究及运动实践证明,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中抗缺氧生理反应。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低氧放射疗法研究与广泛运用,已涉及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贫血、减肥、癌症等方面。与此同时,国际上开始流行低氧健身运动,并将此作为一种时尚,尤其是欧洲健身业,低氧健身早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之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低氧心血管实验室主任周兆年,有关“低氧与健康”的研究历经20多年,在低氧诱导因子、细胞凋亡和间歇性低氧方面已有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从事高原低氧生理研究长达50余年,他认为高原对人体健康有低氧损伤的一面,也有有利于健康的一面,高原低氧环境可调动人体生理机能,增强氧的利用,改善新陈代谢,从而提高心、肺、血液功能,由此会给健康带来一系列好处。

吴天一进一步认为,高原低氧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好处至少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提高人体低氧耐力。近年来,一些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可以不刻意用氧而登上珠峰峰顶,就是很好的例证;二是治疗某些疾病。譬如早期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硬化症、糖尿病、肥胖症、再生性贫血、支气管哮喘特别是小儿过敏性哮喘等。他说,研究发现,上述疾病在高原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世界上许多国家利用高山气候治疗疾病、训练康复,甚至用低压舱模拟治疗和康复,不乏收到较好效果的实例;三是,高原环境还可使人类生命周期延长。他说,世界3大长寿区均在高山地区,即高加索(阿塞拜疆和阿布哈兹),东喜马拉雅罕萨(克什米尔及中国新疆南部)和安第斯(厄瓜多尔)。我国青藏高原长寿老人居全国第三位,这与在高原发育延迟、性成熟期延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低发病率有关。

 

三、世界第三极《鲁朗宣言》

2018年9月18日,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鲁朗小镇,我国首次“低氧与健康”科学大会在这里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医院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区低氧自然环境下健康科学研究方向,以及人类生命机体在低氧条件下代谢、适应和保护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还从5大方面交流了低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成果:低氧与免疫、低氧与心肺功能、低氧与糖脂代谢、低氧与氧化还原、低氧与体育等。

这次科学大会发布了《“低氧与健康”鲁朗宣言》:

“生命科学、体育科学、医学科学专家学者在‘健康中国’战略下联合起来,共同探索低氧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全民健康战略实施、促进高海拔地区民众健康、保证高原建设者高效率工作、保护边防战士身体健康,推动我国西藏乃至全国‘低氧与健康’科学及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从而推动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我们要将生命科学、体育科学、医学科学深度融合,建立‘低氧与健康’科学研究和促进成果转化联合体,建设‘低氧与健康’科学数据库,为跨学科深度融合低氧科学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在地球第三极——西藏鲁朗小镇创建‘低氧与健康’研发基地,强化生命科学研发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们坚信,经过持续的努力,一定会为‘健康中国’和我国西部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广东省重点援藏项目——鲁朗“低氧与健康”国家研发基地,也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列入援助西藏体育科技发展规划。2017年,西藏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曾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医疗、高原训练、运动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先后4次到鲁朗小镇就“低氧与健康”国家研发基地设计布局、院士工作站建站可行性等进行实地考察,以便最终确定建设方案、推进建设进程。

专家们认为,1.在自然环境诸如含氧量、气压、温度等方面,鲁朗符合低氧治疗与康复条件,在某些方面优于国外一些低氧康复基地;2.作为广东重点援藏项目,鲁朗在基础建设上已能达到“低氧与健康”国家研发基地建设的条件;3.西藏的“世界屋脊”与广东的“海平面”有效结合,更加有效地彰显了“低氧与健康”的科研价值……

黄细花特别引领记者采访了西藏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姚治。

姚治这样诠释创建“低氧与健康”研发基地的战略意义:西藏是中国领土,发自世界第三极“世界屋脊”的《“低氧与健康”鲁朗宣言》,可以突显我国这项科学研究与实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姚治说,“向低氧要健康”,是我国生命科学界、体育科学界、医学界共同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