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战的“战役”
作者:李白薇时间:2015-04-29 12:49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

    45岁的李战率领的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澳”)是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里的典型和标兵。“下海”18年,从教书匠转型成为企业家,人如其名—科研攻关、创办企业、险中求胜,每一项成绩都是李战和团队一道“战斗得来”的。

寻找科研中的自由

高考前,李战就已抱定决心攻读药学专业,一方面因为父亲有行医经历;另一方面,他认为,无论医生多么勤奋,也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而一种新药却可能救活成千上万的人,所以他选择学药而非学医。

1989年,李战考入中国药科大学。毕业时,在学校领导的劝说下,放弃了进入药企工作的机会,留校任教。那时李战只提了一个要求:要保证一定量的科研工作。

中国即将进入WTO的消息让李战开始重新审视周遭的环境和自己的事业发展。他发现,重复的教学和行政事务挤占了他大量的时间,从事医药科研的初衷很难实现。同时,他身边很多人开始做中国入世前的药品“抢仿”工作。所谓“抢仿”,就是在入世前抢先仿制一批国外药品,以免入世后国家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购买。再三考虑后,李战决定加入“抢仿”阵营,与几个合伙人一同成立了江苏长澳医药有限公司(简称“江澳”)。

“这个决定不容易做,几乎所有家人都反对。”时隔多年,李战觉得决定创业这件事是他创业近二十年来第一场“战役”。

由于我国药学基础薄弱,当时药厂无一例外地以生产仿制药为主。李战创业初期,为了生存,江澳以进口药品注册销售为主营业务。李战发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公司运行两年后,一心想搞科研的李战再次创业,他筹集了200万元创立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不同于江澳以销售为主,长澳是一个全新的平台,以药品的科技研发为方向,以创新为目标,这等于选择了一条与当时医药大环境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先跟踪 后引领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生存大于一切。长澳也不例外。当时仅有三名员工的长澳根本谈不上研发创新,为了维持企业运转,李战决定先走仿制药的路线。

起初,由于心中的“科研情结”,李战常常陷入专利的桎梏。由于当时获取信息途径有限,往往是“实验刚做到一半,才发现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已被列入国外药厂的专利或行政保护范围内”。由此带来的数百万元的损失足以让一个刚刚创立的企业“濒临毁灭”。

那两年,坚持“战斗”的李战不停地为其他药厂提供技术服务,以这些资金填补药品研发失败的窟窿;再加上投资方的支持,李战终于在2000年拿到了第一个临床批件,次年药品即正式投产。

2004年,李战终于有实力推进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在原有仿制药基础上,李战开始尝试一些创新改进,这类药在国内被称为“仿创药”。

此时,为了扩充科研力量,李战开始招兵买马。作为李战的学生,正值而立迷茫的李纬,放弃了南京市药检所化学室负责人的职务,毅然加入长澳。“一见面他就把自己的设想,公司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和盘托出,我觉得他极具战略……侃侃而谈,富有激情,极具感染力”李纬至今不忘十年前的那一幕。

公司的发展,稳步按照李战的战略设想推进,已形成了以研发为龙头、兼具生产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不同于许多药企,长澳作为研发平台,在长澳医药科技集团中属独立法人。

也就是说,李战一开始就把研发设计做为产业化的运作平台,一方面针对自己要生产的药品进行研发,一方面也为其他药厂提供新药研发服务,“技术与专利本身就可以实现转让,产生利润”。这样的民营研发机构在当时国家与外资背景林立的中国药企中算得上独树一帜。

当长澳进入全速发展阶段,李战的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2005年,长澳药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李战担任集团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官。除了资本的考虑,这让他与国际研发接轨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长澳终于迈入李战真正梦想的自主创新研制新药阶段是在2008年前后。这一年,在美国进行路演的李战,成功促成长澳集团与国际知名服务外包组织美国XenoBiotic Laboratories, Inc.签订合作协议,引进该公司国际领先的同位素示踪药物代谢研究方法和生物分析研究技术到中国,并开展临床前药物代谢研究。这一旨在跟踪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情况的技术,恰恰弥补了我国药品规范管理中缺少的环节,国内许多药企在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申请上的折戟沉沙也正是输在了这个环节。

在此背景下,长澳在南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服务外包公司,李战兼任南京美新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他说,做新的合资公司能使我们学到国外在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管理上的先进经验,这对于中国的药品研发而言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

一连串的快速发展和李战的战略部署得当以及坚持到底密不可分。集团与公司内部针对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立项一度产生了很大分歧。“公司内的技术骨干一致认为,新项目前景尚不明晰,冒然涉足、投入过大会加大风险,集团高层也并不看好这一新项目。”李纬介绍。李战坚持认为,这是一个长远获利的项目,短期内或许存在风险,却能在未来取得长足发展。“那段时间,他一边和公司的技术骨干阐释自己的观点,一边不断说服投资方。到底还是他赢了。”如今这一项目已被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独家批准,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效益。

李战能坚持的原因在于他对市场的把握。创新药尽管研发的成本高,但产出与盈利也相较于仿制、仿创药更高。现在,集团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8亿元,而长澳贡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仿制药、仿创药依旧在制造生产,但它们已不是长澳业务的主体,创新药每年的研发经费达5000~6000万元,已占研发经费的60%以上。创业近二十年,李战在他热衷的科研创新上品尝到胜利的果实。

技术下海 管理上岸

回忆二十年前创业初期,李战说自己对市场一窍不通,对于他们所做的事未来能发展成什么样,能走多远,一无所知。甚至直到公司上市时,他“连律师行的门在哪都不知道”。因此,他走过弯路,失败过,也交过不少“学费”。

能够存活下来并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与李战在发展上的“战略眼光”不无关系。研发、生产、销售,这条完整的产业链维系了长澳的发展,弥补了局部失利的损伤;仿制药、仿创药、创新药的发展步骤,也让创新研发步步为营,不致于一着不慎而满盘皆输。

因为管理水平不够,李纬和不少中层领导都被李战严厉批评过:“你们整天忙得晕头转向的,说明没有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有一次,全公司紧急召开中层会议,李纬在会上挨了批评,原因是他所管辖的实验室台面脏乱。李纬觉得挺委屈,实验都做不过来,哪还顾得上收拾台面?李战说:“饭店的大厨还要一边做菜一边把台面收拾干净呢。做科研更要讲究细节。”接下来的一系列问责整改果然让整个团队的管理水平上了台阶。

李战在管理和科研上的较真“物超所值”。自长澳转型创新药研发开始,公司一举拿下了四项“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在市场和科研上取得双丰收。李战与长澳也成为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成为各界来访与调研的重点考察对象。而每一次领导来访,李战在介绍之余,也都不遗余力地为行业发展争取空间:“研发机构得不到药品许可证,会导致产业链断裂……新药审批周期过长,导致创新研发难产。”

从企业生存到产业发展,长澳“战场”越来越大,李战的战役还在继续。